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权的重要支柱是豪强地主。光武帝刘秀本人就是南阳大户,南阳郡、河北郡响应他的军队,都是有宗族、客人、子弟的强大势力。为了在新的动荡中保住自己的产业,这些大亨中的许多人建造了码头,收集了设备,培养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动荡的年代,这些码头还能保护一部分人。天下太平后,他们却成了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的恶势力。他们兼并土地,养奴婢,地方政府无力约束。
既然光武帝是靠这些势力起家的,当然在感情上,他是不愿意大力打压的。理智上他也很清楚这些大亨如果串联起来会对政府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不敢杀。建武十三年十二月(37),因四川先被夷平,下令凡公孙述在位期间被卖为奴婢者,一律恢复平民身份。
第二年(38)十二月,夷、梁(基本上是公孙述、、以前的统治区)的奴婢全部解放。但这种镇压豪强地主的政策只能在偏远地区略有开展,统治中心关中、关东地区则另当别论。
建武十五年(39年)夏,光武帝颁布“花田令”,要求各地核对耕地和户口的数字,以部分改变大量富户占用耕地、养奴婢,减少政府税收的现实。然而,大多数地方官员害怕强大的势力,不敢越过他们的领域。他们反而用这个名义肆意践踏普通人。
这道命令下达后不久,光武帝曾在地方官员提交的备忘录上发现一行小字,上面写着“颍川、弘农可以问,河南、南阳不能问”。他问左左这是什么意思,但没人敢回答。最后,他12岁的儿子东海公刘阳解释说:“我想是因为河南离京城近,近臣多。南阳是我们的家乡,近亲很多。他们的田地太大,宅邸太大,超过了规定。官员不敢管。”
光武帝听后大怒,下令检查地方刺史和太守的政绩,处死了在河南行骗的纪等人等十多名地方高官。
这可捅了马蜂窝。地方豪强见皇帝真的要来了,就利用农民反抗政府的机会发动武装叛乱,特别是在各地都有叛军的清、徐、尤、河北等地。官兵一到就解散,一走又聚,不可能讲和。当年10月,光武帝下诏,允许这些叛军互相检举,以赎罪,同时派兵严加镇压,将首恶从其宗族中分离出来,迁往其他郡县居住,终于事态逐渐平息。
津田事件说明光武帝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准备和决心都不够,地方官员的口是心非也不能真正触动权贵的利益。东汉政权对贵族家庭基本上采取妥协的态度,这种态度从光武帝开始,一直延续到王朝末年——最后,东汉在豪强地主的武装政权下分崩离析。
所谓的“军事手段复兴”只是暂时掩盖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对解决社会矛盾起到多大作用。
光武帝有个姐姐叫湖阳公主,仗着是皇帝的亲戚而胡作非为。她的一个奴隶杀了人,藏在公主的豪宅里。洛阳使董璇不能进去搜查,所以他派人在外面监视。当奴隶跟着公主走出家门时,他冲过去拦住公主的马车,搜出罪犯,当场处决。
湖阳公主入宫,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来找董玄来惩罚他。董玄康辩解道:“我依法惩处了凶手,没想到却因此受到了惩罚。陛下自己制定法律,自己破坏法律,怎么治理国家?没必要打,我会自杀的。”说完,他把头撞在柱子上,光武帝急忙喊抵抗,但董璇已经满身是血。
光武帝知道董璇是对的,但为了照顾胡杨公主的面子,他命令他给公主磕头赔罪。然而,董璇正抓着他的脖子,所以你可以按任何你想要的方式。他宁愿砍头也不愿磕头。光武帝很欣赏董璇的行为,给了他30万元,称他为“力(颈)令”。
董璇最终没有磕头,而包庇罪犯的湖阳公主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甚至是警告。贵族和豪门的无法无天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可惜东汉的“强制令”并不多。
光武帝很勤快,经常召集大臣们一起研究儒家经典,直到半夜也不会休息。虽然他工作努力,但他一直身体健康。他活到62岁,死于中原二年(57)二月。他在遗嘱中说:“我对人民不好,所以葬礼要像文帝一样简单。刺史、太守等天下官员,不可离岗葬我。”把皇位传给庄。
刘庄,本名刘阳,非光武帝长子,故先称东海公,后称东海王。刘庄的母亲尹丽华是个新野人。她年轻的时候很漂亮,一眼就被光武帝吸引住了。光武帝起兵前,曾去长安学习经学。当他看到直金吾(皇帝的侍从)仪容华贵,仪仗气派时,不禁感叹:“做官必须是阿智金吾,娶妻必须娶尹丽华!”重新开始元年六月(二十三日),他如愿以偿,娶了十九岁的尹丽华为妾。他称帝后,封她为贵族。
光武帝原来的皇后是郭圣通,镇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北)人。郭氏家族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姓氏,郭圣通的母亲是西汉贞王的女儿,所以她也有一些皇室血统。刘秀看中了她显赫的家世和皇室血统,于是招纳了王朗,并决定在河北重新做人的第二年(24)嫁给郭声琨。郭圣通为光武帝生下长子刘强,成为太子,这样她就可以成为皇后。
但随着郭皇后的老去,光武帝对她的爱逐渐淡化,最后干脆在建武十七年(41年)被废黜为中山太后(郭圣通的另一个儿子刘福立中山王)。同年,尹丽华被扶正,做了新皇后。
儿子比母亲更珍贵。光武帝不喜欢长子刘强,偏爱殷梨华所生的东海王刘庄。如今刘强的母亲被拉下了皇后宝座,太子的地位自然难以继续稳固。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改变了刘强和刘庄的地位,立刘庄为皇太子,这样以前的刘玉鑫强就可以做东海王了。刘庄是东汉孝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