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万里修建长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描述为不可多得的创举。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有幸被评为世界第七大奇迹。其实秦始皇在万里开始修建长城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后果。
相传始皇三十二年,燕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个“死于秦”的形象时,秦始皇觉得是时候该自己发力消除大秦帝国的外部隐患了。在秦始皇看来,如果不立即进攻匈奴大秦帝国,它很可能会死在日益壮大的胡人手中。
于是,他果断任命能征善战的将军蒙恬带领30万士兵向匈奴发起了强硬的进攻,一举收复了河南、榆中等广大地区。第二年,他收复了高阙,到达阴山和黄河河套以北地区。匈奴抵挡不住蒙恬将军的进攻,甚至担心自己受到东西两翼更多的攻击,干脆逃到了大漠的北面。
中国古代皇帝大多非常重视维护领土完整,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秦始皇似乎也不例外。此时,虽然北方匈奴叛乱早已平定,但秦始皇还是很不安。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不惜重金,征用了70万劳动力。多年来,他在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疆域内大规模修筑长城,企图阻止胡人亡秦。这大概就是多年来历史教科书上“筑长城抵御外敌入侵”的传统说法。
在中国古代,不是秦始皇主动建城御敌的。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为了抵御对方的进攻,各地就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建高大的城墙。这些墙也可以被称为长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燕、赵、秦等国相继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
在当时的人看来,修建长城是一种古老的御敌之道,并不是最新的创举,但却被秦始皇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秦始皇修建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在秦朝以后的所有中国朝代中,没有修建长城的朝代是极少数的。
秦始皇并没有机会看到他在《抵御外敌入侵》中所倡导的万里长城的功能和作用,但他却把“筑长城抵御外敌入侵”的防御理念传递给了历代统治者,以至于中国那些古代统治者一代代在万里修筑长城,直到清朝,也没有继续修缮和扩建万里长城。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修建长城的朝代。不仅没有修建新的长城,也没有修缮破旧的长城。现在看来,清朝皇帝不修长城的做法是高明的。既然长城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作用不大,不如不建。“民之所乐,国之所胜,边之所固。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康熙很讲道理。
秦始皇真的没有康熙聪明,因为秦始皇对“筑长城抵御外敌入侵”的防御理念是如此根深蒂固,深信不疑,以至于把筑长城当成了决定大秦帝国兴衰的政治迷信和统治图腾,而极大地忽略了治国的其他方面。于是,大秦帝国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秦始皇死后。
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设计杀了长子傅肃,夺取了皇位,所以被称为皇帝二世。胡亥二世继位后,暴政比秦始皇更甚,变得孟加拉化,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积重难返。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
这就应验了燕人陆胜赠秦始皇“胡亦亡秦”的预言。只是“胡”指的是“胡海”,而不是“任虎”;不是外患,是内乱。大秦帝国最终落入秦二世和胡亥手中。
在今天看来,万里长城在中国古代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很可能只是历代皇帝的一厢情愿,因为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远没有历代皇帝想象的那么强大,甚至难以构成真正的“外敌入侵”。那么,秦始皇及其历任皇帝所享有的修建长城,只能是一种以“抵御外敌入侵”为借口的主观行为的结果,更不要说是损害国力、浪费民财、广积民怨的历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