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太宗为什么怒砸魏征墓 唐太宗悔婚砸墓导火索竟是他

唐太宗为什么怒砸魏征墓 唐太宗悔婚砸墓导火索竟是他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678 更新时间:2023/12/24 7:57:08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

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

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时下,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挠。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分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爱太深,容易出现裂痕。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火关爱,在唐太宗眼里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

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

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

封建帝王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出来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导“宽大安抚”,实行开明统治,体现人文关怀;一面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疑忌心理,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甚至连尉迟敬德房玄龄这样一些佐命功臣,也未能幸免。

尤其是到了贞观中后期,随着“隋亡为戒”历史教训的逐渐淡忘,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不断滋长,封建帝王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出来。皇帝高深莫测,臣子如履薄冰,在君臣的政治游戏中,皇帝始终是赢家。难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后,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面露忧色。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贺也。”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认识。

标签:

更多文章

  • 从诗仙李白的晚年生活探究李白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 东汉后期出现党锢之祸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党锢之祸是指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为了欺压与他们作对的士大夫给他们强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使那些有识之士家破人亡的事件。东汉末年一共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第一次发生在桓帝在位时期,这一时期虽然陈蕃等名士被宦官诬陷被免去官职,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影响并不是特别大。而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名

  • 刘备说女人如衣服,嫁给他的妻竟没有好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在三国诸多主公之中,刘备可以说是最为坎坷的一位。以织席贩履起家的汉室宗亲,在汉末的风云际会中趁势崛起。就算心有鸿鹄之志,奈何自身力量不足,只能不断投靠各方势力求得生存。纵观刘玄德一生,真是依谁谁倒、靠谁谁亡,只有曹操是个例外罢了。这样的生涯说起来是个戏剧,其中却充斥着无奈和坎坷。再怎么说,这是刘备自

  • 马江海战失败原因: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是最大败笔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马江海战发生在1884年8月23日,交战的地点就是在福建附近的马江,也称作马尾,交战的双方是清政府的福建水师和法国舰队,交战的结果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江海战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马江海战1884年7月14日,法国军舰在孤拔率领下进入马尾军港,受到了清政府的友好款待。清政府命令福建水师各舰:“不准

  • 三国司马家族为什么能在高平陵之变后走上最高峰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三国最后尽归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可谓是三国中得益最多的。最主要是司马家族人才倍出,而且懂得忍,司马家族忍过了曹操时代,也忍过了周瑜时代,最后连智慧无双的诸葛亮也忍了过去,到三国的最后,几乎没人可以跟司马家族匹敌了。司马家族尊崇皇权在司马家族发动高平陵之变后,皇帝依然高高在上,这表明司马懿与帝国普遍军政

  • 历史上被认为穿越的皇帝许多行为都难以解释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胤礽,原名爱新觉罗·胤礽,是清圣祖玄烨与其原配皇后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嫡次子。嫡长子死后,仁孝皇后再次怀上嫡子,不过令人哀叹的是,在生下胤礽之后,难产离世。经历了嫡长子与嫡妻去世两个打击之后,对于这个唯一的嫡子,康熙帝展现了与其铁血形象不符的慈父模样。康熙帝对胤礽不仅留在自己膝下亲自教养,疼爱异常。在

  • 宋景诗起义的意义:沉重打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在对宋景诗简介前,我们有必要提及一下晚清时期的名将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可谓是晚清政府最倚重的满清将领,曾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等对内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太平天国北伐时,李开芳、林凤祥就是败于僧格林沁的手下。而宋景诗,则是配合捻军将领张宗禹击毙僧格林沁的农民军事起义领导人。影视剧中宋景诗

  • 斩昏君的尚方宝剑竟然动不了免死金牌?原因很现实!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鸳鸯有耦春蚕苦,白马鞍边笑靥生。”在花花世界中,策马扬鞭忘却身后红尘,恣意潇洒浪迹江湖,畅快!畅快!然而,利益熏心面对权位诱惑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眼前,畅想清贫的远方!自古开疆辟土者多,能够明哲保身全身而退者寥寥无几……呜呼哀哉……“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

  • 秦帝国的兴亡成败与丞相李斯有著莫大的干系 可谓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李斯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拜为丞相。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

  • 玄武门之变中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为什么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是整个事件的最大赢家,不仅杀了自己有威胁的兄弟还逼迫李渊让位,其中有一点有些奇怪,为什么精通马术和箭术的李元吉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呢?关于事变的细节,尤以《资治通鉴》写的最为精彩。按司马光所说,当时李世民带人设伏,后太子和齐王发现情况有变,慌忙逃窜,而李世民等人便在后面追赶。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