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始皇陵的设计,秦始皇陵的整体设计原则

秦始皇陵的设计,秦始皇陵的整体设计原则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87 更新时间:2023/12/14 20:15:30

汉文明是战国至王莽时期形成的以汉字为交流手段,以阴阳五行为世界观,以对立变通为思维方式,以循规蹈矩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体系。秦始皇陵就是这种文化演变背景下的产物。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在一片前所未有的辽阔土地上建立了帝国。67年后,也就是在李斯作为帝国宰相的组织建设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昼夜不停地修建陵墓。

《汉九义》说,陵园的修建是“用章程凿出来的”。那么,李斯是根据什么设计理念和规划,动员全国的力量来组织建设的呢?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兵马俑坑以来,经过四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陵园和陵墓区的地上和地下文物分布情况已基本清楚。

以秦始皇墓为中心的陵园,由内袍和双壁组成的“回”字形结构,南北长,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内城以南半部陵墓为中心,西北有由北向南九个院落组成的高级祭祀建筑,东北有99座规模不等的中小型陵墓(或许与文献中秦二世下令殉国的嫔妃有关);外城西北是负责墓地日常管理的机构。内外墙上有高大突出的墓园大门。墓地外有许多遗迹,如兵马俑坑、水禽坑、马厩坑、灵修墓地等。

高大陵墓的圈地,正是“不宏伟无重威”观念的写照。虽然没有达到“50多尺”(至少116米)的设计高度,但高达50米的高耸围场,依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最高的围场高度。圈地不仅由层层夯土筑成,圈地内及地宫四周还建有高30米的长方形夯土建筑,东、西、南、北四面有九级台阶,台阶上还建有瓦盖屋顶的建筑;台阶分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对应东西两个墓的部分有两个缺口。

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为了让秦始皇的灵魂从陵墓中走出来,登高视察帝国。这说明秦始皇死后不仅要控制地下帝国,还要时不时地回到地面巡视,这也符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死亡归宿和鬼神的认识:灵魂不再离开,而是随身体进入坟墓,属于死者,也可以在世间游荡,在墓地和祠堂接受后人的祭祀。

陵墓的地宫位于圈地之下,距离地表30米深;地宫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墓室外围、顶部、东陵道顶部均为石构,地宫中“宫中满是珍宝奇物。”不仅如此,地宫还是秦始皇时期形成的汉文明阴阳五行世界观的模拟写照。秦始皇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他的陵墓中,构建了“以水银为百河海,灌输于机,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模式,再现了天地关系的宇宙观。

地宫顶部描绘了四神二十八星的天文图像,以天球北极为中心,是对盖天说天圆地方“天球圈”的模仿;是“地方”的体现,以水银地下展现帝国疆域水系和帝国疆域。水银是水德的象征,意味着秦人以水德取代了周人的火德,说明了秦帝国建立的正当性。《天地会》中的秦始皇棺椁,是中国文明有序的择中、居中、以居中为治理念的写照,预示着秦帝国以居中为治,也是帝国管理合理性的象征。

这是秦始皇所理解的宇宙阴阳五行关系的真实写照。盖天说下的天地“择中”观念和支撑帝王专制社会治理制度的天地人宇宙观在陵墓中得到体现,使战国以来形成的天地阴阳宇宙观在陵墓中得以体现。

除了令人向往的秦陵地宫,墓地内外还发现了近200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墓葬坑。这些埋葬坑的内涵是不同的。除了传统的车马坑,还有数百个俑,青铜水鸟和公务员。根据陵墓与地面宫殿的对应关系,陵墓对应秦始皇寝宫,墓地从里到外以地宫为中心,分别对应中央各级管理机构。

这些墓葬是对秦朝中央政府机构的模拟,代表了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秦始皇和他的团队基于对先秦社会制度的深刻反思,想出了创造性的郡县制建设,并首次将这一政治制度地下化,表明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白治国必须依靠制度的皇帝。

从秦始皇陵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秦始皇陵修建之初,秦始皇本人,或者至少是受他发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完全接受了战国晚期的阴阳五行思想。在他们的心目中,秦始皇陵墓倒塌的那一天,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相反,“死亡”这一事件只是一个生命形式的转化过程。即使有形之体葬于“穿三泉”的深墓,秦始皇依然是掌握生死大权的君主,也可以穿梭于两界之间,享受祭祀,登高望远。

秦始皇陵的各种因素,如各种葬坑组成的外藏体系、内外双壁、围土中的九层高楼、三个出口等,成为新时期中央集权社会治理体系的物化标志,表明秦始皇葬于地下后仍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更多文章

  • 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真有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为何追求长生,秦汉历史

    秦始皇时期完成了中华文明中社会治理体系和宇宙观的构建,但帝国内部社会治理体系顺利运行所需的人们最大共识——核心文化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完成,他只是初步完成了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的融合又经历了200年,直到王莽时期才完成。受社会治理制度和同时形成的宇宙观的影响,秦始皇用阴阳五行宇

  • 秦始皇向死而生,秦始皇生死观的转变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生死观的转变,秦汉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只是一个特殊的节点,人死后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能够像陵墓一样在私人空房间里设置帝国疆域,在墓地里刻画帝国行政体系,说明至少在修建陵墓的时候,秦始皇并没有把死亡当成目的,他想在地宫里继续思考宇宙和帝国的治理。在这种情况下

  • 秦始皇求仙是不是历史故事,秦始皇的求仙之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的求仙之路,秦汉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的几次求仙活动。最早的时间是在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氏写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居住,求始皇帝载少男少女一程。这一寻仙活动是徐氏要求的,而不是秦始皇下令的。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主动派盛等人到东海找仙门和两位神仙,并明确记载

  • 秦灭六国后的六国君主,秦灭六国后,六国君主下场如何?哪些国家得以幸存?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灭六国之战后的各国君主,秦汉历史

    秦始皇嬴政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了山东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国灭六国后,那些亡国后的君王都怎么样了。1.韩王菲韩安汪涵安于公元前239年登基。他当政时,南朝鲜已经是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强秦虎视眈眈,已经无力回天。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韩国投降者内氏腾率军攻打韩国。这时,安集结了南朝鲜仅有的5万兵马,准备抵

  • 秦国灭六国战略,秦灭六国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灭六国之战的战略契机,秦汉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日益强大,不断蚕食山海关内的诸侯。能走的都是一步一步走,还没有全面攻下六国。然而公元前230年,秦国一反常态,主力尽出。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短短十年间,消灭了英雄,统一了天下。诚然,秦国的实力远

  • 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灭6国为什么楚国最冤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秦灭六国楚最无罪,秦汉历史

    秦王嬴政继位,整个战国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这是因为,秦王嬴政继位后,整个战国时代的趋势已经难以逆转。从公元前231年秦灭韩之战算起,到秦灭齐的十年间,秦国彻底消灭了山东六国。正是在这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诞生了。秦朝的建立可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历史意义。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秦朝

  • 秦灭六国之战简介,秦灭六国之战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秦灭六国之战的顺序,秦汉历史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灭六国的过程并不复杂。虽然有秦国强大的实力和地缘因素,但从灭六国的顺序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说明秦国不仅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大,政治智慧也是一流的,门道值得探究。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是:汉、赵、魏、楚、燕、齐。当然,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综合国力一

  • 秦灭六国的经典战役,秦灭六国纪实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灭六国之战的背景,秦汉历史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统一之战,是指战国末期中国七个诸侯国之一的秦国为消灭其他六国,完成中国统一而进行的战争。公元前238年,秦王消灭了宰相吕不韦和长辛侯老艾集团,开始掌权。在李斯和廖伟的协助下,秦王制定了“灭诸侯、称帝、一统天下”的战略。具体措施是:笼络燕齐,稳定魏初,消灭赵涵;外向进攻,逐个击破。从

  • 兵马俑铜车马在哪个展厅,兵马俑铜车马在几号坑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兵马俑铜车马,秦汉历史

    1978年,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周边地区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时,在圈地西侧的马头上发现了一件精美的备件。后来经过详细勘探,确认这里有一个葬坑,编号为3号,后来改为青铜车马葬坑。这个埋葬坑的面积很大,有3000多平方米。1980年11月至12月,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两辆青铜车马。青铜车马离地约七

  • 陶制兵马俑,兵马俑陶艺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兵马俑的陶马工艺,秦汉历史

    1、2、3号坑出土的陶马包括战车用车马和骑兵用鞍马。这些马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分别制作马的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尾巴和耳朵,然后组装粘合形成粗胎;其次是用泥装饰,雕刻成型,阴干,入窑烧制,最后上色,完成陶马的制作。马涛出土时,马头已从关节处断裂,关节面有粘泥的痕迹,证明马头是用模具制作的。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