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让曹操恨得牙痛的历史学家

让曹操恨得牙痛的历史学家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541 更新时间:2023/12/24 5:36:49

曹操作为历史上受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有人对他钦佩有加,有人则对他嗤之以鼻,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史书记载不同,这里不是说三国志记载有偏差,主要是后人为三国志做的注解略有差别。

都说史书上的曹操和演义里完全是两个人:一个雄才大略,一个奸伪狡诈;一个是军事奇才,一个是常败将军;一个是“非常之人”,一个是赘阉遗丑……

好在史书才是历史,演义只是小说,曹操似乎可以松口气了。

然而同样是史书也未必都是真相,只看陈寿的《三国志》或者只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几乎又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曹操形象。

陈寿出身蜀汉,后又到晋朝为官,按理对曹操没什么好感,但晋朝以曹魏为正统,这是因为它继承的是曹魏的政权,所以视蜀汉、孙吴两个政权为非法,陈寿著《三国志》也只能尊曹魏,它写曹操祖孙三代统一称“纪”,而写刘备孙权只能称“传”。

在陈寿的笔下,正是由于曹操的毕生努力才结束了汉末的诸侯纷争,开辟出三国鼎立的历史新局面,也正是由于曹操长期掌控朝政,才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的政治措施,尤其曹操主持推行的屯田等经济制度,其影响深远,惠及西晋以后诸朝,所以其笔下的曹操是三国时代的第一人,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陈寿笔下的曹操集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尤其在军事方面,曹操一生亲历或指挥过数十次大小战役,较有影响的《武帝纪》里均有记载,其中不乏生动的战争过程描写,虽然曹操也打过败仗,但更多的是胜仗,有多个战役可以当成经典战例写入教科书中,曹操是当代的孙子吴起

陈寿笔下的曹操几乎没什么大的缺点,比较“高大全”,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曹操那些“黑史”基本上都与陈寿无关,这些材料多来自裴松之为《三国志》武帝纪所作的注解。

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共有141处,引用的史籍多达22种,内容十分庞杂,既有曹魏方面修撰的官方史书《魏书》,也有曹操的“铁杆粉丝”王粲写的《英雄记》,这些都是讴歌曹操的,裴松之引这些材料,进一步丰富了历史细节,与《三国志》原文互相参照,或者修正原史的谬误。

但在所引用的史料里也有像吴人所撰《曹瞒传》以及晋人所著的《魏晋世语》等,《曹瞒传》是孙吴“对敌宣传”读物,从书名看就知道对曹操怀有敌意,写的时候毫无所顾忌,裴松之一口气引了13条,几乎全为负面,在这些记录里曹操成了“酷虐变诈”的人,能力、人品均成问题,连姓不姓曹都有疑问。

在对待曹操的身世上《魏晋世语》等书与《曹瞒传》一样也希望把水搅混,还有孙盛的《杂记》,凭空制造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奇案。裴松之还引《献帝春秋》5条、《献帝起居注》5条、《献帝纪》1条、《献帝传》1条、《山阳公载记》1条,这些著述多同情汉献帝,自然对曹操无甚好感。关于杀戮问题,裴松之引孙盛的话评论曹操:“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裴松之在引用他人著述的同时还经常直接发表议论,如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书称臣,诸将劝进,裴松之引《曹瞒传》、《魏氏春秋》、《世语》以及孙盛的评论记述此事,同时发表议论,认为桓阶比夏侯更有义直之节,有讽刺之意。

裴松之通过“松之以为”、“松之按”等形式也对一些厚诬曹操的史料进行了批驳,但正是因为他的记述才让这些“错误”的史料得以流传。裴松之引了150多种史籍,注文是原文的3倍,绝大多数史籍现在已看不到了,如果不是他通过注解史书这种特殊形式的保存,与《三国志》有关的许多史料我们也就无法看到了。

裴松之大量引用对曹操“不利”的史料,与时代的变迁有关,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作过总结性评论:

“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

原来是正统观发生了新变化,身为南朝宋人的裴松之与陈寿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所以才会放心地对曹操进行“全面”评论。

当然,裴松之广征博引,用丰富的史料对《三国志》进行补充,其积极意义和保存史料的贡献是巨大的,只是对于曹操个人来说,其形象也因为裴松之作注而发生了巨大改变。

标签:

更多文章

  • 唐朝虽然还不是市民社会,但人们已经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武则天的唐朝时期,长安是世界的中心,这里有着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以及最繁华的场景,人民有着很高的生活水平,享受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早在大唐,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都市的长安就吸引着全世界的向往,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带来不同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小吃美食。今天的历史资料显示,唐朝虽然还不是市民社

  • 一身是胆的传奇将军赵云,为什么一直得不到蜀汉的重用?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其中最受我们喜爱的当属蜀汉大将赵云了,在小说中他年少成名,武艺超群,同时作战勇猛无敌,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将军。提到赵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子龙浑身都是胆”等评价。而这句话不是别人说,正是刘备对于赵云的由衷称赞。毕竟能在万军丛中救出自己的心肝儿子刘禅,这份功劳就是无可匹敌的。

  • 他在朝堂上公然殴死冷血特务,后成为大明十五世纪最霸道封疆大吏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大明朝虽说皇帝多昏庸,奸臣也有几个很出名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能人忠臣多,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位没有那么出名,但是相当硬核的武将。1,迅速蹿红的愤怒青年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惨案。这是一场任性皇帝(明英宗)受权阉(王振)撺掇,御驾亲征被打得全军覆没的惨祸:明英宗朱祁镇沦为俘虏,大明江山岌岌

  • 日本和中国几乎是同时起步进行维新,中国却输在了起跑线上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中国的百日维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处在同一时间节点上,但是执行的彻底与否则决定了两国完全不同的命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明治新政之后,开放性的眼光看向整个世界。在1862年“千岁丸”访问中国之后,1871年12月23日,急于脱亚入欧的明治政府为了“求知识于世界”“派遣才智卓越精通外语且通晓

  • 历史上张耳与陈余是好朋友,为什么转眼做了仇人?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怨无爱的恨。历史上有很多机缘巧合的事情,有些人因为某些事而相互仰慕,而又因为某些事分崩离析。比如张耳陈余曾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后来又因为相互指责和埋怨疏远了对方,最后甚至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故事是这样的。当时张耳是魏国公子无忆的宾客,曾经一贫如洗,可是一位土豪却发现张耳很

  • 看着曹操的儿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刘备不禁哭出了声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细数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领袖继承人,曹操文有曹植武有曹彰,还有个几乎没有短板的曹丕,可真是馋哭了隔壁的刘备和孙权。在三国里,曹操最后进爵为魏王,刘备则登基称帝。对于这两位帝王来说,儿子都可以称得上帝王之后。其中,刘备的儿子阿斗就不说了,其余的刘永和刘理也是非常平庸。与此相对应,曹操的儿子则比较较多,就

  • 为什么在卫青死后汉武帝将他家族几乎屠杀殆尽,这是什么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汉朝时期的卫青解决开了北部匈奴来犯的问题,彰显了强汉的赫赫声威,让困扰了中原王朝近千年的匈奴闻风丧胆。为什么在卫青死后汉武帝却将他的家族屠杀殆尽呢?卫青一生共有3个儿子,分别为长子卫伉、次子卫不疑、三子卫登。公元前127年,卫青奉汉武帝命,率军十万出征匈奴,此战大获全胜,卫青斩获匈奴王爵以上十余人,

  • 清朝时期的刘全是因为犯罪被和珅杀了吗,事实真相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清朝时期有位大贪官和珅,一生所敛的财富足够抵得过整个清朝十五年的收入,当时在和珅家中有个管家,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刘全,有些影视剧瞎编乱造,未必真实。但历史上确有此人,那么他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清史列传·和珅传》记载,乾隆二十四年,和珅之父常保病故,其母亦早病亡,故而彼时的和珅与弟和琳相依为命,家

  • 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 和官员之间的交流一般是用满语还是汉语?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众所周知,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皇权朝廷,而满族和汉族的语言不同,而有些大臣则是汉族,沟通上肯定是存在障碍的,那么,在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和官员之间的交流一般是用满语还是汉语?而且皇帝是满族出身,是不是每个皇帝都精通两种语言呢?清朝早期,满语为主皇太极时期,大部分权贵都是满族的亲贵,此时的清朝就像皇

  • 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齐国,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衰败至此?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最早的霸主,凭借着千古将才管仲的治理,整个国家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但是却还是不敌秦国的锋芒。周赧王三十七年十月,自我感觉良好的秦昭襄王觉得战国七雄已经都称王了,而自己又希望和其他几个国家区分开来。因此,本着投石问路的心态,秦昭襄王拉着东边的齐国并称东西二帝王。也即秦王为西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