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明是战国至王莽时期形成的以汉字为交流手段,以阴阳五行为世界观,以对立变通为思维方式,以循规蹈矩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体系。秦始皇陵就是这种文化演变背景下的产物。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在一片前所未有的辽阔土地上建立了帝国。67年后,也就是在李斯作为帝国宰相的组织建设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昼夜不停地修建陵墓。
《汉九义》说,陵园的修建是“用章程凿出来的”。那么,李斯是根据什么设计理念和规划,动员全国的力量来组织建设的呢?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兵马俑坑以来,经过四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陵园和陵墓区的地上和地下文物分布情况已基本清楚。
以秦始皇墓为中心的陵园,由内袍和双壁组成的“回”字形结构,南北长,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内城以南半部陵墓为中心,西北有由北向南九个院落组成的高级祭祀建筑,东北有99座规模不等的中小型陵墓(或许与文献中秦二世下令殉国的嫔妃有关);外城西北是负责墓地日常管理的机构。内外墙上有高大突出的墓园大门。墓地外有许多遗迹,如兵马俑坑、水禽坑、马厩坑、灵修墓地等。
高大陵墓的圈地,正是“不宏伟无重威”观念的写照。虽然没有达到“50多尺”(至少116米)的设计高度,但高达50米的高耸围场,依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最高的围场高度。圈地不仅由层层夯土筑成,圈地内及地宫四周还建有高30米的长方形夯土建筑,东、西、南、北四面有九级台阶,台阶上还建有瓦盖屋顶的建筑;台阶分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对应东西两个墓的部分有两个缺口。
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为了让秦始皇的灵魂从陵墓中走出来,登高视察帝国。这说明秦始皇死后不仅要控制地下帝国,还要时不时地回到地面巡视,这也符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死亡归宿和鬼神的认识:灵魂不再离开,而是随身体进入坟墓,属于死者,也可以在世间游荡,在墓地和祠堂接受后人的祭祀。
陵墓的地宫位于圈地之下,距离地表30米深;地宫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墓室外围、顶部、东陵道顶部均为石构,地宫中“宫中满是珍宝奇物。”不仅如此,地宫还是秦始皇时期形成的汉文明阴阳五行世界观的模拟写照。秦始皇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他的陵墓中,构建了“以水银为百河海,灌输于机,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模式,再现了天地关系的宇宙观。
地宫顶部描绘了四神二十八星的天文图像,以天球北极为中心,是对盖天说天圆地方“天球圈”的模仿;是“地方”的体现,以水银地下展现帝国疆域水系和帝国疆域。水银是水德的象征,意味着秦人以水德取代了周人的火德,说明了秦帝国建立的正当性。《天地会》中的秦始皇棺椁,是中国文明有序的择中、居中、以居中为治理念的写照,预示着秦帝国以居中为治,也是帝国管理合理性的象征。
这是秦始皇所理解的宇宙阴阳五行关系的真实写照。盖天说下的天地“择中”观念和支撑帝王专制社会治理制度的天地人宇宙观在陵墓中得到体现,使战国以来形成的天地阴阳宇宙观在陵墓中得以体现。
除了令人向往的秦陵地宫,墓地内外还发现了近200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墓葬坑。这些埋葬坑的内涵是不同的。除了传统的车马坑,还有数百个俑,青铜水鸟和公务员。根据陵墓与地面宫殿的对应关系,陵墓对应秦始皇寝宫,墓地从里到外以地宫为中心,分别对应中央各级管理机构。
这些墓葬是对秦朝中央政府机构的模拟,代表了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秦始皇和他的团队基于对先秦社会制度的深刻反思,想出了创造性的郡县制建设,并首次将这一政治制度地下化,表明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白治国必须依靠制度的皇帝。
从秦始皇陵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秦始皇陵修建之初,秦始皇本人,或者至少是受他启发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完全接受了战国晚期的阴阳五行思想。在他们的心目中,秦始皇陵墓倒塌的那一天,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相反,“死亡”这一事件只是一个生命形式的转化过程。即使有形之体葬于“穿三泉”的深墓,秦始皇依然是掌握生死大权的君主,也可以穿梭于两界之间,享受祭祀,登高望远。
秦始皇陵的各种因素,如各种葬坑组成的外藏体系、内外双壁、围土中的九层高楼、三个出口等,成为新时期中央集权社会治理体系的物化标志,表明秦始皇葬于地下后仍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