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揭秘蒋介石如何评价日军战斗力?

揭秘蒋介石如何评价日军战斗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49 更新时间:2024/1/6 14:17:16

柳州会议上,蒋介石总结日军作战有四大长处:快、硬、锐、密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因装备、训练、指挥等各方面皆落后于人,面对日军进攻,屡屡失利。对于这个强大的对手,蒋介石是如评价的呢?

1938年武汉会战后,国民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南岳会议。在会上,蒋介石分析日军优劣点时说:“最要紧的就是注重分析敌人的优点,他的劣点还在其次”。在蒋介石看来,日军最大的优点是其精神上的“坚决”,贯彻命令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且“能够忍苦耐劳”。另外,日本“全国军民一致服膺的‘忠君爱国的精神”,也为蒋所赞赏。①

在军事指挥方面,日军“一面打仗,一面研究”,“他们每一战下来,都有会报……将他自己部队所发生的缺点,全部检讨出来,拿来研究改良……”日军的“指挥部组织健全,所有幕僚,都是从部队中选拔最有力最有精神的人员充任”;战斗时,“敌人长于协同动作,联络一致”,且“战斗军纪最为森严”。②

在装备方面,蒋介石举了交通通讯的例子,说“我们交通通讯人员的技术和办事精神不及敌人”,“如接电话,一般转接手大都缺乏识,缺乏训练,每次接话,总是要说些闲话,延误时间,尤其与我们高级官长转电话,他故意多说话,以为如此,才是客气……”在列举了日军的九大优点后,蒋介石说,“我们将敌人长处检查出来以后,我们不必怕他,而要学习他的优点,抵制他的惯技”。③

1940年国军“冬季攻势”后,蒋介石又召开柳州会议,总结有日军作战的四大长处。第一个是“快”,“善于运用快速部队或突击部队,偷偷摸摸的乘人不备来攻击我们”。其次是所谓“硬”,日军官兵“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和坚强不拔的斗志……例如他上次以一团人守昆仑关,任你调多少部队去攻击他攻了半个月,他只是沉着死守,不为动摇……”④柳州会议召开前,蒋即当众朗读了日军从昆仑关撤走时的留书,其中谓“经五旬半期间,驻扎该地之我军数大队,竟能与蒋军十师周旋到底”云云,被蒋引为奇耻大辱。

第三是“锐”,即“惯用锥形突击的战术”,“如他要攻那一点,任你多少部队守在那里,他只是像锥子钻物一样,很锋利的不顾一切目标攻击前进……”最后一点是“密”,即保守机密。蒋介石举例说,“敌军向宾阳突进一举而言,他有二万余人在钦州湾登陆,直到我们永淳附近,他已走了二三百公里……我们毫不察觉,这种令人莫测的秘密行动,真是令人赞叹敬佩!”⑤同样希望国军向敌人学习。

1938年,蒋介石主持第一次南岳会议

同时,蒋也认为,日军还存在四大弱点:小、短、浅、虚

蒋介石知道日军战斗力远在国军之上,但从未沮丧。按照既定战略,日军被逐次消耗,兵力不足的弱点显露了出来。柳州会议上,蒋介石还总结了日军的四个“弱点”。首先是“小”,日军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只能用“小的兵力消极的来扰乱或突击我们”。其次是“短”,今后日军“只能在短短的时期内,攻打我们一个地方,虽攻下来,亦再没有持久固守的力量,立即就要退走,不然他就要失败,而且要有被我歼灭的危险!”⑥

再次是“浅”,“因为现在他的兵力,既经用尽,所以再不能深入。此后如果他还妄想从现在所占的阵地再向内侵,则穷其力之所及,最多亦只能深入到一二百公里,而决不敢再进到三四百公里以内。”第四是“虚”,即因兵力不足,致后方空虚。⑦

及至1941年10月第三次南岳会议时,因英美对日封锁,蒋介石更为自信。当时日军“除掉海军还未曾消耗,保持相当实力之外,其他如飞机汽油以及各种武器等已经一天一天的消耗,不如从前之多,即如他现在空军轰炸,每投下一颗炸弹,就无异于消耗了他自己一分的生命一样,决不敢再和从前那样随便乱投了。”总之,日军“无论从教育训练与技术体格那一方面说,都是远不如前。”⑧勉励国军勇于争胜。

其时日军在正面战场,虽还能屡屡发动攻势,但战斗能力确已下降。冈村宁次回忆,至1941年前后,日军中“老兵所剩无几,只有现役兵和年青的补充兵”;被称为中国派遣军“牌军”的第3师团与第13师团,1944年时“再无钢筋铁骨之威”,而“其他兵团的装备、战斗力等均较前明显降低。全军建制已感力不从心。”⑨

即使是号称精锐的关东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其主力与物资也被陆续抽调。到1944年关东军已经没有一个受过高度训练,且有作战经验的师团了,以至于“关东军的兵员又膨胀起来。可是,这些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怎样呢?即便是最老的师,也只有昭和19年(1944年)5月编成的第107师。其他都是在那以后新建的兵团。编制、素质、装备都很差,训练也不够。人员勉强补充够了,但武器很缺。”当时日军整体上,武器数量与新兵的需求量相比,步枪只有所需数量的50%,轻机枪23%,步兵用火炮为28%,反坦克炮为74%,野、山炮为75%。⑩与蒋介石对战争的判断相符。

总的来说,蒋介石对日军的评价包含两方面,在承认日军诸多优点,号召国军将领向敌人学习的同时,密切关注日军实力的损耗,并以此激励将士,争取最后反攻的胜利。

参加昆仑关战役的国军

注释:

①②③蒋介石:《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三)》(1938年11月27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五,秦孝仪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第527538页;④⑤⑥⑦蒋介石:《柳州军事会议训词(一)》(1940年2月24日),同上卷十七,第4664页;⑧蒋介石《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开会训词(二)》(1941年10月20日),同上卷十八,第339355卷;⑨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253页;⑩黄革新、昕《中国抗战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思考》,《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标签: 蒋介石评价

更多文章

  • 揭秘俄国、波兰为二战史大打嘴仗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俄国,波兰

    波兰配合德国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终至唇亡齿寒近日,俄罗斯驻波兰大使安德烈耶夫在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之前,波兰曾经阻挡反纳粹德国的结盟”“因此波兰为1939年9月随之而来的灾难负担部分责任”。他还说,后

  • 探秘一支被遗忘的“铁道游击队”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遗忘

    平汉铁路破坏队“借庙躲雨”,成为沦陷区最大规模的铁道游击队说起“铁道游击队”,很多人立刻就会想起“刘洪”、“李政”,和他们“血洗洋行”、“飞车夺

  • 揭秘“中央军”打日本为何要隐形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央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央军两个德械师,曾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粤系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垂名宇内;国民政府之“中央军&rdquo

  • 战争竟如此变态的戕害儿童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战争,变态

    当代战争中,不少地雷被伪装成玩具样式,对儿童造成了极大杀伤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伊拉克发现一种将炸弹安放在玩具娃娃中的新型爆炸装置,目的或为杀害儿童。伊拉克当地媒体提醒人们,“请注意,不要触碰大街上的儿童玩具或者接受陌生人的礼品,可能有人在里面放置了危险物品。&rd

  • 太原会战:国共配合最默契的一次大会战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太原会战,国共,配合

    此战,国共两党配合默契,在平型关之役、忻口之役中重创日军1937年9月11月间进行的太原会战,乃是抗战爆发后,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也是国共两党在战场最默契的一次配合。日军出动4个半师团约14万人,意在消灭中国第二战区主力,夺取太原。中国方面有6个集团军约28

  • 常德血战:国军应如何自我检讨?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常德,血战,国军

    为牵制中国军队入缅,日军打破对峙局面,发动常德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一度处于优势地位。为彻底打败中国,曾一度制定“五号作战”计划从西安、武汉攻入四川。但随后因日军在中途岛等处遭遇惨败,该计划被迫取消。1943年,日军大本营制定的“对华作

  • 护国北伐: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以保全国民人格为号召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护国,北伐,中国,近代

    蔡锷:为给四万万人争人格,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1916年1月1日,上午10时30分,57岁的袁世凯站在中南海怀仁堂的台阶上,阶下,列队齐整的“中华帝国”特任、简任官们,正行三鞠躬之礼。三鞠躬结束,袁世凯入内升御座,前清皇室代表溥润、章嘉呼图克图、天主教主

  • 一号作战:日本最大规模的陆军攻势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一号作战,日本

    一号作战规模空前,日军投入了其中国派遣军80%的兵力1943年夏秋之际,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日军呈节节败退之势,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日本担心本土与南方的海上运输被切断,认为有必要在中国拥有稳固的立足点,以利进行长期战争,为实现这一目的,应打通大陆交通线。同年秋,以中国大陆为

  • 胜利日:抗战最重要的两大精神遗产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胜利,抗战

    抗战最伟大精神遗产之一:全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1945年9月3日,重庆陷入狂欢。“是人浪,是热浪,是欢腾的海。胜利的空气,到处在流,泛滥着。……清晨,人们就带着这二十余日来期待着的兴奋,整饰了衣冠,从家里、办公

  • 中国抗战没飞机可用该怪谁?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抗战,飞机

    坊间传言:宋美龄把空军军费存在银行,导致抗战爆发无飞机可用众所周知,宋美龄因深度参与空军抗战事务,故曾被誉为“空军之母”。不过呢,坊间也广泛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是宋美龄把军费存起来吃利息,不买飞机,延误了空军抗日备战的大事。这种说法的源头,是杨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