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包拯智侦盗杀案的故事

包拯智侦盗杀案的故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91 更新时间:2024/1/28 5:30:47

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北年间的包拯,早年在地方任知县,后至开封任监察御史等职,在历次断案中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与胆识。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宋仁宗年间,扬州吉安乡谢景家发生了一起新婚媳妇被杀案,案发前后有关情形是:

谢景之子谢幼安娶苏明之女苏玉君为妻。新婚不久,谢幼安外出经商,临行嘱咐妻子严守门户以防盗贼。案发当夜,苏玉君与往一样,侍奉公婆歇息后,回房插门就寝。次日晨,公婆早起却见儿媳房门大开,婆婆入房探视,发现儿媳血迹斑斑,死在床前,谢景即派奴仆去州衙报案。

扬州胡知州遂令仵作前去勘验,仵作验明:死者衣裤整齐;左胸有一刀口阔而深,两根肋骨折损;现场留有一沾带血迹的模糊脚印;床头柜上妆奁盒内的金银首饰丢失。仵作回报胡知州初步认定属于盗杀性质。

苏玉君之弟苏宜因言语不逊曾在谢家受到遇,怀怨在心,于是找讼师执笔,控告谢景图谋不轨,杀人灭口,窃物以制造假象,诉状送到了州衙,胡知州是个没有主见的人,看罢苏家所呈词状,觉得言之有理。认为奸杀的可能性也不小,就将谢景拘捕审讯。

谢景年迈体弱不堪忍受刑讯之苦,被逼供认:儿子走后,顿生淫念,当晚对儿媳图谋不轨,但遭拒绝,恐其告诉儿子,日后不好做人,故杀人灭口。胡知州取了口供,便以因奸杀人罪处谢景死刑,秋后问斩。

是年,包公奉旨巡按至扬州衙复核死刑案件,审阅了“谢景因奸杀人一案”卷宗。发现此案疑点甚多:一是杀人凶器和被窃首饰未找到;二是现场沾带血迹的模糊脚印未辨明;三是受害部位刀口阔而深,足见凶犯年轻力壮;四是女尸衣裤未被撕扯抓破,没有强奸迹象。综观全案,包公认为盗杀的可能性大,奸杀的可能性小。包公决定亲自复审此案,于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

包公走访谢家街坊邻居,得知:谢景是个绅士,知书识礼。苏玉君贤惠俊秀,夫妻感情融洽。谢家与四邻相处和睦,仅有一次苏宜造访谢家受到冷遇,拂袖而去。据吉安乡一些居民反映:最近有人陆续看见一身穿黑衣的人专趁暮昏时潜入富家宅院,窃得财物后越墙而逃。

包公取黑衣人所留脚印与谢家杀人现场沾带血迹的脚印进行比对,认定相同。包公遂将黑衣人列为重大嫌疑人,即令扬州知州布置衙役在吉安乡案发一带蹲坑守候,严密监视,相机抓捕。

一日,包公闻得吉安乡富商江佐为儿子娶亲,新娘宁英也是豪绅之女,彩礼颇丰。包公遂命扬州知州派数名差役化装成贺婚的宾朋,前往江家暗中察视。新婚之夜,夫妻正欲就寝,忽听房中有响动,急问谁?猛抬头见一身穿黑衣的人正拉开门栓外跑,即大声呼喊:捉贼!正在门外蹲坑守候的差役上前将黑衣人按倒在地,押回州衙交包公审讯。

黑衣人自称强,原籍临安,是流落在当地的江湖医士,李强不承认自己是窃贼。包公问:你既非窃贼,为潜人私房?李强辩解道:我早就认识新娘宁英,因她患有不便张扬的僻疾,发作时需我用针灸为其治病。她出嫁前约我暗地相随,如果发病,好就近应急治疗。我因不宜公开露面,只好潜入洞房暗中藏匿。李强辩词涉及宁英隐私,不便直接询问宁英。是真是假,如何辨明?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第二天,包公升堂,提审李强。李强仍照前供述一遍。包公追问李强:你早就认识宁英?李强答是。包公命传:“宁英上堂对质!”只见一年轻女子身着华服,姗姗而入。李强立即侧转身,面对该女急道:“宁英,是你请我来治病,怎么反诬我为盗呢?”该女忍俊不禁,笑而未答。

包公猛将惊堂木一拍:狡徒李强,你说早就认识宁英,显然撒谎。你是假郎中,真窃贼。现已昭然若揭,还不从实招来!原来,所谓宁英,只是包公用做替身的丫环,以识验李强是否真认识宁英。见露出破绽,李强只得供认:乘暮昏时潜入洞房隐匿暗处,听到新郎唤新娘叫“宁英”。欲乘他们睡后行窃,不想被发现,当场捉住,便随机应变,假充给宁英治病的医士以图蒙混过关,但李强不承认有其他罪行。

包公即命出示从李强住处搜出的凶器锐刀一把、金银首饰等物,又传谢景老伴到堂辨认所示赃物,认出内有苏玉君佩戴之首饰。在证据面前,李强见抵赖不过,只得从实供认:谢家娶亲时我曾去过,打听到新郎叫谢幼安,新娘叫苏玉君。一个是豪绅之子,一个是富商之女,财礼颇厚,遂起窃意。

后听说谢幼安外出,那天暮昏时潜入苏玉君房中,欲乘其睡后行窃,不料被发现。苏欲喊人,我即捂嘴用刀将其捅死在床前,将妆奁盒内金银首饰盗去,开门逃走。

此案人赃俱获,包公以盗窃杀人罪处李强死刑,立即处斩。将谢景无罪释放,将胡乱裁判造成冤狱的扬州胡知州革职听参。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包拯陈州粜米济赈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仁宗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颗粒不收,民不聊生,户部尚书范仲淹上殿奏本,保举龙图阁大学士兼开封府尹包拯到陈州粜米济赈。本来仁宗已派了刘得申、杨金吾两个官员去陈州开仓赈灾,这两个人都是当朝权贵刘衙内的亲属,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女婿,可他俩在陈州贪赃枉法,鱼肉饥民。本来一石细米,钦定银价五两,他们却改

  • 为什么都说清不过包公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包公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

  • 包拯巧扮土地公审案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为什么要扮土地爷?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包拯从小聪慧机警,乡亲们都称赞他是个不平常的孩子。他那些小朋友们也更迷信上了他,经常故意设些疑案,让他去断,没有他断不明白的。他家住的村东头有座土地庙,因长年没人居住,庙前庙后杂草丛生,除了逢年过节有点香火,平时连香火也断了,显得十分凄凉。去年上半年,从南方

  • 包拯智惩恶妇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青天大老爷包拯是怎么惩恶妇的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宋朝时候,汴梁城外刘家庄住着兄弟两人,老大刘天祥娶到杨氏,老二刘天瑞娶到张氏。兄弟俩相依为命,和睦相处,吃住在一块儿,虽都已娶妻生子,但并未分家。有一年遇上灾害,官府允许老百姓外出逃荒。天瑞让大哥天祥留在家里,自己带着妻子和刚满三岁的儿子刘安庆外出

  • 包拯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公人称包青天,一生廉明清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这年,包公告老还乡,他吩咐家人悄悄收拾了行囊,连夜雇了一条船,顺流而去。走到半路,包公的船被一条大船追上。大船上下来一位身着簇新官服的少年,见了包公跪倒在地,说:“孩儿拜见父亲。”原来这少年是包公的二公子包催。今年包催上京应试,中了金榜三甲,被委

  • 包拯夜审阴间的能力是怎么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世人都知道,包拯能日审阳间,夜审阴间,不管什么冤案到了他手里,都会真相大白,百姓都称他为包青天。至于包拯为什么能夜深阴间,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包拯小时候就一身正气,火眼高,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一天,包拯路过一座宅院,忽听有人在大喊“救命-”,他回头一看,见是两个狰狞厉鬼,一个面色青绿,一个撩牙如

  • 包拯衙门口的石狮子为什么一大一小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年间,安徽定远县的衙门口,有两只石狮子,这不奇怪,别的地方县衙门口也有。稀罕的是石狮子一大一小,蹲在一高一低的石砧上。这为啥呢?据说是包拯当定远县令时留下的。当时的定远县,是个有名的“刺毛”(坏人横行当道)地方。城里有个叫丁万四的大财主,把持一方,与豪门、财主、地痞串通一气,新任知县一来,就要落入

  • 包拯铡国舅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一年,包公到寿州暗访查案,到了寿州才知这里的县官不在城里,他便问随从:“知县去了哪里?”有人悄悄告诉他说:庞国舅为皇上采办银鱼,船阻瓦埠湖。县官带着衙役去抓民夫,给国舅的贡船背纤。包公心里暗暗地纳闷,不下来不知怪事多。本来他是来私访的,因此就未动声色,找个小客店,把家人包兴与行李安排下;自个带着张

  • 包拯对联断奇案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一姓王的员外,夫妻俩年事已高,身边只有一个宝贝儿子。老俩口对儿子爱得不得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儿子长到十八岁后,夫妇俩为儿子东拣西挑,终于看中了邻村的一个姑娘,不久便订了亲。新娘子又美貌又贤惠,乡里人都说她是百里挑一的好媳妇。新婚当夜,客人散去,二人入了洞房后,谈话中,新娘子听说新

  • 包拯是怎么捉妖降魔的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仁宗年间,中原地区有个三元县,土地肥沃,年年五谷丰登。可是县官占三元贪赃枉法,杀人如麻,眼睁睁一个好地方被他糟蹋得不成样子。朝廷闻知,革去了占三元的官职,派去了朝廷命官。但不久,又不知怎么的突然闹起了鬼灾,到处妖魔横行,谣言四起,黎民百姓轻者田园荒芜,重者家破人亡。朝廷闻报,悬重赏捉妖拿怪,却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