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日本竟然自认甲午战争“失败了”?

日本竟然自认甲午战争“失败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4/1/11 6:20:20

日人将甲午视作“失败了的战争”,转而积极运作“促华亲日”

如前期所述,甲午战后,中方高层之反思,以李鸿章为代表,显示出一种相当尴尬的分裂对内,对光绪慈禧,乃至举国汹汹之舆论指责,李鸿章将战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器械悬殊”,抱怨帝后、清流作梗,使清国海、陆军装备均不如日军;但对外,李氏却在马关和谈现场演说,承认此役,证实了欧式军事体制的优越性。①

反省尚且如此内外分裂,庙堂层面的战败因应,自然更无从谈起。反观日人,虽于战场获胜,但因西方列强干涉,其殖民朝鲜之目标却未能彻底完成,正如日本媒体当日所感叹的那般:

“排斥了中国之后,依然不能单独扶植朝鲜。一旦有事,便要倒退一步。从日清战争中得到的东西在哪里?”②

故而,在一些日本学者眼中,“日清战争在军事方面虽然压倒了清国,但从政治上来说,却是一次失败了的战争。这是因为战争……没有实现朝鲜的殖民地化。”③为应付此种“失败”,甫将清廷狠狠踩在脚下的日本当局,转而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求使中国朝野政治势力再度“亲日”。

以甲午一战带给国人的屈辱之甚,当不难了解,将国人情绪,由“仇日”扭转为“亲日”,其难度之大。事实上,当日朝野上下,受仇日情绪蒙蔽,在外交立场上已相当不理性。最典型者,莫如两江总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刘坤一在1895年7月上奏,激赞俄国“信义素敦,与我修好二百数十年,绝无战事,实为千古所未有”,竭力建议联俄制日。张之洞亦于同月上奏,建议联俄,虽然其对俄国的认知,没有刘坤一那般泛道德化,但牺牲尺度也极大,认为“凡关系俄国之商务、界务”,均可“通融”,俄国若欲“用兵于东方”,其水师可由中国提供煤粮、其兵船可由中国船坞修理,其陆军可“假道”中国通行无阻,且由中国“供其资粮、车马”……④

至于其他人,如京官许应揆以“俄与我同属亚洲,必不漠视”等理由鼓吹联俄制日,其见识之浅陋已臻荒唐。但这荒唐之中,浓烈的仇日情绪却是真真切切的。为扭转这一仇日局面,1896年,松偎内阁成立时,接受犬养毅之建议,决定在内阁预算中,提出机要费用,派人调查中国问题。稍后,即按计划,派遣可儿长一、平山周、宫崎寅藏等人,以外务省谘议之名义,前往华南,调查并结纳革命党;其后,更成立“东亚同文会”及诸多在华支部,以学校、报纸等为基本活动手段,推动其“亲日”大计。

日本爱知大学所藏东亚同文书院当年所汇集的“支那调查报告书”

其“促华亲日”运作,遍及中国朝野各派系政治力量,收效甚大

简略而言,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的“促华亲日”布局,有三个基本向度。其一,针对革命党。其标志性事件,即1896年平山周、宫崎寅藏等人,奉命赴华结纳革命党。行前,参谋本部少佐宇都宫太郎曾交待平山周等人:“华南革命党以孙逸仙为中心,抵沪后,宜即设法与之订交。”⑤

其二,针对维新派。其标志性事件,乃积极结纳康有为一系之“康党”人物。如1897年2月,同文会领袖宗方小太郎,曾在上海与梁启超、汪康年、李盛铎等往来极为密切。据宗方日记,这些人当日皆反对“清政府依赖俄国”,梁启超甚至说“中国之天下为满人破坏,欲图挽回,非脱离满人之羁绊不可”,希望获得日本支持。事实上,康党后来在戊戌年,确实一度竭力向光绪皇帝推销其“中日合邦”计划。⑥

其三,针对体制内重臣。标志性人物,如湖广总督张之洞。1897年,日本参谋本部特派神尾光臣与宇都宫太郎赴湖北游说张之洞。据张事后给总署的电文汇报,神尾等人大意谓:“前年之战,彼此俱误,今日西洋白人日炽,中、东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并言今日武备最要,嘱派人到彼,入武备及各种学堂,地近费省,该国必优待切教。”此后,虽不得朝中亲俄派支持,张之洞仍积极低调运作赴日留学、聘请日军武官等事。至庚子年,北方拳事纷扰,据宇都宫太郎在日记披露,张之洞甚至曾遣幕僚,向其透露,有拟抛弃满清,“或会设立新政府”之计划,欲寻求日本支持。⑦

略而言之,甲午年后,日本政府在“促华亲日”一事上成效显著,且持之以恒(同时亦绝不放弃趁机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至1905年日俄战争,终获莫大收益,如日本驻华公使馆武官青木宣纯所言:“日俄战争期间,在谍报上,袁世凯的功劳实多……”⑧日本外交之务实与前瞻若此,远非清国刘坤一、许应揆之流所能比拟,故身处19世纪末之绝大变局,其庙算,无论战前、战中、战后,皆着着领先于清国甚多。

左: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右: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此二人深度参与了戊戌年康党的“中日合邦”计划

注释:

①谌旭彬:《李鸿章对内撒谎 对外吐真言》,短史记第193期。②《国民新闻》,1896年2月3日。③藤村道生:《日清战争》,P01-02。④《清季外交史料》,第115卷,P20-21;《张文襄公全集》,第37卷,P36-38。⑤古岛义雄革命谈荟,P46。⑥谌旭彬:《转型中国1899:中日合邦闹剧流产》。⑦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⑧《对支回忆录》,下卷,P320-321。

标签: 日本甲午战争

更多文章

  • 解密国军抗战时的真实兵力是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国军,抗战

    远征军将领“吃空额”,士兵“死的逃的愈多,他们就愈高兴”抗战期间,国军消耗极大。七七事变前,国军仅有现役士兵170万人,而后来国军损失超过450万①。国军一边征募新兵,一面坚持抗战,殊为不易。但因军官腐败、兵制混乱,导致军中有很

  • 揭秘鲜为人知的崇祯明荷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崇祯

    崇祯明荷海战(明荷料罗湾海战)发生于明朝崇祯六年农历六月初一(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10月22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对福建沿海进行的掠劫以及封锁行为,在此段时间中福建沿海皆有零星掠劫及交战行为,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为10月22日明朝与荷兰和海盗联军于金门料罗湾的作战

  • 揭秘甲午战争时中、日士兵数据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

    第一组数据:清军仅杀死964名日兵,台湾民军却杀死4642名日兵甲午之役,影响虽极为深远,但海战之外,其规模并不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日军之伤亡也很微小

  •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与炮弹不足无关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

    差距不在数量,黄海之战后,北洋海军基地还存有各类炮弹6748枚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炮弹不足向来被视为一个重要原因。如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当黄海战时,定、镇两舰之巨炮,仅有三颗开花弹,何能应敌……在六小时之苦战中,所发皆小口

  • 揭秘鲜为人知的台儿庄战役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台儿庄

    李宗仁重宣传,声名远播;汤恩伯部中央军英勇作战,反受诬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结束。但抗战史的遮蔽与还原,却才刚刚开始,且迄今未能完成如作为中国首次对日大捷,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误读就很多。最典型者,莫若李宗仁因此

  • 揭秘民国红会救助了多少抗战伤兵?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红会,救助

    抗战初,伤兵得不到照料,上街滋事,“以铁棒作为威吓的武器”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战争中,国军伤亡总计约320万,其中阵亡约132万,负伤约176万,失踪约12万。①如何救治如此多的伤兵,对国民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

  • 甲午战争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甲午战争,前日军

    《征讨清国策案》评估清廷陆海军实力:虚势眩惑,不足为惧甲午战前,日本当局对清国内部军事、政治及民情等状况之调查,已相当细致,故对其战力,亦有相当客观之评估。譬如,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1879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

  • 国际宣传处:一个被彻底遗忘的抗日战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国际,宣传

    抗战八年,“国宣处”负责对外传播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国际宣传处”,于今人而言,已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但在抗战期间,该机构却身系成败之重任。略言之,国宣处设于1937年9月,专掌国际宣传,其主要工作有二:1、对外宣传中国抗战

  • 解密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保卫战

    宋子文向蒋介石抱怨:“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绩数据造假1943年7月,宋子文自美国致电蒋介石,责备国民政府在对日战绩宣传方面,“幼稚”、“缺乏常识”、“ 往往以儿戏视之”,其数

  • 谈谈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日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子弹

    常德会战,国军需消耗500-1000余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白崇禧在总结淞沪会战败因时,曾谈到:“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①此种差距,实际上贯穿整个抗战始终。然则,国军士兵在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