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了,秦朝崩溃了,都成了几千年前的尘埃。然而,秦始皇和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国内外仍有很多学者在关注和研究秦始皇。他们探寻始皇帝的人生轨迹,研究他的思想品格,希望尽可能对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自汉代以来,人们对秦始皇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只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对始皇帝的研究和评价会持续下去,永远不会结束。
评价秦始皇,首先要研究他的思想。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所以可以说始皇帝的前半生是“头决定屁股”,后半生是“屁股决定脑袋”。
所谓“脑袋决定屁股”,就是思想决定行动。在始皇帝的一生中,他一直是法家的坚定信徒。任何思想都有利弊,法家思想也不例外。秦始皇前半生主要是着眼于自己的优点,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后半生却大量使用了法家的阴暗面,导致了秦朝的统治危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十分繁荣,而秦国的思想文化却极其落后,秦无一学派诞生。这并不是说秦人不渴望文化,而是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使秦国富强的务实思想。当商鞅带着魏的《法经》来到秦国时,马上就认可了商鞅的法家思想,认为他可以带领秦国走向富强。
果然,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法家思想被视为秦国之宝,用法家思想治国成为秦王的政治传统。始皇帝继位后,李斯很受重视,韩非很快入秦,进一步加深了始皇帝对法家的认识。在吞并六国的统一战争中,秦始皇进一步看到了建立在法家基础上的秦国对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就这样,法家思想深深融入了始皇帝的血液,成为他无意识的思维模式。
秦朝建立后,在李斯的建议下,始皇帝建立了专制集权的行政体制,这是韩非的主意。韩非虽然死了,但他的想法在秦朝变成了现实。后来始皇帝的焚书坑儒等活动也受到了法家的影响。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始皇形成了钢铁般的意志力,树立了铁血信仰。在他看来,他是世界的主宰,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服从他的意志。在他心目中,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做到。正是这种思想,让始皇帝确立了强权即真理的行为模式,一切以暴力为后盾。所以他虽然成就了很多前无古人的大事,但也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失去了人心。
再加上始皇帝重视法治,司马迁说:“刚毅果敢,凡事依法,不仁不义。”始皇帝认为天下的统一靠武力,天下的治理不仅要以武力为后盾,还要完善法律。这种想法在专制时代极为罕见。始皇帝在各个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使秦朝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利于新生的秦朝统治秩序的迅速稳定。在始皇帝的石刻之旅中,李斯作为石刻的负责人,多次提到这一点:“始皇帝,平法度,万物之纪”,“法治运行,凡品皆宜,皆有法式”。这里面虽然有颂词,但是始皇帝重视法治。
没有一种思想是完美的,法家思想也不例外。始皇帝过于重视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使他过于重视法治,而忽视了道德的作用。在韩非看来,人与人之间没有情感,都是赤裸裸的利益。道德是无能为力的,人的行为必须用严厉的惩罚和法治来规范。这种极端思想对始皇帝的统治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法治固然重要,但它不能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仅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还需要道德作为润滑剂,使社会运行得更加顺畅。
始皇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秦国的统治是强大的,但它就像一架飞机,有强大的发动机和刹车却没有润滑油。因为过度磨损,它刚起飞就坠毁了。由于缺乏必要的道德支持,秦国君主与大臣的关系以及皇室内部的关系并不完善,使得胡亥对杀害自己的骨肉兄弟毫无道德顾虑。他只需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这就大大削弱了秦政权的抗风险能力。农民起义爆发时,秦政权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大大削弱了秦政权与外界团结的能力,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