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考古学家根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将二里头称为夏朝都城遗址“夏遗址”。暂且不去争论夏朝是否存在,是属于一个朝代还是一个部落。我们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文物中了解到夏人的祭祀仪式。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宫殿的广场上,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坑,坑壁上厚厚的红烧土,证明这里曾经频繁地燃起篝火。考古学家认为,这里是夏人祭祀活动的中心区域。
一、祭天铜鼎
夏朝的祭天仪式称为“辽祭”。“辽节”的由来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起初,远古的祖先点燃篝火,在篝火上烹煮他们的猎物来供奉给神。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在篝火上架起一个大鼎,厨师把自己的肉献给祖先和神灵,然后分享。因此,鼎作为“祭天”活动中的重要礼器,是一种圣物,逐渐成为权力和国家的象征。
在我国,有黄帝铸鼎的传说,也有大禹让九鼎成为九州象征的说法。考古学上,鼎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初是陶器的一种。中国最早的青铜鼎来自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被称为网格青铜鼎,现藏洛阳博物馆。青铜鼎的出现,客观上证实了夏朝具有朝代特征。
第二,祭地仪式和青铜骑士
在我国的古装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古人带着头衔饮酒的场景。事实上,这不是真实的历史。在先秦时期,青铜骑士是一种重要的祭祀礼器,而不是日常饮用器具。古人用酒杯饮酒,中原各地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安阳殷墟的商墓都曾出土过各种酒杯。考古学家在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古墓中发现了许多青铜爵。那么,夏人是如何使用青铜骑士进行祭祀的呢?
青铜爵主要用于夏朝的“祭地仪式”,即以酒祭地的过程,称为“夷节”。后世的敬酒习俗是直接洒在地上,而夏朝的礼仪要复杂得多。青铜爵顶上的两根铜柱挂着香料,让香味渗透到酒中。然后用扫帚柄形状的绳子将茅草捆住,垂直放在玉壁上,用青铜骑士细长的嘴从上面倒酒,让酒通过茅草慢慢渗入泥土。这就是夏人祭祀大地的过程。
第三,春秋时期管仲攻楚。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宣称周人是夏朝的后裔,因此他继承了夏朝的许多礼仪制度。春秋时期,楚国有三种草,草脊直通根部,称为“毛静”。楚国每年都要向周天子缴纳大量的“毛静”,以维持周王室的祭祀需求。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派管仲率领齐国军队,联合鲁、宋、陈、魏、郑等诸侯国伐楚。楚成王派使者问管仲:“齐是北方的诸侯国,楚是南方的诸侯国。你为什么攻击我?”管仲给出了一个重要的理由:“尔毛不入,王祭祀不分,减酒无道,而我为征。”这就意味着楚国没有向周王室的“毛静”进贡,天子没有办法祭祀,于是齐国来讨伐。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不向毛静进贡”只是管仲攻打楚国的借口。但是,这种祭祀用品可以作为战争的借口。一方面说明周朝完全继承了夏朝的祭祀礼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祭祀仍然是周王室的头等大事。楚人虽然也是中原移民,但对周礼的不敬引起了中原诸侯国的不满,所以后人把楚称为那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