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明朝火器发展何以逐渐落后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明朝火器发展何以逐渐落后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4/1/11 6:19:42

中国在唐朝末年最先发明了火药,宋朝最早制造出管形射击武器,直至14世纪末期即明朝建立之初在火器方面还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元代贬斥知识分子和摧残文化之后,明初文化界多少有些复兴气象,却又受到朱元璋朱棣所建立的绝对君权和落后的单一农业结构的思维压制,僵化的理学禁锢着思想,科技创新只限于少数工匠之中,冶金等众多技艺水平及其产量还不如宋代。此时的西方却在文艺复兴后出现了科学发展,并兴起了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火器水平也超过中国。15世纪可谓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接着葡萄牙人填补了明朝郑和远航后主动放弃的海洋空间,就此开始了西方对东方的征服。

明朝建立之初,已拥有铜火炮、火枪、燃烧爆炸罐一类的热兵器。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时,装填缓慢且射程近的火器不适宜对付骑兵,明军仍主要依靠刀矛等冷兵器,火器的发展在百年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522年,驶到东方的葡萄牙舰只在今日香港屯门附近海面进行了中西方的第一次海战,参战明军在火器上已明显居于劣势,只是对手因人少和补给困难而退去。

葡萄牙船和荷兰船接着远航至日本长崎,历来长于对外学习的倭人立即购买了火枪、火炮,随后大力仿造,16世纪的日本内战中便出现了号称10万之众的火枪队,倭寇对华进犯时也拥有了火器优势。1548年明军在抗倭时缴获了日本的“铁炮”(日语“枪”之意),戚继光等将领认为应学习仿制,不久便制造出单兵射击可用的“鸟铳”,其具备了近代步枪的早期特点,性能同西方和日本的装备已相差不多。1592年至1598年明军进行的“抗日援朝”战争以驱逐日军获胜,后来南明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能击败当年世界上最强的荷兰海军,除依靠数量优势外,也是因武器还基本处于同一代水平。

不过此时的中国武器制造业因缺乏科学思想指导,对外来兵器的先进性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只是出于战场需求的感性认识去购买或仿造。明朝的“海禁”政策并不严,曾大量购买“佛郎机铳”这种16世纪欧洲最流行的轻型火炮,后来又购买重达几吨的荷兰产的“红夷”大炮(后又称“红衣大炮”)。葡萄牙针对这一需求,在澳门一度建立了远东最著名的铸炮基地,明朝最多时一次就购买了80多门大炮。1626年明军将领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主要就依靠11门红衣大炮将对方击退,努尔哈赤也为炮火所伤,遭遇了其起兵后最大一次败绩。

明军在实战中感受到外国火器的威力,也有了仿造积极性。至崇祯三年即1630年,明朝仿制出的大中小型红衣大炮达400余门,还改进制造出迅雷铳(装五根枪管的火绳枪,枪管轮流发射)、连子铳(原始连发枪)和翼虎铳(装三根枪管的短射程轻便火绳枪)等。明末一些精锐军队中火器手的比例已高达60%,这表明明军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带着一小队太监想突围,手里拿着的也是三眼铳(装三根枪管的火绳枪),只是因出不了城门才被迫返回景山上了吊。

尽管明末已有实现从冷兵器到热兵器飞跃的一个机会,却缺乏机制改革的氛围,政治军事体制依然僵化,经济混乱和饥荒遍地又导致暴动蜂起。著名科学家徐光曾提出“正兵”计划,其学生、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上呈了建立全副火器装备的新营制方案,朝廷却都以靡费为名拒绝拨款。明朝内部倾轧又导致一些将领携带红衣大炮等精良武器投奔满清,结果清军在1641年锦州一带的会战和1644年同李自成军交战时占据了火炮优势,明末仅有的那点军事装备改革成果最终为他人作了嫁衣。

入主中原的清朝原本文化十分落后,起初因作战急需也重视火器,却只能仿制而无力搞科技创新。清廷稳定政权后更为闭关自守,长期迷信“弓马定天下”的传统,出于防范心理又由八旗兵垄断枪炮,火器发展近乎停滞,东方封建古国同西方资本主义新兴国家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越拉越大。正是由于明朝的昏聩和随后清朝的愚昧保守,中国丧失了跟上世界武器发展大潮的宝贵机遇,最终出现了近代落后挨打的悲剧。

标签: 冷兵器

更多文章

  • 日本竟然自认甲午战争“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日本,甲午战争

    日人将甲午视作“失败了的战争”,转而积极运作“促华亲日”如前期所述,甲午战后,中方高层之反思,以李鸿章为代表,显示出一种相当尴尬的分裂对内,对光绪与慈禧,乃至举国汹汹之舆论指责,李鸿章将战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器械悬殊

  • 解密国军抗战时的真实兵力是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国军,抗战

    远征军将领“吃空额”,士兵“死的逃的愈多,他们就愈高兴”抗战期间,国军消耗极大。七七事变前,国军仅有现役士兵170万人,而后来国军损失超过450万①。国军一边征募新兵,一面坚持抗战,殊为不易。但因军官腐败、兵制混乱,导致军中有很

  • 揭秘鲜为人知的崇祯明荷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崇祯

    崇祯明荷海战(明荷料罗湾海战)发生于明朝崇祯六年农历六月初一(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10月22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对福建沿海进行的掠劫以及封锁行为,在此段时间中福建沿海皆有零星掠劫及交战行为,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为10月22日明朝与荷兰和海盗联军于金门料罗湾的作战

  • 揭秘甲午战争时中、日士兵数据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

    第一组数据:清军仅杀死964名日兵,台湾民军却杀死4642名日兵甲午之役,影响虽极为深远,但海战之外,其规模并不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日军之伤亡也很微小

  •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与炮弹不足无关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

    差距不在数量,黄海之战后,北洋海军基地还存有各类炮弹6748枚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炮弹不足向来被视为一个重要原因。如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当黄海战时,定、镇两舰之巨炮,仅有三颗开花弹,何能应敌……在六小时之苦战中,所发皆小口

  • 揭秘鲜为人知的台儿庄战役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台儿庄

    李宗仁重宣传,声名远播;汤恩伯部中央军英勇作战,反受诬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结束。但抗战史的遮蔽与还原,却才刚刚开始,且迄今未能完成如作为中国首次对日大捷,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误读就很多。最典型者,莫若李宗仁因此

  • 揭秘民国红会救助了多少抗战伤兵?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红会,救助

    抗战初,伤兵得不到照料,上街滋事,“以铁棒作为威吓的武器”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战争中,国军伤亡总计约320万,其中阵亡约132万,负伤约176万,失踪约12万。①如何救治如此多的伤兵,对国民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

  • 甲午战争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甲午战争,前日军

    《征讨清国策案》评估清廷陆海军实力:虚势眩惑,不足为惧甲午战前,日本当局对清国内部军事、政治及民情等状况之调查,已相当细致,故对其战力,亦有相当客观之评估。譬如,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1879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

  • 国际宣传处:一个被彻底遗忘的抗日战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国际,宣传

    抗战八年,“国宣处”负责对外传播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国际宣传处”,于今人而言,已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但在抗战期间,该机构却身系成败之重任。略言之,国宣处设于1937年9月,专掌国际宣传,其主要工作有二:1、对外宣传中国抗战

  • 解密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保卫战

    宋子文向蒋介石抱怨:“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绩数据造假1943年7月,宋子文自美国致电蒋介石,责备国民政府在对日战绩宣传方面,“幼稚”、“缺乏常识”、“ 往往以儿戏视之”,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