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期完成了中华文明中社会治理体系和宇宙观的构建,但帝国内部社会治理体系顺利运行所需的人们最大共识——核心文化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完成,他只是初步完成了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的融合又经历了200年,直到王莽时期才完成。
受社会治理制度和同时形成的宇宙观的影响,秦始皇用阴阳五行宇宙观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来设计墓地的布局和结构。按照这样的设计,即使山倒了,秦始皇的灵魂依然可以在地下世界行使王者的权力。
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神拜鬼的思想似乎越来越严重。他一次又一次听信谣言,派出一队又一队的队伍去拜访东海的神仙。改名“真人”,藏在宫中的亭子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从惧怕死亡变得如此渴望长生不老呢?
秦始皇在国家统一后的五次出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巩固新建立的帝国。大规模的巡礼宣示了帝国的威严,对巩固民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两次游览值得关注。一次是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游齐鲁。秦始皇与山东儒生讨论封泰山祭山川之事。泰山、邹毅闭关禅立石,顶礼膜拜;登砀山琅琊台,立碑赞德。
对泰山的崇拜并不是秦国的传统。秦始皇游泰山实际上是黄河中下游两个文化区的融合,通过祭祀齐鲁所追求的神来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同,从而达到文化的统一。“昆仑系”与“蓬莱系”的神仙体系,是东部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与西部黄河中上游内陆文化的差异。
另一次是三十七年(前210年)游东南。此游路线经过楚越吴核心地区,于祭会稽山,望南海,史松德立。像泰山一样,祭禹和在惠济山上立碑也是融合东南地区,或黄河和长江文化的尝试。
相比齐鲁,吴越离秦很远,彼此联系很少。楚国作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对秦国非常敌视,所以整合南方的文化非常迫切。但直到去世,秦始皇整合几大文化圈的构想都没有完成,这是帝国运行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秦始皇去世前五年,不遗余力地搞土木工程建设,渴望改变国家现状,希望子孙后代永远稳固。这些宏伟的工程也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秦始皇之所以抗拒死亡,很大一部分应该与他未实现的政治野心和未得到报酬的野心有关。
从战国末期到秦朝,阴阳五行的世界观和灵魂的二元生死观产生和发展。道家最初的“灵魂不灭”观念与真人境界逐渐融合,成为后世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灵魂观念总是作为生死观的背景而存在,社会背景影响了秦始皇自己的生死观。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过渡,死后灵魂和精神可以随肉体进入坟墓,继续他们的伟大事业。
后来秦始皇的生死观随着政局和个人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规划的政治蓝图尚未实现,南北、东西文化圈的融合远未完成,重大项目仍在建设中,面临帝国未完成的局面。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秦始皇从“不怕死”变成了“不想死”,进而转向东方蓬莱的神仙,产生了一系列求神求药的行为。
作为时代漩涡的核心,在今天,我们无从得知秦始皇的心理活动,以上原因也只是猜测。始皇帝把希望寄托在“神仙”和“仙药”上,试图通过与“道”结合达到“真人”的效果,试图从个体层面对抗死亡。这个过程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