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氏最早生活在中国的西部,这可能是黄帝族向西发展的一个分支。后来在鲧首领(于的父亲)的带领下开始东移,先后娶了东夷长姓涂山石和,两人都是太昊的后代。那时候,涂山石住在涂山。据杜预《左传·吉杰》记载,他“在寿春东北”,也就是今天安徽怀远的土山;有沈氏家族居住在“沈野之地”,相传为今山东曹县北沈氏墓群。
这两个氏族对夏朝的扶持态度和近亲联姻,无疑会促进太昊后裔的其他氏族和部落对夏朝的依附。《左拐悼公七年》中有“虞将封臣于土山,各国持玉帛”的记载。那一年,于的位置就选在土山,争取附近土山石的支持,意义重大。
后来大禹乘南三苗内部混乱之机,将早先尧舜时期对其断断续续的战争升级为大规模的征服战争。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三苗的败北。这场战争震惊和恐慌了南方和其他邻近的部落,他们都投降了大禹。
这时新兴的奴隶主阶级也表示绝对支持,一批改良派迅速聚集在大禹和齐周围。后来的大禹是“诸侯之治,凌驾于会稽之上”,因为他在方凤到来后“被杀被宰”。所以当时表面上是退位制度,实际上大禹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国王了。
大禹在位时,皋陶和伯夷被确定为接班人。两人都是嬴姓的彝族部落酋长,后来齐杀了他们,夺取了政权。这种行为直接引起了一些东夷部落的反抗,其中第一个就是胡适,但最后还是被齐灭了。从此,夏朝的统治正式开始。关于这个故事,《史记·夏本纪》中有详细的记载,有兴趣的可以翻看一下。
可惜的是,齐父子太康在位期间未能赢得民心,终日只沉溺于酒色,导致当时民怨极大。此时东夷郡守后羿乘机崛起,出其不意地入侵夏朝都城安邑。反而在历史上被称为“太康失国”。
后来在少康和太康弟弟的儿子项,以及东夷的尤毓、尤仁的支持下,恢复了中断了百年的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此后,夏朝统治者仍用婚姻、赏赐等手段拉拢东夷部落酋长,夏朝进入稳定发展期。
但是夏朝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百姓水深火热,诸侯反叛。《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桀暴虐,外族皆侵”。此外,《左传·召公四年》中记载“夏杰尚会,有谋反”。这里的“有逆”就是有姓,也是东夷的一个分支。
从上面可以看出,东夷人开始反抗夏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夏杰娶了他的妹妹Xi,也就是你的妹妹。也就是说,他抛弃了与东夷人通婚的传统,打破了夏与东夷的密切关系,从而点燃了东夷反抗的怒火。因此,未能妥善处理与东夷姓氏的关系,也可视为夏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这个时候,商族趁机再次崛起。他们与反夏势力联手,终于打败了夏军,夏朝灭亡了。所以,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戏剧化。当初的王朝是东夷在夏天建立的,但最终加速灭亡的却是东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