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国又称“扶余国”,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94年,是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的第一个扶余国。前期城市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后期城池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这里粮食丰富,有大量余粮。国家的老城叫虞城,属于哀地。
傅雨桐占了地盘,自称“死人”。扶余国始建于前2世纪,494年被高句丽所灭,延续了约700年。另外,卧举和东陵都是扶余的兄弟。松嫩平原有一棵树,上面有一种盐。古代有一部分东胡人来到松嫩平原,他们把吃这种盐的人称为扶余人。这是对扶余名字的另一种解释。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国东北东南部的彝族开始大规模迁徙。一部分向北迁移,靠近彝族。当时东北有四个古氏族:东北东南部的古商族(汉族);东北西部属于东胡族;东北东部是苏神族;中国东北的中部属于彝族部落体系。中国史籍中关于“伏羲”的第一条记载是《史记·货殖列传》:“(颜)去谷至辽东,地远,民所欲也。人数与赵、相近,而民间雕塑则为少数关心的事辩护,放过了鱼、盐、枣、栗子。北与五环、扶余接壤,东有污秽,实有利于朝鲜。”《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国在汉水(今辽河)东北,地近燕,故必灭。”严以其地立二龙湖古城。
燕、秦、汉、魏时期的曾在辽河以东建立屏障,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在辽东郡建立的军民城镇体系。燕的屏障是燕星罗棋布的长城体系的一大特色,如赤峰市沟泽的沟泽都城、辽西名郡、辽宁某泉的羊安都城、大凌河的白更都城、油城都城等。辽东县著名的辽河、江海上下屏障、吉林省辽河源头四平二龙湖古城、吉林省鸭绿江中上游右岸的通化市、白山市等地有大量长城遗迹。这些长城至今仍以“虚线”的屏障形状为主,构成了历史上中原王朝统治东方渔猎家族的大本营。
燕塞-襄平-后城-二龙湖古城-范缜屏障线考古调查新发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燕是最早在东北地区扩张疆域、修筑长城、设置郡县的中原国家。《史记·朝鲜列传》也记载:“自全燕始,尝略真朝鲜,以设官而筑障。秦言是辽东外乡人。”由此可见,辽东郡的凭祥市(今辽阳市古城)是通往范缜关口和朝鲜关口两条交通干线的枢纽。
首次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中游及其支流沿岸的高山峡谷和隘口,新发现和发掘了180余处战国秦汉时期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色的“堡墙”、“栏”、“障”、“柱”。沈阳-抚顺-通化-集安-临江(含朝鲜慈城县)和长白(含朝鲜惠山市)之间的屏障区块7 2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在这条线路上发现了300多个障碍块(段、路、墩、座),长度达850公里。其主要形状是“虚线”屏障结构,只有“鸭绿江”的终点才是辽东郡的真正障碍。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从最初的单一民族地区发展成为多民族地区。史书《东沃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了当时长春的许多民族的活动。
西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的主要居民。公元3世纪,建立政府,史称扶余州。其早、晚期王城在今吉林市和长春市农安县一带。扶余县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和手工业发达。“其国之富”,“其二千里,有八万户”。东汉末年,王宓城有3万座,总人口约20万。
扶余国是扶余人修建的扶余国都城,也是吉林市最早的城市之一。扶余望城是木叉市。这个城市的形状是圆形的。扶余望城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城市在吉林市,后期在长春市农安县。西晋以后扶余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人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第一次被灭。第二年,晋武帝出兵帮助恢复国家。公元346年,扶余城由西毒迁至农安。
470年,南方高句丽人入侵,摧毁了54个城市和1400个村庄。493年,北方的布吉人(满族祖先的一支)入侵,王富玉逃到高句丽,他的国家灭亡了。扶余建校600多年了。农安地区被高句丽占领,统治了200多年。唐朝时,高句丽为了防止唐朝的征服,沿辽河南起营口,北至农安,修筑了一道长长的土垒,史称千里长城。
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是高句丽的地盘,原扶余是高句丽的扶余府。668年,唐朝破高句丽,属唐朝河北路。属渤海总督署管辖。公元713年,肃慎后裔宿墨在其首领大的领导下建立了渤海王国,共设五都、十五州、六十二郡。扶余府(曾称蜀山府、龙州府)设在原扶余府,定为国都,下辖抚州、周宪。迁都“敖东城”后,扶余府仍是渤海的文化经济中心和最大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人口密集,总人口近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