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包拯陈州粜米济赈的故事

包拯陈州粜米济赈的故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602 更新时间:2024/2/2 9:23:35

仁宗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颗粒不收,民不聊生,户部尚书范仲淹上殿奏本,保举龙图阁大学士兼开封府尹包拯到陈州粜米济赈。

本来仁宗已派了刘得申、杨金吾两个官员去陈州开仓赈灾,这两个人都是当朝权贵刘衙内的亲属,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女婿,可他俩在陈州贪赃枉法,鱼肉饥民。本来一石细米,钦定银价五两,他们却改收十两,而且还米中掺拌秕糠和沙子,坑害百姓。

农民张撇古生性刚直倔强,他与儿子小撇古到官仓买粮,明明交上白银十二两,差役硬说是八两,量米时又遭少量。张撇古忍无可忍,大骂赈粮官是一帮吃仓粮的老鼠,是一群咂脓血的苍蝇,害民的贼。结果被刘得中当场用紫金锤打死。搞得陈州怨声载道,民怨愤愤。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陈州查处。

刘衙内素知包拯清正,铁面无私,所以于半夜来访,假惺惺地说道:“陈州饥民多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赈,可要当心。”他的本意是想吓退包拯,不去陈州。

包拯严正答道:“为国效劳,为民解难,乃我辈本分,惧之有?”

刘衙内见劝阻无效,便改口说情:“包大人此去陈州,望对我儿、婿照应照应。”

包拯答道:“这个我心中有数,感谢你今天来向我传递消息,将来有什么事情,我也会派人向你传递消息,以作回报。”当场送客。刘衙内虽然没得到包拯什么确切保证,但总算能随时得知陈州消息,倘有不测,还有回旋地,便称谢告辞。

包拯带了差役朝赶往陈州,将近陈州地面时,包拯易服先行,吩咐王朝随后赶来。包拯一副乡民打扮,混入饥民之中,来到衙门购买赈米。只见刘得申、杨金吾两人高踞公案之后,督促差役粜米。名为粜米、实为盘剥,在米中掺入大量泥沙,提高价格,克扣斤两,使饥民不堪其苦,稍有微词,便棍棒相加。包拯实在看不下去,高声喊道:“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荼毒百姓,天理何存?”

刘得申、杨金吾见一个黑脸饥民敢当众揭短,不由气怒万分,喝道:“住口,先前有个张撇古,今天又来了黑大头,我让你们一样下场。”吩咐差役将包拯吊在树上。

正在这时,手持金牌、背插宝剑的王朝赶到,两个贪官忙迎接钦差。王朝说道:“包大人先我而来,不知现在何处?”

两贪官面面相觑,答道:“下官不曾见包大人来过。”

王朝眼快,看见大树下正吊着包拯,忙跪步上前,亲手松绑,两个贪官这才知道“大头”原来就是铁面无私的包大人,忙上前恭请包拯坐上公案。

包拯一拍惊堂木喝道,“等贪赃枉法,荼毒饥民,我不但亲眼看见,而且亲身经历,还有何话可说!”

两贪官连连谢罪认错。

“既然知罪,立刻写下伏罪状来!”

两贪官当即写了伏罪状,并签字画押。

在场饥民见包拯如此清正,声声齐喊:“包青天!”内有饥民张撇古的儿子小撇古,此时他气愤交加,率众饥民将两个贪官当场打死,以泄民愤。

包拯对饥民的举动是深表同情的,但咆哮公衙,击毙官吏毕竟是有罪的,他就暂且将张撇古的儿子收押在监,等送报朝廷后再作处理。

包拯在发出奏折前,先叫王朝去向刘衙内暗通消息,让他将陈州发生的事,稍作改动说道:“两官员贪赃枉法已经查实,被下在狱中。饥民作乱,为首者已被当场处死。”

刘衙内听了又忧又喜,又恨又急:忧的是,子婿已获罪;喜的是,幸亏早得消息,局面尚可挽回;恨的是,饥民作乱;急的是,时间仓促,刻不容缓。他自恃皇上宠爱,便连夜进宫见驾,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语。皇帝果然听信了他的谗言,下了一道圣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这样可以完全达到刘衙内的愿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镇压作乱的饥民。

刘衙内奉了圣旨亲赴陈州,当着包拯的面宣读。

包拯当场问道:“济赈两官员何在?”

众差役答道:“已经死了。”

包拯又问:“饥民首领何在?”

众差役答道:“押在狱中。”

包拯宣判道:“奉圣旨,两贪官理该处死,不准赦其罪;张撇古之子,为父报仇是为义举,应予释放。”

这一宣判,使刘衙内当场昏厥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处理这个案件后,包拯在陈州按法粜米,解救饥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整顿吏治,使社会复趋于安定平稳。陈州百姓为报答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为民除害的包拯,制作一把万民伞送与包拯,并在陈州城修建包公祠,以示不忘包拯恩德,并永久纪念包拯陈州祟米这段佳话。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都说清不过包公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包公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

  • 包拯巧扮土地公审案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为什么要扮土地爷?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包拯从小聪慧机警,乡亲们都称赞他是个不平常的孩子。他那些小朋友们也更迷信上了他,经常故意设些疑案,让他去断,没有他断不明白的。他家住的村东头有座土地庙,因长年没人居住,庙前庙后杂草丛生,除了逢年过节有点香火,平时连香火也断了,显得十分凄凉。去年上半年,从南方

  • 包拯智惩恶妇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青天大老爷包拯是怎么惩恶妇的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宋朝时候,汴梁城外刘家庄住着兄弟两人,老大刘天祥娶到杨氏,老二刘天瑞娶到张氏。兄弟俩相依为命,和睦相处,吃住在一块儿,虽都已娶妻生子,但并未分家。有一年遇上灾害,官府允许老百姓外出逃荒。天瑞让大哥天祥留在家里,自己带着妻子和刚满三岁的儿子刘安庆外出

  • 包拯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公人称包青天,一生廉明清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这年,包公告老还乡,他吩咐家人悄悄收拾了行囊,连夜雇了一条船,顺流而去。走到半路,包公的船被一条大船追上。大船上下来一位身着簇新官服的少年,见了包公跪倒在地,说:“孩儿拜见父亲。”原来这少年是包公的二公子包催。今年包催上京应试,中了金榜三甲,被委

  • 包拯夜审阴间的能力是怎么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世人都知道,包拯能日审阳间,夜审阴间,不管什么冤案到了他手里,都会真相大白,百姓都称他为包青天。至于包拯为什么能夜深阴间,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包拯小时候就一身正气,火眼高,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一天,包拯路过一座宅院,忽听有人在大喊“救命-”,他回头一看,见是两个狰狞厉鬼,一个面色青绿,一个撩牙如

  • 包拯衙门口的石狮子为什么一大一小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年间,安徽定远县的衙门口,有两只石狮子,这不奇怪,别的地方县衙门口也有。稀罕的是石狮子一大一小,蹲在一高一低的石砧上。这为啥呢?据说是包拯当定远县令时留下的。当时的定远县,是个有名的“刺毛”(坏人横行当道)地方。城里有个叫丁万四的大财主,把持一方,与豪门、财主、地痞串通一气,新任知县一来,就要落入

  • 包拯铡国舅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一年,包公到寿州暗访查案,到了寿州才知这里的县官不在城里,他便问随从:“知县去了哪里?”有人悄悄告诉他说:庞国舅为皇上采办银鱼,船阻瓦埠湖。县官带着衙役去抓民夫,给国舅的贡船背纤。包公心里暗暗地纳闷,不下来不知怪事多。本来他是来私访的,因此就未动声色,找个小客店,把家人包兴与行李安排下;自个带着张

  • 包拯对联断奇案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一姓王的员外,夫妻俩年事已高,身边只有一个宝贝儿子。老俩口对儿子爱得不得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儿子长到十八岁后,夫妇俩为儿子东拣西挑,终于看中了邻村的一个姑娘,不久便订了亲。新娘子又美貌又贤惠,乡里人都说她是百里挑一的好媳妇。新婚当夜,客人散去,二人入了洞房后,谈话中,新娘子听说新

  • 包拯是怎么捉妖降魔的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仁宗年间,中原地区有个三元县,土地肥沃,年年五谷丰登。可是县官占三元贪赃枉法,杀人如麻,眼睁睁一个好地方被他糟蹋得不成样子。朝廷闻知,革去了占三元的官职,派去了朝廷命官。但不久,又不知怎么的突然闹起了鬼灾,到处妖魔横行,谣言四起,黎民百姓轻者田园荒芜,重者家破人亡。朝廷闻报,悬重赏捉妖拿怪,却毫

  • 包拯小时候的经历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公出生在庐州合肥县包家村。父亲包怀家富田多为人乐善好施,安分守己,人人称他为“包善人”。包怀夫妇年近五十,所生两子,长子名包山,次子名包海,均己娶妻生子。父子兄弟春种秋收,务农为生,一家人相敬和睦。不料包怀夫人周氏忽然又怀孕了。包员外觉得自己已当爷爷,却又得子,有些尴尬,为此终日忧愁。这天,包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