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诸葛亮六出祁山:善理民而不善奇谋

诸葛亮六出祁山:善理民而不善奇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31 更新时间:2024/1/24 6:31:00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治国有方,料事如神,重恩重义,鞠躬尽瘁,俨然一位集智慧与道义于一身的“完人”。但小说毕竟有太多虚构成分,鲁迅就曾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评论。那么,作为“凡人”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隐去他的“神话”光环,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真实的“三頋茅庐”

还原真实的诸葛亮,首先要从他的出山“三顾茅庐”说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被对手贬损地称作“诸葛村夫”,是说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的父亲诸葛挂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诸葛亮年幼时父母双亡,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诸葛玄门下。诸葛玄素来与荆州牧(荆州的最高官员)刘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诸葛亮于是又随之来到了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时的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的文人中小有名气。当时,刘备屯住在新野。由于事业的坎坷不顺,刘备很想找一位能为自己谋划方略的贤士,谋士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立即亲自前往请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根据《三国演义》,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无功而返,却从多个侧面了解了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贤的刘备不辞辛苦第三次登门造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诸葛亮于是道出了后世闻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立足荆州、西进蜀地,继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刘备听后大为赞叹,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小说中,“三顾茅庐”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国志》对这一段的记载却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后见。”这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词,我们只能确定历史上刘备曾“多次造访了诸葛亮。其实,史家如此简单地描述,可见其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曲折情节。在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推脱出仕是一种风尚,并不见得是故意矜持。因而,真实的“三顾茅庐”只是那个时代平常的一种访求罢了。至于令后人称奇的《隆中对》,其实鲁肃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为当时的天下巳分割殆尽,只有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嫌了。

“三顾茅庐”被后人渲染成一个传奇故事,可能是因为诸葛亮成功的出仕经历和卓越的名声,使其成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学而优则仕”,文人们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态的出仕又是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实为千古文人心中一个梦想。

身居后方的总调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是时势的转折点。自此,三国的历史几乎成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个人表演。“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之战俨然成为诸葛亮的一副棋盘,“智取南郡”、“三气周瑜”更使刘备得以稳固后方,进兵西蜀。然而,真实的情况显然不像小说中描述得那样传奇,甚至可以说,两者相差甚远。在最初的岁月中,真实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谋士”,不仅没有在赤壁之战中叱咤风云,而且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只得南撤。危难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到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到达东吴后,诸葛亮面对孙权慷慨陈词,使孙权坚定了联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孙刘联盟,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劳。至于“舌战群儒”、“借东风”等一系列传奇故事实为子虚乌有,“草借箭”、“火烧赤壁”等奇谋则是张冠李戴。赤壁之战在东吴都督周瑜的统筹指挥下大获全胜。诸葛亮虽未贡献于具体战事,但因游说有功而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军师中郎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位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杂号”,与“军师”相去甚远,与关羽、张飞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论。

立足荆州之后,刘备开始按照诸葛亮规划的方略进军西蜀,但并未将军事进攻的事务交给诸葛亮,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师庞统一起前往西蜀。诸葛亮被放在大后方,“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陚税,以充军实”。说白了就是在后方协调粮草,输往前线。

刘备夺取西蜀后,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前者仍为“杂号”,后者才是“实职”。这时,诸葛亮才开始有了军事的实权,但他的主要职责仍离不开粮草供应一类的事。据史书记载,刘备外出时,诸葛亮常常负责镇守成都,供应前线部队的粮食和兵力。不久,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今属陕西)进行关乎存亡的军事对决,在如此关键的一仗中,刘备带在身边的仍旧不是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军师法正

为什么刘备作战从不带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呢?刘备的“识人”才能是后世公认的,他不用诸葛亮领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虑诸葛亮为人持重、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的特点。那么,诸葛亮是否具有军事才能呢?他在军事指挥中的表现怎样呢?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陵:投降匈奴誓不归汉的李广之孙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辛弃疾的词字字浸血,咏叹了汉代极其悲怆又极具争议的将领李唛。援军断绝,一朝兵败,他的遭遇令人同情,投降匈奴,誓不归汉,他的选择又令人不耻。最终,李險在身败名裂、全家被珠的痛苦和无奈中客死他乡,其间是非恩怨,千百年来谁能道清?将军请战捷报传汉武

  •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匡扶汉室却遭灭族的大汉权臣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未央宫中有一座“麒麟阁”,阁内供奉着11位为汉朝立有大功的臣子,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光独掌朝权20余年,权倾朝野,是西汉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被人比作“周公”在世,有匡扶汉室之功,他也被指责野心膨胀,死后三年全家即遭灭族。麒麟

  • 不修妇德的唐朝公主:谈之色变 皇帝有女却愁嫁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人们的印象里,迎娶公主应是天下青年才俊梦寐以求的幸事:不仅抱得美人归,还能与皇帝攀为亲家,可谓一朝富贵,幸甚之至。然而,在唐代,公主却是不受欢迎的總始。被指为驸马的青年及其家庭或勉为其难应允,或当场回绝,有的甚至痛哭流涕、如临大敌……谈公主色变唐大中四年(850),宣宗

  • 巫蛊之祸:汉武帝轮台罪己诏的遗憾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巫蛊之祸是怎么如果有人问,汉武帝一生中最遗憾和悔恨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不是开疆拓土壮志未馴,也不是治国理政有愿未平,更不是舞榭歌台有酒未消,而是一场“巫蛊之祸”,以及他因此失去的儿子、妻子和皇孙。晚年多疑的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

  • 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徜徉于泛黄的书页间,你欲将历史的面容看得清些、再清些……于是,当历史向你走来,就品一品茶,掬一朵堂前的海棠花,且看她一看她时而亲近,时而邀远,亲近的是荧幕上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邈远的是那些发生在千百年前、早已逝人风中的真实。看她时而熟识,时而陌生,熟识的是你脱口而出的那一

  • 水中捞月:一代诗仙李白的死亡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仙李白为后世留下了太多浪漫的诗句,天马行空的意境中,他的一生也隽永而飘逸。就连李白之死,也堪称古今最为诗意的人生结局。水中捞月生来纵情诗与酒的天才,终于还是归于水和月。然而,这果真是他最后的归宿吗?一代诗仙的死亡之谜“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宫锦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r

  • 立子杀母:北魏王朝防范外戚的残酷祖制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帝王之家,儿子被立为皇储,当母亲的一定喜不自胜,从此“母凭子贵”,尽享富贵荣华。然而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皇室中,后妃们却天天祈祷不要生下皇子,因为自己的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她就将走上死路……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北魏

  • 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挑卓文君的爱情骗局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是中国才子佳人故事中的经口j典。《凤求凰》的美妙琴声,让富豪千金与一介穷书生缔结姻缘,从此过上琴瑟合鸣的幸福生活。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的考证却将这个爱情故事颜廈了,把“琴挑卓文君”论作司马相如“劫色骗财”的千古阴谋。究竟是真爱,还是

  • 生子不举:宋代野蛮迷信的“计划生育”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常言道:“多子多福。”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生了孩子却不养育是断然无法理解的。可是在南宋末年,民间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更怪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出现于贫苦农家,也存在于乡绅世族,形成一种普遍的风I。这种怪现象从何而来?背后又隐含了怎样的社会根源?野蛮的“计划生育&rdqu

  • 梁武帝萧衍:侯景之乱惨遭饿死的和尚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和尚”与“皇帝”两个不同的身份在南朝梁国的开1口国皇帝梁武帝身上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他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少有的才子,也曾勤政爱民,却最终一心向佛,看破红尘,他不是昏君,却被极军活活饿死,落得个荒唐可叹的结局。文武兼备的梁武帝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三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