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将甲午视作“失败了的战争”,转而积极运作“促华亲日”
如前期所述,甲午战后,中方高层之反思,以李鸿章为代表,显示出一种相当尴尬的分裂对内,对光绪与慈禧,乃至举国汹汹之舆论指责,李鸿章将战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器械悬殊”,抱怨帝后、清流作梗,使清国海、陆军装备均不如日军;但对外,李氏却在马关和谈现场演说,承认此役,证实了欧式军事体制的优越性。①
反省尚且如此内外分裂,庙堂层面的战败因应,自然更无从谈起。反观日人,虽于战场获胜,但因西方列强干涉,其殖民朝鲜之目标却未能彻底完成,正如日本媒体当日所感叹的那般:
“排斥了中国之后,依然不能单独扶植朝鲜。一旦有事,便要倒退一步。从日清战争中得到的东西在哪里?”②
故而,在一些日本学者眼中,“日清战争在军事方面虽然压倒了清国,但从政治上来说,却是一次失败了的战争。这是因为战争……没有实现朝鲜的殖民地化。”③为应付此种“失败”,甫将清廷狠狠踩在脚下的日本当局,转而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求使中国朝野政治势力再度“亲日”。
以甲午一战带给国人的屈辱之甚,当不难了解,将国人情绪,由“仇日”扭转为“亲日”,其难度之大。事实上,当日朝野上下,受仇日情绪蒙蔽,在外交立场上已相当不理性。最典型者,莫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刘坤一在1895年7月上奏,激赞俄国“信义素敦,与我修好二百数十年,绝无战事,实为千古所未有”,竭力建议联俄制日。张之洞亦于同月上奏,建议联俄,虽然其对俄国的认知,没有刘坤一那般泛道德化,但牺牲尺度也极大,认为“凡关系俄国之商务、界务”,均可“通融”,俄国若欲“用兵于东方”,其水师可由中国提供煤粮、其兵船可由中国船坞修理,其陆军可“假道”中国通行无阻,且由中国“供其资粮、车马”……④
至于其他人,如京官许应揆以“俄与我同属亚洲,必不漠视”等理由鼓吹联俄制日,其见识之浅陋已臻荒唐。但这荒唐之中,浓烈的仇日情绪却是真真切切的。为扭转这一仇日局面,1896年,松偎内阁成立时,接受犬养毅之建议,决定在内阁预算中,提出机要费用,派人调查中国问题。稍后,即按计划,派遣可儿长一、平山周、宫崎寅藏等人,以外务省谘议之名义,前往华南,调查并结纳革命党;其后,更成立“东亚同文会”及诸多在华支部,以学校、报纸等为基本活动手段,推动其“亲日”大计。
更多文章
解密国军抗战时的真实兵力是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国军,抗战
远征军将领“吃空额”,士兵“死的逃的愈多,他们就愈高兴”抗战期间,国军消耗极大。七七事变前,国军仅有现役士兵170万人,而后来国军损失超过450万①。国军一边征募新兵,一面坚持抗战,殊为不易。但因军官腐败、兵制混乱,导致军中有很
揭秘鲜为人知的崇祯明荷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崇祯
崇祯明荷海战(明荷料罗湾海战)发生于明朝崇祯六年农历六月初一(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10月22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对福建沿海进行的掠劫以及封锁行为,在此段时间中福建沿海皆有零星掠劫及交战行为,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为10月22日明朝与荷兰和海盗联军于金门料罗湾的作战
揭秘甲午战争时中、日士兵数据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
第一组数据:清军仅杀死964名日兵,台湾民军却杀死4642名日兵甲午之役,影响虽极为深远,但海战之外,其规模并不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日军之伤亡也很微小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与炮弹不足无关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
差距不在数量,黄海之战后,北洋海军基地还存有各类炮弹6748枚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炮弹不足向来被视为一个重要原因。如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当黄海战时,定、镇两舰之巨炮,仅有三颗开花弹,何能应敌……在六小时之苦战中,所发皆小口
揭秘鲜为人知的台儿庄战役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台儿庄
李宗仁重宣传,声名远播;汤恩伯部中央军英勇作战,反受诬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结束。但抗战史的遮蔽与还原,却才刚刚开始,且迄今未能完成如作为中国首次对日大捷,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误读就很多。最典型者,莫若李宗仁因此
揭秘民国红会救助了多少抗战伤兵?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红会,救助
抗战初,伤兵得不到照料,上街滋事,“以铁棒作为威吓的武器”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战争中,国军伤亡总计约320万,其中阵亡约132万,负伤约176万,失踪约12万。①如何救治如此多的伤兵,对国民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
甲午战争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甲午战争,前日军
《征讨清国策案》评估清廷陆海军实力:虚势眩惑,不足为惧甲午战前,日本当局对清国内部军事、政治及民情等状况之调查,已相当细致,故对其战力,亦有相当客观之评估。譬如,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1879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
国际宣传处:一个被彻底遗忘的抗日战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国际,宣传
抗战八年,“国宣处”负责对外传播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国际宣传处”,于今人而言,已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但在抗战期间,该机构却身系成败之重任。略言之,国宣处设于1937年9月,专掌国际宣传,其主要工作有二:1、对外宣传中国抗战
解密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保卫战
宋子文向蒋介石抱怨:“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绩数据造假1943年7月,宋子文自美国致电蒋介石,责备国民政府在对日战绩宣传方面,“幼稚”、“缺乏常识”、“ 往往以儿戏视之”,其数
谈谈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日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子弹
常德会战,国军需消耗500-1000余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白崇禧在总结淞沪会战败因时,曾谈到:“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①此种差距,实际上贯穿整个抗战始终。然则,国军士兵在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