四二○年六月五日,元二年,傅亮建议司马退位给刘裕,并将退位圣旨的草稿呈上,让他抄录。司马文德欣然收下,抄了一遍,说:“当时桓玄篡位,进士已失天下,公刘拓国已近二十年。”今天我愿意做这样的事。”两天后,司马文德退居琅琊邪宫,群臣辞别晋帝,东晋结束。四天后刘裕即位,国号宋,史称“刘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东晋灭亡的原因。
第一,东晋的统治者不是皇帝,而是贵族家庭。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由于司马氏家族南迁后政治威望较低,朝廷基本上由所有家族成员把持,如琅琊王家出身的王导,陈郡谢氏家族的谢安、谢玄等。世家大族中既有南迁的王、谢、袁、萧等侨姓,也有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
东晋起初依靠权臣王导掌管大局。他一方面拉拢江南士绅,一方面安插中原以南士绅,把司马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司马居然成了傀儡。贵族家庭本身并不是真正忠于司马氏家族,尤其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田地,甚至私乐,有足够的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
起初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稳固,故称“王与马,共享天下”。但由于海外华侨宗族排挤吴氏利益,在朝廷上也多方面打压,使得宗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冲突不断。再加上宗族歧视汉族,造成了上层无贫,下层无族的畸形政治生态。
第二,东晋后期孙恩、鲁迅的起义,严重动摇了他们的统治。
东晋末年爆发的孙露起义,从晋安隆安三年(399)爆发,一直持续到晋安艺兮七年(411),历时11年。一是叛乱的影响导致东晋直属的三吴地区发生大饥荒,导致当地人口损失过半,士绅门所在的庄园也遭到战争破坏;第二,由于谢衍战死沙场,东晋子弟中无人管兵,庄园被毁,大大削弱了士族的整体实力。第三,危机的出现也是时势造英雄的时刻,刘裕通过这次危机成功发财。
第三,司马嘉第二次生了个蠢皇帝。
东晋传到晋安皇帝,没想到司马家出现了第二个昏君。《晋书》记载:“帝不益,而从小长,不能言。虽然寒暑假他变了,但他不会辩。停下来的都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安迪没有开窍。他在大连从小就不会说话,甚至分不清冬天和夏天的区别。因此,朝廷的权力实际上完全掌握在王朝的大臣手中。没有圣旨,一个动作来自安迪自己的本意。这种情况基本上比金晖迪更严重。不知道司马家真的是被司马懿提前推进去了吗?
第四,宗室的腐败和贪婪
晋安年间,东晋宗室司马道子和其子司马原宪当政。这对父子,一个是酒鬼,一个是贪财之徒,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侥幸当了汉奸,以至于国家大事失败导致四面八方大乱,最后死在桓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