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所以这个朝代在历史上称为东汉或后汉,以区别于西汉或刘邦建立的前汉。东汉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朝代。这不是一个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反而延续了西汉的大部分法规和西汉的大部分社会矛盾。
光武帝没有王莽那么鲁莽。他希望以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弱化矛盾。首先,他需要解决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但无论哪种解决方式,都必然会侵犯地主豪强的利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叛乱。
光武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拉拢官员,不得不给予丰厚的物质和土地奖励。登基之初封邓禹、吴汉等人为列侯,食邑达四郡,超过西汉初年赐给萧何的赏赐。公孙述被灭后,封了365个英雄,45个外戚——都是无奈之举。
光武帝为了防止群雄割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他尽量不给英雄们实权。他们要么守卫边境,要么在朝鲜担任顾问。只有邓禹、贾府、李通等少数人能够进入权力中心。西汉初年,英雄变成了医生,但在东汉赵建之后并没有出现。
光武帝检讨西汉中后期的教训,试图给外戚优厚的待遇,却不准他们参与朝政。外戚被授予九卿的最高官职。马援在统一战争中贡献良多,但作为外戚的明帝修建云台,悬挂28英雄像,马援却不能入内。
在行政体制上,光武帝不设宰相,而是与三官(司徒、司/克洛克-0/、邱)平分权力。同时,他进一步采用光武帝重用内廷官员的方法,扩大大臣机构,正式称之为“尚书台”,加重了大臣的权威。三公任命官员必须全部经过尚书台批准;国家大事往往由大臣决定,外国官员成了纯粹的执行机构。尚书台的主官叫尚书令,副官叫尚书仆射,还有六部曹尚书,这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尚书台虽然权力很大,但名义上只是皇帝的刺史。尚书台的官职都不高。尚书领的俸禄是一千石,还不如一个郡太守。所以更容易被皇帝控制,很难独揽大权。但这种行政制度,虽然看似权力弱小,皇权强大,但在皇帝年幼无力掌管政务或疏于政务的时候,却很容易给外戚和宦官可乘之机。东汉王朝最终在外戚和宦官的争权夺利中灭亡。
在地方行政方面,光武帝废并了四百多个郡,砍掉了十分之九的官职。这个精简的机构将有助于节省政府开支和提高行政效率。还撤了县尉的职,郡太守主管民政和军政。所有县的士兵都被遣散,由培养和训练的民兵取代。这样可以避开地方,军事调动和指挥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此外,汉武帝时代设立的监察组织“司”在光武帝时代逐渐演变为行政组织“国”。他把整个中国分为13个州,每个州的行政长官被称为秘书处。尽管刺史的主要职权仍是考察县官政绩,监察地方豪强,但可以不报中央而罢免地方官员,有自己稳定的办公室(厅),不必回京直接向皇帝报告地方情况。到东汉末年,州刺史掌握了军权,称为“州牧”,成为军阀割据的温床。
在思想上,光武帝继续提倡儒学,同时进一步神化儒学。本来他是一个极其迷信的人,认为占卜是预言,纬度是对经学的迷信解释,所以把占卜和经学结合起来。儒家经典主要分为今文和古文两个流派。大多数经学学者同时也是占卜学者,而古代经学的学者是不相信那些迷信理论的。光武帝大力扬前者,抑后者。
占卜的理论是建立在天命论的基础上的。被皇权利用后,宣扬皇帝享有天命之下的天下,人力资源不可动摇。这就是封建法律理论的起源。另外,卜筮理论结合阴阳家的五德,说朝代的兴衰符合金、木、水、火、土五大自然道德。因此,光武帝认为汉朝继承了火之德,为怕都城洛阳的“罗”字被水破坏,改名叫“洛阳”。
在对外关系上,来自北方的敌人仍然是匈奴。呼韩邪单于投降西汉后,匈奴不再是几十年的边患,直到王莽篡位,欲将匈奴单于改为“奴才臣服”,才逐渐让匈奴内部和中原的敌对势力占了上风。趁着天下大乱,匈奴势力复苏,东汉初年的许多割据势力也与匈奴勾结,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实力。
建武十三年(37年)房鹿逃往匈奴,随后多次率领塔尔坎南下,袭扰上党、扶风、天水、上谷等郡。世界之初,在东汉王朝还没有大规模对外用兵的实力之前,光武帝就调集兵马“阻击匈奴”,即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直到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形势才开始发生变化。
匈奴首领原名呼韩的于,后被称为杜、道高可汗。他给自己的侄子起名,是前乌珠留可汗的儿子,统治着南方的八个部落和东方的乌桓族。呼都和道高可汗死了,传给他的儿子乌达后山可汗,而乌达后山可汗死了,传给他的兄弟普努山可汗。希望可汗的宝座落到自己头上,比比多次失望,于是偷偷联系汉江提督,要求依附。因为偷情的秘密和消息泄露,毕干脆带领自己的四五万人马到了东汉。
建武二十四年(48)春,匈奴南部八成人立可汗,因其祖父呼韩邪单于姬后山曾加入西汉,故也自称呼韩邪单于,匈奴正式分裂。光武帝闻讯喜出望外,于是赏赐这个新呼韩邪单于许多赏赐,还设置了“使匈奴中郎将”的职位,保证与监视之和的联系,并要求他保护东汉北部边境,防止北匈奴南侵。
北匈奴的普努可汗得到消息后大为惊慌,于是多次派使者到洛阳求援——北境的麻烦基本就止于此。
建武二十六年(50),南匈奴获准移至西河明治(内蒙古沂蒙东胜附近)一带。此后,北地、朔方、婺源等北方郡县随处可见匈奴人的身影。这是匈奴进入中原,与汉人杂居并逐渐融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