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官制比较简单,和以后的朝代相比,可以称之为雏形。
在夏朝,除了夏后作为最高统治者,各种官员都任命他。当时,夏后周围的官员被称为“官科”,是辅政官员。《左传·相公十四年》引用夏树的话说:“昆人以木铎忠道,官师遵规,工从事艺事以谏。”
在这里,人和官都是官。秋人是宣扬政治命令的官员。木铎,即两个木舌的铜钟,偏于道,意为沿路鸣钟,以宣政令。也就是说,邱人手持两个木舌铜铃,到处公布政令,收集民众对政治事务的意见和呼声,规谏政治事务,官与师发现问题互相指正。如果明知不对而不谏,“不敬则国家有常罚”,就要追究责任,受到惩罚。
启为时,还任命了一个掌管军队的军官,称为“六卿”,也叫“罚六事之人”。据《尚书·石干》记载,曾发兵与胡氏家族进行过一次甘地战争。出兵前召集了六位大臣,开了一个认捐动员会。他们奉命率军,受赏受缚,违令被杀,最后讨伐胜利。《史记·夏本纪》孔安国注:“天子六军,皆会令于卿;各有各的军务,所以有六件事。“‘六人’是指指挥军队的六个军的将领。他们同时掌管军队和民政,权力很大。他们当时是高官。
翻阅记载我国古代历史的文献,祭祀占卜的事情随处可见,这也是历代的传统活动。夏朝虽然在建国之初,也设立了太史令这样的官员来负责这项活动。太师使这个官员变得非常特殊和重要。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官职中,除了君主之外,史家的人数最多,太史公是首席史家。
历史学家是由原始社会的女巫演变而来的,他们最初的基本职责是祭祀占卜。祭祀拜神,占卜问神。他们是上帝和君主的中介,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地位很高。他们的职责越来越广泛。除了祭祀占卜,保管天文历法记录,保管古籍,教育贵族子弟等。,都是职权范围内的,有时还会带兵打仗。后来几乎各种官职都是从史家的职位分化出来的。
夏朝和商朝后期是史家地位最高、政治生活最活跃的时期。夏朝设立太史令,负责古籍、天象、历法等事务的收集保存,有时也是谏官。相传夏朝末年,有一个太师,想劝,人狠心,荒淫无度,被桀骂了一顿,只好带着经书从逃到了商汤。
国家的事务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所以夏朝设置官员管理各种事务,称为“政”。比如,管畜牧的叫穆正,管粮食的叫郑东。制造和管理夏后战车的官员叫车政。薛土地里的西中,就是车政。据说他做的车是直方正正的,大小成比例。它使用起来非常灵活,而且很坚固。掌管水利工程的官员是水政,等等。
夏朝也注意到了官员的选拔,提出了“忠在官,凡官慎之”的制度,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成为各类官员,下级官员也是认真谨慎地做好每一件事。当官的不是人,天下大事就乱了。此外,还有一些原始贵族参与国家的管理,如夏后的亲戚、兄弟和叔叔。他们都是享有特权的奴隶主,经常参与国家事务,如祭祀、指挥作战等,但他们大多没有职衔。
他们被纳入官员的范围,是因为君主是国家的代表。家臣虽然主要掌管君主的家事,但也经常奉君主之命参与政治事务。在夏国家组织中,亲族和贵族是统一的,家事和国事也是混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官制一开始的特点。
就夏朝统治势力而言,“东渐于海,西在流沙,朔、南、音教止于四海。”即从东部到今天的东海沿岸,从西部到今天的甘肃、青海的沙漠地区。新月北至黄河流经的河套地区,南至今天的衡山以南,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夏朝的统治中心是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有许多部落、部落联盟和方国。经过禹、齐的远征和远征,这些诸侯相继向投降,并保持着朝贡关系。对于这些地方长官,王霞采用了建立五个首领的方法。《史记·夏本纪》曰:“外疏海,长五里。”即“五国之诸侯,一贤为方伯,谓之五长,互相统治。”在五个总督中,方伯被任命为王霞地方政府的统治者。
夏朝有4000多年的历史,不仅时间长,而且没有留下王朝的文献和典籍。目前,历史学家仍在研究它的历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夏朝的国家刚刚建立,所有的制度包括官方制度都还处于不完善不完整的状态,这就是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