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东汉后期出现党锢之祸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东汉后期出现党锢之祸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127 更新时间:2023/12/24 7:57:00

党锢之祸是指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为了欺压与他们作对的士大夫给他们强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使那些有识之士家破人亡的事件。东汉末年一共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第一次发生在桓帝在位时期,这一时期虽然陈蕃等名士被宦官诬陷被免去官职,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影响并不是特别大。而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名士直接被迫害而亡,他们的家人、朋友也没能逃脱灭族之祸。这两次党锢之祸直接使东汉政局动荡不堪,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可见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影响实在巨大。

汉桓帝画像

党锢之祸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士大夫和与他们交好的人。忠臣陈蕃在党锢之祸中被杀,大将军窦武被迫自杀,而膺等名士被发配后仍然没能逃过被追杀的命运,他们很多人或是死在了狱中,或是在半路被宦官的手下所杀害。党锢之祸结束后,与他们相关的人也受到牵连,他们不能再做官,他们的家人朋友也不能做官,朝廷上再没有有识之士说话的权利。

两次党锢之祸的影响对东汉改变最大的是朝廷上再没有可以主持大局的名臣,一味听信宦官的灵帝也不顾忠臣建议,这使得宦官更加为所欲为。他们大肆掠夺百姓的财产,最终引起民愤酿成黄巾之乱。黄巾之乱之后东汉的局势更加紧,战争一触即发,最终东汉灭亡。

东汉后期出现的党锢之乱是什么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一党,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

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一党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年的皇帝,假传诏书,以此来追杀党人。当时将军并不知道皇帝被胁迫,听信了假的诏书,追杀党人,许多人在这次事件中被灭族。尽管有人侥幸逃离了都城,但是由于宦官权势过大,无人肯收留这些官员,逃离的这些人下场也很凄惨,所以最后党锢之祸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终。

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的事件经过

东汉末年一共发生了两次对整个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党锢之祸,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于汉桓帝期间。桓帝在位时举行过一次天下大赦,赵津等宦官趁着这个时候为非作歹,做了很多触犯法律的事情,认为即将获得大赦的自己可以逃脱惩罚,然而成瑨等官员并不吃这一套,虽然那个时候皇帝形同虚设,朝廷真正的掌权人是宦官和外戚,他们仍然不畏权贵依法惩治了赵津等人的党羽。气急败坏的宦官立马桓帝报告并诬陷那些官员,桓帝相信了他们的话并处置了成瑨等人,这是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直接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宦官的挑拨下,不少敢于直谏的官员深受桓帝的落,但却得到了民间的支持,认为宦官乱政要严加处理,然而此时的桓帝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在宦官当权的年代这些敢于直接说出宦官罪责的人都没能逃过党锢之祸,不少在狱中被杀。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于大赦之后,宦官因为士大夫处死了自己党羽内的杀人犯,就被宦官污蔑为“诽谤朝廷”,桓帝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词直接逮捕并处置那些被宦官定为“党人”的士大夫,有的宦官甚至直接无视法律对士大夫进行欺压,不少士大夫要么丢了官职,要么直接被害死。

公元167年,窦皇后的父亲出面替士大夫求情,桓帝终于取消了对士大夫的制裁,同时宦官们也担心自己做的坏事被狱中的士大夫们抖落出来,纷纷提醒皇帝大赦的时候已到,于是那些被迫害已久的士大夫们终于被放了出来,但也无法再次做官了,至此,第一次党锢之祸结束。

标签:

更多文章

  • 刘备说女人如衣服,嫁给他的妻竟没有好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在三国诸多主公之中,刘备可以说是最为坎坷的一位。以织席贩履起家的汉室宗亲,在汉末的风云际会中趁势崛起。就算心有鸿鹄之志,奈何自身力量不足,只能不断投靠各方势力求得生存。纵观刘玄德一生,真是依谁谁倒、靠谁谁亡,只有曹操是个例外罢了。这样的生涯说起来是个戏剧,其中却充斥着无奈和坎坷。再怎么说,这是刘备自

  • 马江海战失败原因: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是最大败笔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马江海战发生在1884年8月23日,交战的地点就是在福建附近的马江,也称作马尾,交战的双方是清政府的福建水师和法国舰队,交战的结果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江海战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马江海战1884年7月14日,法国军舰在孤拔率领下进入马尾军港,受到了清政府的友好款待。清政府命令福建水师各舰:“不准

  • 三国司马家族为什么能在高平陵之变后走上最高峰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三国最后尽归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可谓是三国中得益最多的。最主要是司马家族人才倍出,而且懂得忍,司马家族忍过了曹操时代,也忍过了周瑜时代,最后连智慧无双的诸葛亮也忍了过去,到三国的最后,几乎没人可以跟司马家族匹敌了。司马家族尊崇皇权在司马家族发动高平陵之变后,皇帝依然高高在上,这表明司马懿与帝国普遍军政

  • 历史上被认为穿越的皇帝许多行为都难以解释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胤礽,原名爱新觉罗·胤礽,是清圣祖玄烨与其原配皇后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嫡次子。嫡长子死后,仁孝皇后再次怀上嫡子,不过令人哀叹的是,在生下胤礽之后,难产离世。经历了嫡长子与嫡妻去世两个打击之后,对于这个唯一的嫡子,康熙帝展现了与其铁血形象不符的慈父模样。康熙帝对胤礽不仅留在自己膝下亲自教养,疼爱异常。在

  • 宋景诗起义的意义:沉重打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在对宋景诗简介前,我们有必要提及一下晚清时期的名将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可谓是晚清政府最倚重的满清将领,曾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等对内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太平天国北伐时,李开芳、林凤祥就是败于僧格林沁的手下。而宋景诗,则是配合捻军将领张宗禹击毙僧格林沁的农民军事起义领导人。影视剧中宋景诗

  • 斩昏君的尚方宝剑竟然动不了免死金牌?原因很现实!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鸳鸯有耦春蚕苦,白马鞍边笑靥生。”在花花世界中,策马扬鞭忘却身后红尘,恣意潇洒浪迹江湖,畅快!畅快!然而,利益熏心面对权位诱惑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眼前,畅想清贫的远方!自古开疆辟土者多,能够明哲保身全身而退者寥寥无几……呜呼哀哉……“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

  • 秦帝国的兴亡成败与丞相李斯有著莫大的干系 可谓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李斯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拜为丞相。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

  • 玄武门之变中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为什么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是整个事件的最大赢家,不仅杀了自己有威胁的兄弟还逼迫李渊让位,其中有一点有些奇怪,为什么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呢?关于事变的细节,尤以《资治通鉴》写的最为精彩。按司马光所说,当时李世民带人设伏,后太子和齐王发现情况有变,慌忙逃窜,而李世民等人便在后面追赶。随即,

  • 古代科举时为什么宁愿放弃状元之位也想做探花?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科举在古代的时候为国家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可以说是主导一个国家的兴亡,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有多么的重要,就像是今日的各种考试和高考也都是由科举演变而来的。科举制度最大的人贡献者就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了,当热李世民的改用也是起到很大的推荐作用,这就是古代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了,对于科举制度,也是被西方给学了去

  • 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是如何解决后勤补给问题的?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侵略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蒙古帝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就开创了一个横跨欧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