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现在还能保留这么多唐诗,竟然还要多亏魏忠贤?

现在还能保留这么多唐诗,竟然还要多亏魏忠贤?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784 更新时间:2024/1/18 18:38:27

在中国,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诗词或者记得最多的诗词那应当是唐朝了,可是你知道么,我们能读到的大多数唐诗,其实是极大的幸运,至少要感谢四个人,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奸臣魏忠贤,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说起唐诗,就绕不过李杜。

诗仙李白惊才绝艳,喝最烈的酒,写最美的诗,流传下来的诗篇大概有968首。看起来不少了,但是据传,李白留下来的诗不足十分之一。

诗圣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大部分收集在《杜工部集》中,但是令人惊讶的是,现今所能看到的这一千多首诗,几乎全都是写于杜甫40岁之后,40岁之前的诗没有几首。

杜甫病逝于58岁,仅用18年就为我们留下如此之多的佳作,难道20到40岁这整个壮年时期,都在默默厚积以备后来的薄发?

再来说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虽说“压全唐”略有夸张,但是“压初唐”那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的,由此也可见张若虚的惊人才华。

但是,这样一位才华惊人的大诗人,留存于世上的诗作仅仅只有两首。

还有写出“鹅鹅鹅”的骆宾王,有多少诗留下来呢?答案是五首。

喜欢“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呢?也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间,不知道遗失了多少“海上明月共潮生”,遗失了多少“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人有记,李白曾经写了两部特别惊艳的辞赋:《大鹏赋》和《鸿猷文》,然而,我们今天还能幸运地欣赏到《大鹏赋》,但《鸿猷文》却永远地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但是,如果没有胡震亨的话,或许我们连今天这些唐诗都看不到了。

胡震亨,明代文学家、藏书家。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遯叟。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先世业儒,藏书万卷。震亨才识通达敏捷,为诸生即怀济世之志。

一生著述宏富,当时海虞毛氏汲古阁所刻诸书,也大多为胡震亨所编定。胡氏以毕生精力编撰而成的巨卷《唐音统签》,奠定了他在明代研究唐诗诸学者中的巨擘地位,后代学者给以很高的评价。该书以天干为纪,共分10签,甲至壬签辑录唐诗,间加评论;《癸签》33卷则是胡氏研究唐诗心得的结晶,体大思精,内容广博。《唐音统签》为清修《全唐诗》蓝本,原本及抄补之足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癸签》则于建国后单独出版。

胡震亨出生于明朝一个书香世家,家境富裕,藏书万卷,父亲胡彭述也喜欢读书,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胡震亨对文学的不懈追求。

在胡震亨所处的时期,号称唐诗记录最全、最完整的是《唐诗记》,然而当他翻看第一卷时,气就不打一处来:“首卷就漏了唐高祖李渊的诗,这怎么好意思号称是最全的唐诗?”

为了让子子孙孙后世之人还能读到这些唐诗,胡震亨下定决心,要编写一本更完整的唐诗集!

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么,很难吗?

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谷歌百度当当京东亚马逊。你要找一首诗,说不定就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还不一定能抄到。

那么,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会怎么样?

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在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你也许以为: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嘛。

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呢?

先问一个好像不太科学的问题:在所有唐诗里,最猛的是哪一首?

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嘛;那么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

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了?没错,他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吴中四士”,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了。

然而,这么猛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

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海上明月共潮生”被淹灭失传?

王之涣、张若虚先生的遭遇,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诗留下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烂吗?不是的。比如唐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让上一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扬雄都汗颜。

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58岁。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

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一些王勃的诗文,让我们感受他的风采——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传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专栏里去找几段金庸原文来过瘾,想想都要哭。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就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大牛人,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

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何况,过去编诗集的路子往往不对,有的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选得很少;有的只选些清汤挂面的诗,粗豪一点的一首都不选。

1625年,因魏忠贤的胡作非为,56岁的胡震亨毅然退出官场,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经十余载,老胡所抄录的唐诗以及相关诗人的传记和评论等等,摆了一摞又一摞,终于完成了唐诗史上的巨著:《唐音统签》。

《唐音统签》共有1033卷,按天干之数分为10签,不仅记录了当时最完整的唐诗,还包括非常珍贵的史料传记以及文学评论,后世研究唐诗的学者都绕不过它。

但是,《唐音统签》写得没尽兴,老胡还想写,于是我们幸运地看到了《李诗通》和《杜诗通》,也正是这两部作品,使得李杜更加成为唐朝诗人的顶峰,并肩而立。

正是因为有胡震亨的昼夜操劳17年,我们才有幸看到唐朝的诗人们万里悲秋、千金散尽、百尺高楼的豪情与美景,才有幸看到他们朝辞白帝、暮投石壕、夜半私语、晓看红湿的不舍与足迹,才有幸看到他们相随无别、笑问客来、天涯知交、春草离恨的深情与思绪……

清朝的康熙对唐诗极为热爱,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对流传下来的各种唐诗集很不满意,我泱泱大国之瑰宝,怎能如此草率!康熙决定拿出家里的全部唐诗文集,在《唐音统签》的基础上,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最好的《全唐诗》!

作为领导,定目标在行,接下来的就交给项目总负责人来完成吧。这么浩大的工程,弄好了就是皇帝的政绩,可得好好选,就你了——江宁织造曹寅。康熙拍着曹寅的肩膀,“老曹啊,这可是个大任务,好好干,带着朕给的《唐音统签》,去拯救世界吧!”

于是,曹寅带领一众翰林院士,开始了纷繁复杂的编辑工作。一年后,一部浩繁的《全唐诗》放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臣,幸不辱命。”

看着这部唐朝诗歌总集,康熙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赏!”并亲自为其题序——“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试想:假如400年前的大明朝,魏忠贤公公人如其名,为官做事忠诚贤良,天年间的朝廷必定一片清明,胡震亨也就不会脱下五品官职的青袍;

如果胡震亨不辞官,奠定唐诗编纂基础的《唐音统签》大概率会夭折,康熙编纂《全唐诗》的野心也要掐灭;

如果康熙没了整理唐诗的心,曹寅也就没有机会参与这场声势浩大的唐诗项目,而是继续坐着江宁织造的肥缺,曹家也不会败落得那么彻底;

如果曹家没有败落得那么彻底,曹雪芹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决心创作出光耀世界的《红楼梦》……

这么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也感谢一下当年的那个魏公公?如果不是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可能我们今天就读不到这么多唐诗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那些奇葩的庸官们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史上,有些昏庸的官员,尸位素餐,毫无建树。那些庸官的故事,值得反思。模棱宰相苏味道唐玄宗开元元年为宰相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尽管身份高贵,衣服、器物上都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得到的俸禄赐物,他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

  • 这种东西今天经常吃但是在最初却是给穷人发明的“垃圾食品”?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很多事情都是因时制宜的发生的,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因为后来也有其发展性而逐渐变得寻常。午餐肉罐头在今天的超市随手可见,生活中也经常吃,但是谁能想到这东西是因为二战而风靡起来的,并且最初是给穷人发明的“垃圾食品”呢?严格地说,虽然二战让午餐肉成为风靡世界的美食,但真正催生午餐肉的,却是20世纪30

  • 揭秘:清朝吉祥鸟为什么是乌鸦而不是凤凰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乌鸦,俗称“老鸹”,“老鸦”、灰喜鹊。鸟纲,鸦科。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多在树上营巢。常成群结队且飞且鸣,声音嘶哑。杂食谷类、昆虫等,功大于过,属于益鸟。在国人的心目中可是代表晦气的象征,可见乌鸦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相比当时清朝满族而言,乌鸦竟成了吉祥的象征!满族对于乌鸦的崇拜比较早。对于

  • 虎门销烟时林则徐为什么选择用海水浸泡法而不是选择用火焚烧?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在清朝时期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境内,把整个清朝搞得说是乌烟瘴气,为此清政府下令禁烟,并且派林则徐督查此事,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虎门销烟,但当时林则徐销毁鸦片选择是用海水浸泡,他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最方便的火烧呢?说起来,林则徐之所以采用“海水浸化法”,其实和他为人严谨刚直,有很大关系。自从接到销毁鸦片的命令以

  •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好是坏,实际目的真的是我们想象那样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国海上的军事实力,在明朝可以说是尤为强大,从郑和下西洋就可以看出,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好是坏,实际目的真的是我们想象那样吗?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前三次基本是去调解周边小国的纷争为主。据记载,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路过马来半岛,当时的国王与周边另一个小国争夺海港,双方都把仲裁权交给大明

  • 海瑞在朝为官的时候得不到皇帝的重用 为什么他要辞官的时候皇帝又不肯放?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海瑞在明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大清官,他的一生官职几乎都在上升,但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权利的,相当于养老的官职,他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明,那为什么明朝的皇帝不肯重用他呢?有人说海瑞刚正有余而能力不足,行政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短板。但是,我们回过头看看海瑞在淳安县担任知县、兴国知县和短暂担任应天巡抚期间做的工

  •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一般都不是在自己老家周边做官,而是哪个地方有空缺就补上去,而在古代信息科技几乎为零,而且路途遥远,身份就不容易确定,那么有没有冒充去上任的呢?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作为凭证的?凭证是肯定有的。官员收到调任令时,朝廷自会给他们颁发身份证明,身份证明通常会有一份描述官员外貌长相特征,还有一份

  • 三国时期的凤雏庞统堪比诸葛亮 但为什么刘备见到庞统的时候差点杀了他?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之后一直战无不胜最终建立了蜀汉,而在当时有一位人物堪比诸葛亮,这个人就是庞统,三国时期流传着一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什么刘备在见到庞统的时候为什么差点杀了他呢?庞统的凤雏名号,诸葛亮的卧龙名号,是襄阳庞德公最先叫出来的。庞统最先拜见曹操,后拜见孙权,在东吴任

  • 财主抢了李莲英家一亩地 李莲英得势返乡后如何对待当年欺压他的那个财主?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晚晴时候慈禧掌控了整个清朝,天天只顾着自己的享受,那时候慈禧身边有个大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但李莲英的出身是很苦的,话说回来了,但凡家境好一点,哪个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当太监呢?李莲英的父亲是一个老实的庄稼人,以种田为生,李莲英在家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由于人多地少,日子过

  • 秦朝亡于二世,究竟是谁的错误,如果是扶苏继位呢?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短暂的大一统的朝代,那就是隋朝跟秦朝。嬴政在位数十年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三十九岁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可惜在秦二世的时候就被灭亡了?这是谁造成的呢?正是因为三皇五帝的昭著功绩,后续的夏商周三朝君主,没有一人敢称皇道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