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农历的十二个月分别叫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别称?

农历的十二个月分别叫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别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08 更新时间:2024/3/14 6:23:26

一年一共有十二个月,这一点每个人都知道,是生活的基本识,而在公元纪年法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在古代,人们一年也是有十二个月,而且我们过年过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等事件的表述,都是按照农历的时间来算的,现在老一辈的人也都关注的是农历而不是公历。那么,农历里面,这十二个月分别都叫做什么月?每个月份名称的来历又是什么呢?

首先,自然是一月。一月的别称很多人都知道——正月,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都是传统的节日。然而,你知道正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汉武帝沿用夏历一直到今天,在夏历中有阴阳两个正月,一般所说的正月指的是阴历的正月。先秦时期,每个朝代的每年第一个月都是不一样的,夏朝是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而秦朝是十月。这个时候的“正”可以理解为读音是“郑”的时候的意思,即改正,基准。周朝正月也会叫“政月”,因为很多国家大事都会在这个时间去处理,但是,秦始皇名字叫嬴政,又是在正月出生,按照避讳的原则,正月就不能再叫“郑月”的发音,因此改为了“争”的发音。

除此之外,一月还有柳月、端月、初月、新月、开岁、嘉月、陬月等别称,柳月是因为人们经常会在这个时候把银柳插在瓶头,端月其实与正月是差不多的意思,“端”与“正”组合的词为端正,这样想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初月,这个完全不用解释,看也看得懂了。

二月,一直到十月,都是很好理解的,这几个月份的很多别称都是按照当月很有代表性的花卉或者节日习俗取的名字,我们就简单说一说。

二月常用的别称有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杏月,好理解吧,二月份的时候,正是杏花的季节,每年的三四月,很多地方也都会举办杏花节,但是要注意,这里的二月是阴历二月,三四月是公历三四月,时间也都是差不多的。花月,小编以为,应该是因百花之日花朝节就在二月,因而有此称呼。

三月,桃月、蚕月、绸月、季月、上春、春日、春晚、晚春、暮春。桃月,桃花的季节。晚春,三个月为一个季节,排在末尾的三月,自然就是春天的尾巴了。

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月、月。四月槐花季,也是夏天的第一个月,初夏。

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鸣蝈、天中、皋月。五月端午,都会悬挂菖蒲,蒲月因此而来。

六月,荷月、月、伏月、焦月、署月、炎月、精阳、溽暑、季署、且月。荷花季六月,完全不需要解释啊。

七月,巧月、瓜月、兰月、兰秋、新秋、首秋、孟秋、肇秋。七月的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所以也叫巧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商吕、竹春。八月桂花飘香的时节,但是说实话,小编总觉得桂花的味道实在是有些腻,过于香甜了。

九月,深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伏、三秋、暮商、霜序、相月、玄月、三孟秋。菊花的季节,这个也很好记的。

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孟春、初冬、上冬、良月、霜月、开冬、正阳月。冬季的第一个月,初冬嘛。

至于最后两个,十一月十二月,就需要再解释解释了。

十一月,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葮月、龙潜月。

十一月又称辜月,乃是“吐故纳新”的意思。称为冬月,就需要提一提一个成语了,寒冬腊月,听上去似乎是“寒冬”加“腊月”的组合,实则不然,应该是“寒月”“冬月”“腊月”的组合,就分别指代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而十一月之所以被称为“冬月”,则是因为冬至这个节气出现在十一月,《礼记》有“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一下子,仲冬、畅月都有了。十一月,是万物积蓄力量但并不会发动的时节,为了度过最后一个月的寒

十二月,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什么样的“冬”都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被称为腊月,是因为“腊”与“猎”在古代是通假的,到了一年的结尾,要去田间打猎,带回一些动物来祭祀祖先时间一长,猎祭就变成了腊祭,腊也有“接”的意思,新旧相接。但是不管怎么说,腊月一定要办的一件事情,就是祭祀。关于祭祀这一点,小编不知道其他人家是怎么样,但是在自己家里,每年过年的时候,老人会在桌子上摆上几盘馒头,像是摆放供品一样,大概就是流传下来的祭祀的习俗吧。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每个月那么多的称呼,脑容量完全不够啊。其实并没有必要每一个都记住,这些是从先祖开始流传下来的,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有含义,了解了这些,知道几个常用的,如果有机会再次看到,当然就不至于一脸蒙圈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下围棋有多少好处?带你纵观围棋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总观现如今世界上众多流行的比赛项目,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很多更是你见都没见过的,偶然看到一次都要直呼涨知识。但是其中有一项发源于中国本土的比赛项目,它不需要你像运动员一样在赛场上奔来跑去,它只需要你坐着,它的战场,只需要一张桌子就能够摆得下,但是你必须有极其高度集中的精神,否则一个分心,满盘皆输。这

  • 饥附饱飏什么意思?饥附饱飏典故出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可能大部分的同学会对饥附饱飏这个成语比较陌生,不过这个成语的意思确实意味十足,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饥附饱飏这个成语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国时期,来自吕布和陈登的一次对话。让然这也和当时吕布的处境相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个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今天的

  • 才高八斗有何典故?其他两斗去哪里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形容一个才华横溢,文采极高的时候都是用到一个成语,那便是才高八斗。大家都知道“斗”是一种计量单位,十斗就是一石,那么在这个成语中为何会用到“斗”这个单位呢?而且为何偏偏是八斗,而不是九斗或者十斗呢?这其他两斗去哪里了?下面小编就来解开上面的众多疑问

  • 箭不虚发典故出处,箭不虚发释义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弓箭是古代打仗最有威胁的武器。在三国时期,很多知名的将领都是死于箭伤,毕竟当时医疗技术有限,没办法治疗好所有的伤病。所以大家都会勤于练习箭术,这次和大家讲解的成语“箭不虚发”,就是三国中发生的故事。关羽和庞德交战,两人却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

  • 含蓼问疾什么意思?含蓼问疾典故出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以仁义著称,可能刘备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情有义。像刘备这样的出身,在门阀制度的背景下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大家都会去投靠更加可靠的国家,而刘备最后却凭借自己的人格闯出了一片天。当然,这不是要吹刘备,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含蓼问疾就是要夸刘备的人说出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含蓼问疾

  • 坚壁清野什么意思?坚壁清野典故出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曹操在打仗战略方面并不是三国最顶尖的人,但是曹操会用人也爱人才,所以他手下的谋士都非常的突出能干。曹操在争夺兖州的时候,就想出了一个非常不靠谱的计谋,好在荀彧及时制止了曹操,并且把其中的厉害关系说的明明白白,听完后曹操才感叹还好有荀令君一番劝导。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荀彧口中,一起来看看坚壁清

  • 迅雷不及掩耳出处介绍,迅雷不及掩耳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迅雷不及掩耳这个词语还算是挺常见的,不管是课本里还是电视当中都能看到。那你知道迅雷不及掩耳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么?这次就专门为大家介绍一下迅雷不及掩耳这个词语的典故。故事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潼关之战上,曹操用计大败了韩遂和马超,而这次战役则体现了曹操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一起来看看原文到底是怎么说

  • 汉服各个部位的含义是什么?每个部位都有深层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汉服不同于现代化的服装,每一块衣片都可以根据设计师的灵感来进行不同的创作,我们在看到很多时装发布会的时候,各种衣服被制作成不同的形状,有的十分厚重,有的又极其轻盈,有的还是不对称,各种各样的衣服,代表着设计师们新奇的设计感。但是,汉服并不能如此,设计师们能够做的,就只是在面料和花纹上面下功夫,因为每

  • 湖海之士典故出处介绍,湖海之士释义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湖海之士这个成语可能大家对它还比较陌生,因为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其实这个成语出自于三国时期,也是当时一位三国人物所创造的。这次就帮大家介绍一下湖海之士这个成语,还有背后的典故故事是什么。乱世出英雄,所以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各路诸侯也是想从汉室分一杯羹,但最终的霸主肯定也只会有一个。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

  • 共为唇齿是什么意思?共为唇齿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在三国时期,吴蜀对曹魏一直都是敌对关系,而东吴和蜀汉时不时还会一起结盟抗曹,但各自也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因为结盟对于其中一方来说肯定更有优势,而能力大的一方出的力肯定也会多些。所以当年诸葛亮派人说服孙权恢复两国同盟关系是,孙权就非常的犹豫,毕竟蜀国靠着结盟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这次讲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