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几乎一生都在军训中度过。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但他并不仅仅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时代,他命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刘玉鑫,创制法律,建立宗庙、州、宫、县。汉王四年(前203年)八月,汉朝首次确定人头税制度。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宫设宴总结取天下之道。他说:“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亮;安抚百姓,积财积粮,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打胜仗,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我能用他们,所以我得了天下。项不能只用一个范增,所以他必被我所败。"
他命太中大夫陆贾总结秦崩汉立和古代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为他写了12篇论文。
秦末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国家一贫如洗。刘邦虽然是皇帝,但出行时却编不出四匹同色的马,很多大臣只能坐牛车上朝。为了尽快稳定新政权,刘邦采纳了各方面的建议,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
一是听从娄敬的建议,将都城从洛阳迁至长安。然后萧何受命建立了以秦律为基础的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汉律共九章,分别是盗法、贼法、狱法、捕法、杂法、备法、户法、昌法、稳法。后来封建社会的法规,基本上都是以这九章为基础的。
刘邦还把齐楚十几万豪强迁到关中,一方面充实了首都附近的户口,另一方面削弱了关东豪强的势力,使他们不至于陷入困境。最重要的是,刘邦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农耕战争,恢复社会生产力。
汉高祖在位第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颁布了复辟爵田斋的命令,号召因战乱而逃亡躲藏的百姓回到原来的地方;他还下令释放奴婢,“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者,免为庶人”;高祖七年(前200年),赐民诏,免徭役两年,鼓励生育;地租定为十五税,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颁布省税令,限制地方官绅加税。
刘邦在鼓励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制定新王朝的各种法规,巩固封建中央集权。他刚当皇帝的时候,认为过去的礼仪太复杂,就全部废除了。结果他手下的大臣大多是平民,没有礼仪的约束而放纵,在朝廷上公开叫嚣争吵,甚至拔刀砍柱。于是刘邦让孙叔同起草朝廷礼仪。礼仪完毕,长乐宫刚刚落成,数百名官员按顺序互致问候。刘邦大喜道:“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高尚!”
叔孙通定了礼仪,让刘邦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威严。
但刘邦称帝仅八年就去世了,朝廷制度和管理措施也只是雏形。尤其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三大难题,暂时无法解决。一个是北方边境的匈奴问题。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自知实力不足以与匈奴抗衡。再加上战争灾难持续多年,人民也需要耕种生活,国家也需要逐渐壮大。于是决定“亲亲”,让宫人或翁主(王、侯之女)假公主嫁给匈奴,并承诺每年给大量财物。
虽然招募巴蜀步兵驻防京师,加强北方边防,但平城之战后,对匈奴基本处于守势。
刘邦留给后人的第二大难题是汉朝内部。他在平定了大部分异姓王的割据势力后,还封了很多同姓王,比如他的儿子刘飞为齐王,蛟刘为楚王,他的侄子刘贾为荆王,刘弼为吴王,等等。他还杀了白马,向群臣发誓,除非姓刘,否则不能加冕称王,谁敢称王,就要被天下议论。
周朝分封诸侯,同姓诸侯大多集中在都城附近。疆域狭小,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叛乱很少。刘邦大概认为同姓的君王不太容易不忠。但他的想法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长出来的刺还得他的儿孙们去拔掉。
刘邦留下的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继承人问题。他虽然在汉王时代立了生于吕雉的刘英为太子,但称帝后却爱着齐夫人,想让齐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做继承人。虽然此事最终被劝退,刘如意也被改称赵王,但这直接导致了戚夫人及其母亲的悲剧结局,也间接为的专制埋下了伏笔。
刘邦临死前,吕雉临终前问他:“陛下百岁之后,丞相萧何也老了。萧何若死,谁能当丞相?”刘邦回答:“曹参能成功。”吕雉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墓可以。然而,坟墓里的人太简单和直率了,他需要陈平来帮助他。陈平很足智多谋,但一个人很难统揽全局。朴实,文采不足,但必是日后安定刘之人,可称太尉也。”吕雉又问,刘邦说:“之后的事,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刘邦死时,刘玉鑫英年仅17岁,生性懦弱。此后,吕雉作为皇太后,是实际控制朝鲜局的人。她虽然重用吕氏人,差点毁了汉朝,但始终没有换掉刘邦任命的宰相接班人。也正因为如此,汉朝才最终得以度过刘邦死后的瓶颈期,得以走向一个和平繁荣的“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