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国号仍为周。由于前周在洛邑以西,故称周平王之前的西周,周平王之后的东周。
洛邑,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叫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尚书》称为“土中”、“洛书”、“洛书”、“新义罗”、“东郭罗”。何尊的题字叫“成周”、“中华”、“王成”。洛邑河畔有两个都城,周城和望城。
洛邑是周武王在中原定居的地方,周成王是“中国的故乡”。周武王迁都九鼎,周公带来和平,营寨以洛邑为都,大获成功。在成功地伐纣之后,他着手在这个国家的中心建立一个新的首都,并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周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成王继承了王位。然后,周公下令讨伐叛乱,建都成了周城。西周时期,皇城(洛邑)是周朝的宗庙宫殿区,成州是殷遗民的聚居区。东周时期,迁都洛邑,到了周,发生了“王子超之乱”,周为避居,迁居涿水以东的成州城。
《尚书》、《逸周书》、《史记》和出土的周代何尊碑文对成州城的修建有详细的记载。这些书信概括了商周时期都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都城主要具有政治功能,是周天子获取政权、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所以,都城的位置必须选在世界的中心,皇帝要从世界的中心区域治理天下所有的人。建都成周洛邑的选址和修建,是商周时期这种建城思想最成功的体现和实践。
人类人口
夏商周时期,地处中原的洛阳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人口逐渐增多。到公元前650年,周襄王到达时,都城洛阳拥有11.7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首都
在成功伐周之后,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两年后,武王去世,成为国王(武王的儿子)。然后,周公下令讨伐叛乱,建洛邑。关于周公修建洛邑,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王城,一种是成州城;或者洛邑是一个星期,一个星期马上就指城市了。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符合史书上的记载,也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尚书·罗高》说:我是卜和硕,水瓶座。我是东河西河,但是我不吃。我是个贪吃的人,我是个贪吃的人。意思是周公先占卜水瓶,黄河以北,不吉利;然后过黄河到洛邑,占卜了建水以东,溧水以西的地方,得到了吉兆。他还占卜了水以东的地方,也得到一个好兆头。据此,周公在修建洛邑时实际上修建了两座城:一座王城和一座周城。王成和成周都在今天的洛阳。
《汉书·地理志》也说:“洛阳,周公为成周而迁殷人。.....王。因此,河南是一片土地。周武王迁到九鼎,周公带来了和平。营以为是都,为王城,甚至为王宅。”这个记载说明周公建洛邑,包括王城和周城。这座城市是“新都”,周武王迁到了这里的九鼎;当周平王迁都洛邑时,它就在这里建都。成州城居住着殷遗民;东周时期,为躲避叛乱,周迁都于此。
洛邑城,周公摄政五年三月至十二月,从修建到初步建成,历时半年。罗专利记载了“新沂”城建成后举行的庆祝仪式。周公对说:“王,名唤,奉新城,咸秩无字(惑)。赐齐白公,而(使)从王禹州(信义)。”
王,你开始以殷礼(即前一周所继之大礼)接待诸侯,在新都祭祀文王。这些仪式非常隆重有序。我整齐地带领官员,让他们熟悉旧都的礼仪,然后跟着国王来到新城。同年十二月,戊戌日,成王率领官员到信义城,举行了隆重的冬祭,给文王献上一头红牛,给献上一头红牛。然后国王带着朝拜者去祠堂杀祭祀先王的祭品;然后国王步入御室,手捧倒酒入地的大礼,要求众神臣服。
周公建洛邑有两个目的:一是因为洛邑居“天下,四面八方入贡路”,要把信宜建成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第二,周朝接受了三督和武庚之乱的教训,决定将顽固不化的殷人移至洛,并在八师驻军,加强对殷人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统治。
上面的记载表明,周公在洛邑建了两座城,皇城是诸侯先于国王出现的地方,是西周贵族居住的地方。成州城是一个驻军和安置阴人的地方。王城之地,就是周公预言的涧河以东、淠河以西的地方,在洛阳老城、西工区东半部。成州之地,是布召皮河以东的地方,位于今天洛阳白马寺的西面和西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