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中国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神兽,与“凤、林、龟”并称为“四灵”。在古人眼中,龙的形象是“头如骆驼,角如鹿,目如兔,耳如牛,颈如蛇,腹如蜻蜓,鳞如鲤鱼,爪如鹰,掌如虎”,“声如铜板,口旁有须,颏下有珠,喉下有逆鳞”。
龙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力量强大。它可以在天空中飞行以避开水,使云飞行以引起雨。古人对龙一直非常敬畏,所以龙帝就成了皇帝皇权的象征。皇帝们都自称为“真正的龙帝”,龙的图案应该雕刻和绘制在宫殿、衣服和日常用具上,以显示他们的帝国威严。
但是,龙总是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指很多人在图片和传说中见过或听说过龙,陌生是指没有人能亲眼目睹龙的活体。但是,翻阅几千年前的古籍,可以发现很多和龙有关的记载,其中一些足以让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左传》、《史记》、《路史》中,记载了夏朝养龙能手刘磊的事迹。这件事要从尧舜禹时代说起。"舜在位时,人们都来献龙."舜帝当政时,四大部落和天下诸侯都表示臣服,向舜帝献上各种奇珍异宝和珍禽异兽。龙也是贡品之一。舜帝也非常喜欢龙,所以他把它们养在宫殿里。"帝舜家有家畜龙."。
但即使在当时,龙也是“稀罕物”。很少有人知道龙的生活习性,甚至他们也弄不清楚它喜欢吃什么食物。舜帝到处拜访懂得养龙的人,最后找到了一个叫董福的人。董府“真是好龙,能请他吃喝,龙必还他”。精通龙的生活习性,擅长养龙。舜帝发现他在宫中专职养龙,给他取名为“龙族”。
夏朝孔贾在位的时候,孔贾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昏君。"好的精神沉湎于快乐。"结果天下大乱,诸侯不服。可是孔甲每天一个和尚撞一个钟,也就勉强得过且过。有一次有人送来两条龙,孔家乐坏了,赶紧派人把它们当玩物养着。
但由于宫中没有懂得养龙的人,无论喂什么食物,两条龙都不屑一顾,奄奄一息。孔嘉非常担心。他派人到处寻找懂得养龙的人,最后找到了一个叫刘磊的“龙专家”。这个刘磊非同一般。其祖上曾拜龙氏始祖董府为师,得其真传。
刘磊被孔家召入宫中,负责养龙。刘磊出手不凡,对龙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两条龙矫健有力,孔嘉很满意。他给刘磊起名叫“龙宇石”。但让刘磊没想到的是,很快一条龙意外死亡。刘雷怕被皇帝指责,不敢说什么。他还把死龙做成肉羹,给孔嘉吃。刘磊知道自己麻烦大了,很快畏罪潜逃。从此隐姓埋名,死于江湖。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古代神话中是没有行龙这种东西的。从这两条龙的表现来看,它们根本没有任何飞向地面的“神力”。他们落在人类手里,毫无还手之力。它们不仅被允许成为宠物,甚至被做成汤。可见这两条龙并不是传说中的神力之龙,而是一些类似于龙的动物。
这两条龙是什么动物?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两件文物,终于帮助人们揭开了答案。根据专家的说法,这是一个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古城遗址,正好在舜帝时期和夏朝孔嘉时期之间。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彩绘龙纹潘涛,这是古代皇帝用来祭祀将军的礼器。其中,龙的大嘴呈方形且细长,长满尖牙和利爪,酷似鳄鱼的嘴。
陶寺遗址出土的另一件文物——直鼓,是古代祭祀用的打击乐器。外皮由鳄鱼皮制成,鼓肚内甚至还留有几块鳄鱼皮下骨板。这两件文物充分证明,在夏朝,北方地区曾是鳄鱼生活区,体型细长巨大、尖牙锯齿状的鳄鱼威武形象,被古人视为神话传说中龙的逼真原始形象之一。夏朝刘磊养的两条龙应该是两条鳄鱼。这样才能完美的解释古籍中对这件事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