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战争后美女战俘的三种悲惨下场

战争后美女战俘的三种悲惨下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623 更新时间:2024/1/1 15:20:05

战争,是整个人类的灾难,但参与其中的主角总是男人,女人呢?作为战败方,只能活活地充当受害者与牺牲品;作为战胜方,男人都去论功行赏,封侯拜相,就没有女人什么事儿了。

战俘,男性“有死而已”,赶上老天爷睁眼,还能苟延残喘,为敌人做爪牙、当鹰犬。女人就不行了——她们生来就是无辜的受害者,胜败双方,都会把她们作为美丽的战利品。翻翻史书,可清晰地看到“女俘虏”的三种悲惨下场。

其一,遭侮杀

从两千多年前的波罗奔尼撒战争,到行之不远的二战,核心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就是破坏,哪有文明的力量可以约束?

早在1864年,世界各国就开始陆续缔结《日内瓦公约》,白纸、黑字、红印章,信誓旦旦地写着:“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

上世纪70年代,还缔结了一个《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和儿童宣言》,其中规定:“应尽最大努力使妇女和儿童不受战争蹂躏;并应采取一切必要步骤,确保禁止采取如迫害、拷打、惩罚性措施、屈辱待遇和施行强暴等措施,尤其禁止对平民中妇女和儿童采取这种措施。

交战双方在从事军事行动期间或在被占领领土中对妇女和儿童实行的一切方式的压制以及残忍和惨无人道的待遇,包括监禁、拷打、射杀、集体拘捕、集体惩罚、毁坏住房和强迫迁出,均应视为犯罪行为……”这些冠冕堂皇的许诺,都是与虎谋皮的废话。

战端一开,谁对谁负责任?双方都杀红眼了,无辜平民变成理所当然的战俘群。老百姓碍着谁了?也只能自认倒霉。所谓“宁当天平犬,不做乱世人”,即是真实写照。妇女、儿童是易受攻击群体,他们的命运更为悲惨,大量的青年妇女被奸杀。

单以古代战争为例:著名的靖康之难,北宋末年,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围了汴京城,为了苟延残喘,宋徽宗、宋钦宗竟以上万名宫廷、宗室和京城妇女为抵押品,明码标价地抵押给了金军。

在金军的营寨中,她们遭到强暴和蹂躏。1126年11月25日,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共俘虏后妃3000余人,民间美女3000余人。

到1127年,《开封府状》的记载,女俘多达11635名。其中半数遭虐待、奸杀,剩下的一半,被赶到金国,进入所谓“浣衣院”,其实就是“军妓营”。

包括皇室嫔妃、公主在内,侥幸存活下来的5300名女俘,日夜惨遭凌辱、奸杀。《呻吟语》载:“妃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

现代战争更是如此。“1937年12月8日,江苏镇江沦陷,日军屠杀民众上万人,奸淫妇女数以千计。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惨案,日军在河北丰润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30人,其中妇女、儿童658人。1943年5月,厂窖惨案,日军在湖南厂窖地区枪杀中国民众3万余人,强奸妇女2000多人……

其二,被转赠

劫掠女性,成为历代战争的必备节目,其中稍有姿色者,或能留条活命,多半成为性奴隶。也有被上缴、转赠的例子,此时的受害女子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彻头彻尾的“物品”。

最著名的人物当属东汉末年的才女——蔡文姬。她原本死了丈夫,闲居在家,偏偏卷进了匈奴人的劫掠之中。她一个手无寸铁的少妇,只能凭天由命,被剽悍的匈奴人抢到漠北。

因她模样俊俏、风度闲雅,就被将士转赠给当权的左贤王,成就了12年“羶肉酪浆”的无奈婚姻。之到曹操以黄金白璧,将她赎回中原。蔡文姬的命运还算不错,大部分被转赠的女子,也只能博主人一时之欢,等不到人老珠黄,便含恨而死了。

其三,被霸占

与平民女子相同,贵胄及皇室女性也难免被战胜国君主霸占。穷兵黩武的成吉思汗非常露骨地说,自己的快乐就是攻陷敌人的城池、劫掠他们的财宝、占有他们的女人……女人始终被默认为男性世界的附庸甚至私产,这种怪异的思想至今没有根除。

征服男人的底线就是,强迫他不再拥有心爱的女人,不再拥有信心,从灵魂深处感到恐惧和绝望,因此,古人将占有敌人的女人视为最终的胜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公然强暴南唐后主李煜的“小周后”。

刚开始,小周后并不驯服,宋家皇帝毫不犹豫地采取了“铁腕措施”。从978年元宵节,到当年乞巧节,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孤苦伶仃的小周后被赵光义连续强奸。

宋朝人王銍在《默记》中说:“(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同时代,假托无名氏画了一幅《熙陵幸小周后》,熙陵,即指赵光义,他死后埋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

明朝人沈德符绘声绘色地描述那幅画:“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持之。周后有蹙额不胜之态……”李煜羞愧、悲愤、恼怒……可是,一个亡国之君,又能怎么样?即便绿帽子醒目地戴在头上,也得屈辱地接受。

三千里地山河都丢了,枕边的女人怎能保护得了?只要当了亡国奴,男人、女人都没有“人的日子”过!

标签: 战争美女战俘

更多文章

  • 揭秘二战日军强征慰安妇的那段屈辱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二战,日军,强征

    提及二战中被日军残虐的“慰安妇”,谁都泪流不止,“慰安妇”遭遇是一部尘封耻辱却不得不解开伤疤的催泪血史。日本民间调查团体曾推算,二战期间日军强迫各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的人数多达70万。在中国,这个数字不少于20万。“慰安妇”政策是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的“独创”,一来维持军纪,二来鼓舞作战士气。日本首相

  •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一战歼灭土耳其旅3500余人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一战

    在联合国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之间的攻击与反攻过程中,土耳其旅共有3514人伤亡,其中741人阵亡,2068人受伤,163人失踪,244人被俘,还有298位非战斗伤亡。这支由美军一手包装起来的土耳其军队从此再也没有成建制投入战斗,尽管直到1954年仲夏才从朝鲜撤离。损失在联合国军中排名第三!土耳其士兵绝

  • 西安事变真相:西安事变的“主谋”并非张学良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西安事变,真相,西安

    1935年,曾经号称中国最强军队的东北军正处在落魄时期。热河战败后,东北军丢了东四省和河北的地盘,十几万大军依靠蒋介石提供补给,一举一动受蒋节制,境况非常凄凉。背着一个“不抵抗将军”骂名离开东北的张学良有抗日的决心,不希望参与任何内战。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得不接受蒋介石的委派到西北“剿共”。来到西安

  • 抗战前蒋介石借“剿共”控制四川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抗战前,蒋介石

    众所周知,重庆(抗战时为四川省辖市)是中国抗战时的陪都,其时四川作为西南大后方,是御敌的大本营。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3年,四川还是军阀割据、中央政府无法深入的王国。国民政府是如何在短期内将势力渗入四川的?刘湘请援,蒋介石趁机入川1932年10月,四川最大的两股军阀势力——刘文辉与刘湘叔侄开战,结果踞守

  • 西安事变简介及时间 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西安事变,简介,时间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

  • 国军退伍老兵爆料:在东北没放过一个日本妇女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国军,退伍,老兵,爆料

    1946年,东北日侨在葫芦岛等待被遣返。国军官兵针对日本妇女的较大规模的侮辱行为,为何只发生于东北地区?各方“权势”向日侨管理所的中国干部要女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遣返了数百万日俘日侨。大致而言,中方对这些曾经的侵略者做到了“以德报怨”。但在东北地区,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国军官兵针对日本妇女的玷污风潮

  • 七七卢沟桥事变简介及时间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及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七七,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及时间在75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丁丑年五月廿九),卢沟桥事变。日本军队向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为了缓和危机,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卢沟桥位于北京

  • 二二八事件的六个最基本史实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的当事人、二七部队突击队长陈明忠先生说过一个故事,他在美国参加座谈时,曾以自己的现场经验论及二二八死伤者应该是1000人上下。当场就有一个“台独”支持者站起来反驳说:“乱讲,高雄就死了30万人。”陈明忠说:“当时高雄人口只有15万人,就算都杀光,你要哪里去找15万人来杀?”那人恼羞成怒,就骂他

  • 日军战败剖腹前最担心的一件事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日军,战败,剖腹

    1939年夏,在当时的伪“满洲国”和蒙古国边境,爆发了苏日诺门罕之战。从8月20日苏军发起进攻到30日停火,10天时间内,关东军阵亡了1.8万人,日本陆军遭遇到了自成军以来最惨重的败仗。但在此情况下,日军仍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对苏攻击。对此,原关东军老兵、日本作家五味川纯平在其所著《诺门罕》一书中有解

  • 林迈可:在中国抗战的英国贵族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林迈可,抗战

    二排从右至左:江一真、傅莱、殷希彭、张文奇;一排:林迈可夫妇(1942年)77年前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晋察冀边区的白求恩,中国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与白求恩同乘一条船从英国来到中国的林迈可。“在抗日战争期间,林迈可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很特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吕彤邻对《瞭望东方周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