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奴隶制王朝。周朝传世32代37王,享国790年。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周代的科技成果!
青铜艺术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持续了约1600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兵器和杂器。乐器也主要用于祠堂的祭祀活动。
礼器是古代仪式中使用的,或用于寺庙,或用于宴饮和洗涤,有些是祭祀用的器皿。在所有青铜器中,礼器的数量最多,制作最精美。礼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礼器的种类有炊具、食器、酒器、水器、神像等。周代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装饰种类繁多。周朝出现了工艺极其精湛和先进的青铜器。采用了泥铸、熔模铸造(失蜡法)、钎焊、镶嵌、铆接等青铜制作技术,以及平雕、浮雕、圆雕、通雕、错金雕、镶嵌等多种装饰技术,融合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水平。东周时期,由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极其丰富的装饰纹样,有的还镶嵌了错误的金、银或玉料,使青铜器形成了多色的表现效果。
玉石工艺
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各诸侯国的礼仪观念也随之更新。与统治阶级关系密切的礼玉、饰玉也发生了变化,饰玉种类增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主要有:璧、燕、关、朱、佩、朱、串饰、勒、朱、环、朱、圭、张、柄形器、戈、钩、镜架、璧等。大部分是礼器,少数是日常工具。
玉,作为显示高贵身份的装饰品,日夜伴随着佩戴者。君子无故,玉不去。玉象征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与商代的多维玉雕相比,西周时期玉器的演变仍在继续,而春秋时期的玉器则逐渐扁平化,品种较少,但制作更为精美。已经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大多有玉器,而且数量多,制作精美。
如河南南阳淅川楚墓出土玉器3000余件。普通墓葬出土的玉器也有一两百件。有的精美绝伦,令今人叹为观止,如湖北睢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玉佩;首都洛阳金村汉墓出土的人形玉饰,选料切工俱佳。
漆器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商周时期的制漆工艺非常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漆器被广泛使用,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出现了地方风格。战国时期的漆器是我国漆器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分布范围广,品种大增,制作水平更高空多方面有新的提高。
首先,胎骨多样,有夹层胎、皮胎、竹胎等。除了木质轮胎;所用的颜色也比历代丰富,有红、黑、白、紫、棕、绿、蓝、黄、金、银,以黑、红为主调;花纹和图案众多且有规律。此外,漆器与雕刻、绘画甚至镶嵌的结合也是东周漆器的一大特色。
金属工艺学
西周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冶铁和铸造,西周晚期的冶铁遗址已被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中国开始使用铁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7世纪,甚至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文献中,最早的材料见于《左传》,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将刑法铸在铁鼎上。战国时期从墓葬中出土的武器、农具和器皿都是用铁制成的。
周代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金器,其形制或为古拙的匠心独具,或为精致典雅,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萌芽阶段的黄金冶炼和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编织和刺绣技术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织造和刺绣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的一个小墓中发现了35件保存完好的衣服。出土的纺织品有两类:丝绸和大麻。丝绸产品包括丝、绢、纱、绢、绢、绢、绢、绢、绢、绢,生产质量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