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处于最高的地位,享受着无与伦比的荣耀和普遍的崇拜,但也不得不享受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国王从来都是这样,有着不必要的荣耀,也有着说不出的孤独,这样的矛盾会伴随他们一生。始皇帝也面临这样的矛盾,但他生活中的矛盾从未止于此。
始皇帝的性格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他一生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充满矛盾的。首先,他是残酷和宽容的结合体。他对敌人极其残酷无情,无论是六国的势力,还是秦国国内的政敌。
在秦国之外,当秦军攻陷赵国的首都邯郸时,秦始皇亲自到邯郸,下令坑杀那些在他小时候与他母亲家族有仇的人。这是他在灭六国期间唯一一次到达敌国首都。显然,这一次,不是为了监督战争或其他目的,而是为了报复他的敌人。
在秦国,当老艾和吕不韦威胁到他的统治时,他坚决地除掉了他们。老艾活该,但对秦父子还算厚道。可以说,如果没有吕不韦的谋划,他不可能登上秦国的王位,但是秦始皇不顾他过去的恩情,逼得吕不韦自杀。老艾被害后,囚禁了他尊敬的母亲赵霁,根本不谈母子亲情。廖伟曾这样描述秦王:“秦王是一个蜜蜂精、眼睛长、鸟忠、声音假、仁慈少、虎狼之心的人。海底平顶山容易下野,但成功时对吃人也是轻的。”我穿上衣服,却常常看到自己。诚心使秦王得天下,天下为奴。不能长期出差。"
在廖伟看来,始皇帝露出了丧脸的脸,高鼻梁,长眼睛,听起来像只豺狼。邪恶的心就像一只老虎和一只狼,他没有表现出仁慈。这些描述确实抓住了始皇帝性格中残忍的一面。秦朝建立后,始皇帝残暴的一面更加明显。始皇帝发现自己被卢生和其他魔术师欺骗后,勃然大怒,下令搜查。结果460多人死在坑里。这些人大多是无辜的,但始皇帝强调除恶,宁愿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大量无辜的人在他的暴政下悲惨地死去。
老艾剧照
但残暴只是始皇帝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就像黄金圣斗士里的双子座。他左脸的表情凶狠残忍,但右脸的表情慈悲。始皇帝对待那些被他定义为“敌人”的人毫不留情,但对待那些被他定义为“人才”的人却虚怀若谷,和蔼可亲。
始皇帝天生具有帝王的气质,表现在识才、爱才、用才上。始皇帝在位期间,有很多忠臣,可以和汉初刘邦的人才相提并论。当时最优秀的谋士王建、王贲、王弼、孟恬、吴萌、李信,李斯、王万、冯捷、冯去疾、孟懿都在始皇帝的麾下,很多都是文武全才。如前所述,秦国思想文化最差,所以本土人才少。但始皇帝不问用人来源,只问是否有真才实学,能为秦帝国效力,于是大量优秀人才得以聚集在秦。
始皇帝对这些人才表现出极大的好感,把他们放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先帝在和这些人相处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做到言听计从,对可教之事谦虚,尤其是在执政初期。比如秦王听了保守势力的话,下令驱逐。但书中李斯发表后,始皇帝欣然采纳。他不仅没有责怪李四,还把一个重要的任务托付给李四,让李四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与楚国作战时,始皇帝和大多数将领都以轻敌为荣。他们听信了李信的计划,只派了二十万秦军参战。结果,秦国遭受了空前的失败。然而,战败后,秦王并没有责怪李信,而是自我反省,承认是自己的骄傲和轻敌导致了秦军的失败。然后多次向王建道歉,邀请王建出山,并承诺出兵60万,终于消灭了楚国这个强敌。
秦始皇画像
在生死观上,始皇帝也表现出矛盾的一面。他是法律主义的倡导者。从荀子开始,法家就一直提倡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但是始皇帝并没有吸收法家的无神论。从他之前的巡游和求仙求药来看,他是一个坚信鬼神存在的人。他一直相信海上有神仙,让一群群的魔术师去寻找。虽然多次被骗,但他依然固执地相信有一种长生不老的药在等着他。直到去世,始皇帝都没能从鬼神信仰中自拔。但秦始皇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也确信自己会去另一个世界,于是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陵墓,让自己死后也能继续享用。
此外,始皇帝生活中的矛盾也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他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洞悉天下,成功指挥并完成了灭六国的历史任务,但同时又目光短浅,实施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享乐工程,导致民怨沸腾。
总之,始皇帝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是圣人,是贤明之主,才华横溢,六世后凶,一统天下;修长城,筑赤道,开灵渠,造福子孙后代;实行三公九臣制,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利在千秋。但他也是一个浪费民财,以法为教,以官为师,实行文化专制的暴君。焚书坑儒,滥用权力;求仙求药,盖房子,建秦陵,为天下百姓努力。
如果秦始皇没有活到50岁,而是在40岁时突发疾病而死,那时候他还没有求仙求药,还没有修建阿房山和秦墓。当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在千秋。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会拿他和姚顺比。不幸的是,历史不能假定秦始皇活到五十岁。做一个有血有肉,半天使半魔鬼的始皇帝不是更真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