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后,缓解了皇室内部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誉为“中兴之主”,为武丁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作者认为,公元前14世纪黄河洪水的加重,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盘庚迁都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都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社会发展越早,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就越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古代社会影响很大。盘庚移阴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1.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迫使盘庚迁都古代中国,两者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维护首都的稳定。但也有很多朝代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迁都,商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盘庚迁殷之前,商朝都城已多次迁都,历来有“前八后五”之说。在商朝建立之前,时代,齐国八次迁都:第一次是从商(今河南商丘)迁都范(今山东);第二次,昭明迁至碣石(今河北隆尧、宁晋、柏乡);第三次,昭明又迁商;第四次,相土迁居泰山;第五回,迁回商;第六次,尚家圩迁殷(今河南安阳);第七回,孔嘉回商;第八回,唐迁毫(今河南省堰师)。
八迁之地不出豫鲁冀,京师经商时间最长。唐灭夏简商后,十大王都以毫为都。商朝中期五次迁都,也就是所谓的“后五”:钟鼎迁至河南杨蓉东北;何宜嘉迁到对岸(今河南省黄河东南);祖逖迁邢(今河南温县东);南更迁安选(今山东曲阜);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盘庚迁都殷,历经273年,直到商朝末代国王帝辛在此建都。
纵观历代都城的变迁,影响建都和迁都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因素。把都城建在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地区,有利于保障和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供应。第二是地理条件。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抵御外敌进攻,维护王朝安全;在交通发达的地方建都,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和财富的聚集。第三是政治局势。
一个强大的王朝一般都把都城建在领土扩张的边疆附近或外来威胁来的方向,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政治和军事事务;而弱小的王朝,一般都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后方,以此来生存和维持统治。此外,一些统治者为了摆脱旧势力,巩固统治地位,纷纷迁都。商朝中期,盘庚迁殷。除上述因素外,主要原因是气候无常,黄河泛滥,自然灾害严重,迫使盘庚考虑迁都。
盘庚迁殷之前,商朝的都城是曲阜,位于黄河下游的东南岸,经常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殷前,针对百姓的不解,耐心地对此作了解释:“上古前后,亭台不仅由百姓包销,青年之后也觉得新鲜,免得随天气飘。殷为大虐,前王不务功,视民为动。”“`]大意是,在古代,我们以前的君王都是护民的,很少逆天。当我们的王朝遭遇大灾难的时候,先王不安。我理解先王的神圣意志,想按照先王的方式和人民的利益迁都。
这里的“大灾”是指黄河洪水给社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潘庚警告说:“如果不寻求长久的成功,思考就是一场灾难。如果过生日还发愁,现在有了这个柜子,怎么活在世上?”。心悦的总体想法是,如果你们所有人都没有长远的眼光来摆脱这场灾难,那么你们将不得不自己动手。不迁徙,就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就无法生存。以上信息表明,盘庚迁殷是因为商贾遭灾,为了生存必须趋利避害。
《史记·盘庚》也有记载:“古之时,前人多于前人,适于山,用之以降伏我之凶,立于联邦。今吾民居外,亭有定竿。”传盘庚指出,商朝前王为光大商贾事业,迁山避祸。如今百姓遭遇大灾,过不上安稳日子。对于所谓“大虐”致人“飘零离家,亭有定极”,东晋后期的伊美在《孔子古史》中解释说“水泉嗜之,故飘零离家,无定,徙极思。”四川汉代张霸在《书序》中说“祖异集在庚”
第一,地理位置优越。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殷“左孟右,前有河,后有山。”困《杜薇赋》也说,殷墟是“南瞻祁岙,北临张堤”。传9]殷西临太行山,东临黄河。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黄河离殷墟只有50华里,而北方的漳水、赶水离殷墟不超过四五十华里。甲骨卜辞中常见的曲水、滴水等河流,在隐帝南部流淌。殷西临太行山,东临黄河,南有荫水滴水,北有漳水淡水。在古代,依靠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可以很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殷的这种客观地理状况对商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非常有利。
第二,气候温暖湿润。殷地处北纬34至36度之间,气候温暖适宜。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开创者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最近五千年气候初探》一文中指出,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有1900多年处于温暖气候。
第一,盘庚重视淡水的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而水从西北向东南穿越银都,为银都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雨季到来,坡内水位急剧上涨,势必威胁银都的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盘庚不仅祭天求神灵保佑,还采取了疏导、分流曲水的方法。在银都宫殿区西北,一条恒定的水流流经银都上游段,宫殿区周围有一条人工开挖的大沟。
这条大沟沿宫殿区西侧由北向南延伸约11()0米,然后向东弯曲,再沿宫殿区南侧由西向东延伸约650米。沟深约5米,宽7-12米。“这条大沟在第一时间连接了恒水,对恒水起到了很大的疏通和分流作用。大沟的开辟,使殷人有效地避免了不断水的威胁,同时也与荫蔽的水一起形成了阴都防御的天然屏障,有效地保证了阴都的安全。
第二,盘庚注重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根据考古发掘,殷的都城基本上是沿淡水河而建的。至今已发现50多处宫殿和祠堂遗址,集中在今天安阳小屯东北。都城的北部和东部正对着不断的水,而西部和南部则是宫殿区周围人工开挖的沟渠,既方便了都城的用水,又美化了都城环境。宫殿外有手工业作坊和平民聚居地,偶尔也有比较密集的平民墓葬。
在远离大沟的苗圃北、薛家庄,以及远离大沟的肖家庄,都有铸铜的作坊。在大沟以西、衡水以东,远离北辛庄的大寺空村,有一处制骨作坊遗址。这些手工业作坊大多远离皇宫区域,位于“城”外的“郊”。这种城市格局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手工作坊会“污染”水源,影响居民生活。在城市规划中,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将美化环境、方便居民生活和保护水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阴人的先见之明,真的很让人信服。
第三,注重耕地的保护和利用。殷人对农田的保护和利用主要体现在农田的施肥上。韩非子《内藏论》记载“阴法刑弃灰”,仁“博”。又曰:“殷之法,弃灰以正义者,必断其手。”“比5 Xi”的意思是殷朝的法律对随意倾倒草木灰的人处以断手的惩罚。阴人不把草木灰倒在路上是很合理的。首先,倾倒草木灰会污染环境和健康。第二,在商代,人们开始知道农田需要施肥,草木灰和人粪是当时最好的农田肥料。
人类粪便、牲畜粪便和草木灰被用来给农田施肥,这不仅保持了环境的清洁,而且有助于农业丰收,进而可以促进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殷人农田施肥的普及,无疑是“仁牛之邦”的早期创举,保证了一定的生态稳定和平衡,使殷朝农业发展走上了生态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盘庚统治初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相互作用,几乎危及了商朝的统治基础。盘庚迁殷后,大力治水,注重环保,保护生态平衡,为商朝逐步走向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殷鉴虽远,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