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十八路诸侯声势浩大 为什么奈何不了区区一个西凉董卓,十八路诸侯有能力打败董卓吗?

十八路诸侯声势浩大 为什么奈何不了区区一个西凉董卓,十八路诸侯有能力打败董卓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44 更新时间:2024/1/8 15:41:36

初平元年,曹操号召地方势力进京讨伐董卓,一时天下纷纷,当时天下共有十八路诸侯响应齐聚洛阳结成联盟共讨董卓。这看似十分强大的十八路诸侯,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

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说此等声威,足以撼动老贼,剿戮群凶。但不曾想到的是,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合国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如此的结局,让人始料不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尴尬的局面,我想这绝不单是一个“出师不利”就能解释得了的。

想当年,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仓皇逃出洛阳,从此再无立身之所。无奈之下返回家乡,遣散家资,招募义兵,意欲讨伐董卓。但考虑到自己身单力孤,难以成事,就以个人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出了矫诏,号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诛国贼。矫诏发出去之后,天下英雄纷纷为之响应。最后,连同曹操在内的共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整装待发。

既然是共同举兵,势必要选出一个盟主来,以便发号施令,统一指挥。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盟主的归属上。按道理说,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做各路诸侯的盟主。但曹操可能觉得自己羽翼未丰,没有影响力,就提议推举“大汉名将之后”的袁绍为盟主。袁绍初时不肯,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劝,最后也就应允了。

盟主不是好当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袁绍显然都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说,关键是不具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智慧。这也还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袁绍终究不是孤军作战。但袁绍的另一个弱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用人特讲究出身门第,缺少用人的气度。

如此心态,于乱世之中,自然是曲高和寡,众叛亲离,不能长久。这次的“讨董”行动,更是表现出了极大地矜持和傲慢。当华雄连斩数将,盟军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请求出战。而身为盟主的袁绍,仅仅因为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理由很弱智,也很好笑,那就是怕“被华雄耻笑”。在其眼中,自己的面子竟然比将士的鲜血还重要,哪里还有一点盟主的气度和胸怀。加之他的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总是不失时机的在一边冷嘲热讽,添油加醋,更让袁绍不知如何是好。亏得曹操英雄气魄,慧眼识人,才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战场传奇。尽管此战暂时解除了危机,但如此的用人态度却不免让将士心寒。一把手不明白,再费力也白搭。

要说初期,十八路诸侯的声势还是相当浩大的。人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它足以让很多人有恃无恐,骄傲轻敌。或许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面对董卓兵马,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展示才能。如果单纯如此倒也值得嘉许,奋勇争先,杀敌报国。但这些人的建功立业显然不是为了国家前途,更不是为了百姓利益,而是为了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关大局,最怕私心。一旦有了这个心思,就很难捏合到一块了。这种私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争权夺利,互相猜忌,推诿扯皮。

当然,根子还是出在袁绍的身上。想袁绍既然成为盟主,就应该不负众望,任人唯贤,广纳英雄。但袁绍自己做了盟主,却让弟弟袁术总督盟军粮草,兄弟两人,一个管人,一个管物,把各路诸侯置于其掌控之下。虽说革命工作,分工不同,问题是袁术从来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把偌大的财政大权交于其手中,还能不出事么。

果不其然,当孙坚攻打头阵取得胜利的时候,袁术却不肯补给粮草。最终导致孙坚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手下大将祖茂也死于华雄之手。更为可怕的是,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各行其是。起初,本来是孙坚打头阵,不料济北相鲍信却动起了歪脑子,“孙坚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显我等”,揣着这样的私心杂念,鲍信就安排弟弟鲍忠抄近路赶到孙坚之前出战。结果鲍忠没有那个本事,反被华雄斩于马下。为了抢头功,不惜违抗军令,擅自出战,其心智与小儿无异。

要说董卓有吕布之勇,才使得十八路诸侯难以进军还可以原谅。但事实却是,吕布并非不可战胜,“三英战吕布”就曾让盟军大展威风。更何况,将在谋而不在勇,不能力战,可以智取。导致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军心涣散。想董卓迁都长安,正是大军掩杀的好时机,但当曹操提出乘势追袭的时候,袁绍却以“诸兵疲困,进则无益”为由不予理睬。对此,曹操据理力争,不想其他诸侯也“皆言不可轻动”,最后惹得曹操大怒而起,骂人的话都出来了——“竖子不足与谋”。还好,袁绍好脾气,并没有发作。

虽说失去了这次机会,盟军只要重新整顿,继续西进,也未必就不能消灭董卓。但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盟军内部的分歧却日益显现。像是跳梁小丑,济世安民、共讨逆贼的雄伟壮志,逐步被利欲熏心所取代。董卓迁都,孙坚率兵进入洛阳城中,偶然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出于私心,孙坚就想“来日托疾,辞众回军”。由于做事不密,终被袁绍察觉。袁绍一听此消息,立即招孙坚前来追讨,孙坚哪肯轻易交出。于是,大帐之中剑拔弩张,几欲火拼,幸有众人相劝,才没有打起来。借着这次撕破脸皮,孙坚不敢怠慢,趁势拔寨而起,离开了洛阳。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十八路诸侯再无战心,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曹操见大家各怀异志,也是心灰意冷,料到不能成事,干脆带上队伍离开了。看大势已去,兖州刺史刘岱又趁机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不给,刘岱连夜杀入桥瑁大营,杀死桥瑁,尽降其兵。袁绍见众人走的走,死的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拔寨离开了洛阳,另寻出路去了。

十八路诸侯有能力打败董卓吗?

《三国演义》中有个情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相信小伙伴们也不陌生,袁绍和曹操正是在这次征讨中崛起的,不过十八路诸侯最终也没能打败董卓,董卓最后也是被吕布所杀,那么历史上真有此事吗?十八路诸侯为什么打不过董卓呢?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其实只有十一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明确的记载: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加上曹操大概也就11路诸侯的样子,并没有十八路那么多。

诸侯各怀鬼胎,没有团结一致

这11路诸侯并没有合兵一处攻打董卓,而是分别把守,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鄴。董卓的军队战斗力强,袁绍等人的军队都不敢进攻,曹操在此时发怒了,批评这些人在占据大义的情况下不敢进攻,于是独自进攻,只有张邈跟随曹操前往,也就是说只有两路诸侯攻打董卓,不出意外,曹操大败而归,自己也中箭,回到酸枣却发现这些人整天饮酒作乐,曹操非常气愤,认为他们难成大事,于是脱离他们去扬州募兵。

就在讨董卓的关键时刻,作为盟主袁绍还有心思另立皇帝,要求大家伙立刘虞为皇帝,没有得到大家的赞同,就连刘虞自己都不敢当这个皇帝,让大家伙瞧瞧,就这样的盟军怎么能打败董卓呢?最后还是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但并为伤其根本,其部下李傕,郭汜又祸乱了京师。

董卓其实很厉害

上述两点,很多人都了解也都看到过,但唯独忽略了诸侯们的对手也就是他们要征讨的董卓,其实董卓很厉害,即使诸侯团结一致也未必能打得过董卓。《三国志魏书六》中记载董卓年轻的时候的壮举,董卓曾经到羌人的地盘去旅游,结交了当地的豪侠,与他们饮酒作乐,后来董卓去经营农田,凡是有羌人朋友来,他都杀耕牛款待,这些豪侠都感觉董卓很够意思,于是送了董卓牛羊等牲畜一千多头。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董卓还是很会交朋友,也会收买人心。

后来董卓从军,被少数民族围困,董卓通过拦河蓄水再掘堤抵挡羌、胡的进攻,成功脱逃,出去五路兵马,只有董卓毫发无损,也证明董卓其实有勇有谋。董卓就是这个时候被重用的,手上有了兵权。到了诸侯们征讨董卓的时候,董卓先把皇帝送到长安,自己留在洛阳,但是烧了皇宫,挖了皇陵,带走了黄金珠宝等值钱的东西,这也是因为长安要比洛阳更加好防守,再加上董卓本身也是陕西人,因此他选择了长安。

正因为董卓在军事上也有强大的实力,诸侯们又不团结,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失败是必然的,征讨的诸侯中最后成功的也就只有曹操。不能团结一心的诸侯,碰上军队实力很强的董卓,失败那是肯定的,没什么好惊讶的。

标签:

更多文章

  • 大元王朝最后的忠臣王保保有多厉害,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男子?王保保英勇善战为什么救不了元朝呢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王保保是元朝末年将领,王保保在元朝大厦将倾之际,顶着天灾、人祸几度打得明朝北伐寸步难行,让朱元璋心服口服。朱元璋将王保保评价为“天下奇男子”,自认明朝将领无人可及。朱元璋曾经这样问过明朝将领,说,在天下所有的将领中,谁才是真正有勇有谋的奇男子?明朝的将领一致认为,明将常遇春才是真正的奇男子,他作战,

  • 廖永忠是大明的开国名将 也是第一个赐死的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赐死廖永忠呢,朱元璋为什么选择第一个杀廖永忠?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廖永忠是明初名将,年少有大志,武力过人,有谋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大明江山的创建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屠戮殆尽,而廖永忠是朱元璋赐死的第一个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廖永忠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一位帝王,他的英明伟大,伴随着心狠手辣。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用实际

  • 吴芮是江西史上第一名人 唯一逃过刘邦屠刀的异姓王 七个诸侯王都受到刘邦打击 为什么长沙王吴芮能够幸免?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吴芮是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一代王,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山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吴芮,生于约公元前241年,比秦始皇小18岁,比刘邦小15岁。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王勾践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其中

  • 康熙下令撤藩时吴三桂已经六十一岁了 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呢,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 倍 造反为什么还会失败?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公元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当时已经六十一岁了,为何还会选择起兵造反?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关键人物,更是有名的三姓家奴。今天说起吴三桂,他为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可谓是使人

  • 燕王朱棣不地道,蓝玉送他名马,他却敢当面斥责人家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燕王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皇子,奈何根据立长不立贤的规矩,朱棣始终无法坐上太子之位。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命令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和蓝玉为副将,出征蒙古纳哈出部。副将蓝玉趁着天降大雪,率领轻骑兵长途奔袭,大破元军大营,迫使纳哈出向明军投降。史料记载明军缴获驼马牛羊绵延数百里,军械辎重

  • 阎锡山执掌山西38年,始终屹立不倒,离不开这位小妾的功劳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民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军阀,其中执掌山西38年的阎锡山,可以说驰名全国。生平经历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清末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的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

  • 在古代的时候我国为什么会禁止外国女人入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国家之间相互有来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是时候来往最多的还商人居多,但在商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女子,而我国古代的时候却禁止外国女子入境,这是为什么呢?古代时期,在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会被中国称为“番”或“夷”,言外之意就是未开化的意思,这些少数民族被称为是番国”,“番邦”,从这些字眼中发现的

  • 在民国时期的时候为什么要废除旧历春节,最初是谁提出这个想法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春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1929年1月1日民国政府北伐胜利后以革命的名义再次颁布政令,废除旧历禁止过旧历春节,那么民国为何要废除春节?民国时期之所以要废除春节也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过于复杂,中西文化的碰撞,使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也出现了过激的思想。民国时期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关键

  • 三国时期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没有用箭把诸葛亮给射下来?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战司马懿的时候使用了一招空城计便把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吓得撤退,在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城门大开,诸葛亮城上抚琴,甚至不派人打探虚实的情况下就仓促退兵。这个桥段不得不说太精彩了,但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细节问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带兵连拔数座城池,直接攻到

  • 同为“毒士”,陈平平生三次施毒计,均令对手土崩瓦解,贾诩又如何呢?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杰出的谋士,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同为“毒士”,陈平平生三次施毒计,均令对手土崩瓦解,贾诩又如何呢?陈平(?-前178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陈平这一生为刘邦献计无数,解决了刘邦无数的麻烦,但笔者认为陈平曾为刘邦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