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汉奸”们

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汉奸”们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487 更新时间:2023/12/6 23:29:43

150多年前,在广州城北三元里爆发了一场民众抗英事件。这一事件当时多有流传,后来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在历史上,当地有人“抗英”,也有人“援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袭广州时,曾将一些广东人组织成苦力运输队,冒着弹雨为英军背送弹药。

1841年5月底,广州城北的三元里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后来这个事件因被写入历史教材而广为人知。

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英国军队的后援。据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丧生三元里的英军数量《南海县志》称毙敌十人,英军司令卧乌古的报告是5人。

不仅仅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有众多的中国民众为英军以及后来的英法联军服务,他们为这些“夷人”提供后勤,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

这些援英者被斥之为“汉奸”。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清廷官员慨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1841年2月,琦善在连吃败仗的窘境中,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原因就在于广东民众除已为汉奸者外,其民众咸被英军诱惑以助敌势;浙江巡抚韵珂在奏报中说:“论者本谓该逆(清廷对英军的称呼)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路径,较我兵更为熟悉。”

这些写给皇帝的奏折难免有推卸战败责任,夸大事实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援英”现象的确普遍存在,成为令官员们头疼的大问题。因此,清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一面是要对付装备先进的英军,另一面则是要对付数量庞大的援英者。

甚至,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剿灭“汉奸”是比抗击英军更紧要的事。比如“靖逆将军”奕山在对道光皇帝上奏战果时,每次都把“杀死汉奸”放在斩杀英军官兵的前面。

所谓“汉奸”,大多数原本是英国贸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商人和苦力。在中英交战的局面下,自然容易被国人排斥。而纪律散漫的官兵为了谎报战绩,滥杀贫民,污名为“汉奸”,反过来又更加大了援英者的数量。

标签: 三元里抗英斗争

更多文章

  • 淞沪会战——日军档案里地狱般的上海战场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淞沪会战,,日军

    1937年8月23日,日军沪派遣军第3师团、第11师团成功登陆指定地点。在日后的作战中,日军的损失及中国军队英勇顽强的奋战精神远远超越他们的想象。原日军第11师团军官三好捷三写的《上海敌前上陆》一书开篇第一句就这样写道:“中国军队强大!这是日中战争中地狱一样的战场。”那么,日军自己的原始档案、部队史

  • 张海迪:光环下的真实人生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海迪,光环

    1983年,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28岁的张海迪被树立为楷模,成为“80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今年9月19日,她连任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主席。从小就被病痛折磨的她,一直想成为命运的主宰者,但从成为榜样开始,她的命运却开始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其中也包括一些让她身不由己的改变。

  • 护法运动中的孙中山与西南地方实力派的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护法运动,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在其成长与革命生涯中,曾长期驻留于西方,耳濡目染于西方民主制度,认为“民主主义为世界自觉国民信奉之正义,议院政治为近代国家共由之正轨”,故其毕生致力于在中国建立完善的共和民主制度,“纳举国之人于法轨,以自进于文明”。当段祺瑞决定废弃临时约法、另立政治架构之时,他毅然以“护法

  • 为什么战俘遭到集体屠杀时不敢拼死反抗?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俘,集体

    不管是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战俘遭到屠杀时往往镇静得令人可怖,如长平之战中40多万赵国将士被白起下令坑杀,项羽坑杀秦朝降卒、曾国荃屠杀太平天国战俘、南京大屠杀等。那么,战俘们在临死前为什么不反戈一击,为自己和同伴求得生存的机会呢?我们知道,战俘指的是指在战争各方中,被敌对方活捉,却并未处死的

  • 长城抗战之喜峰口战役:“九一八”以来抗日首次大捷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城抗战,喜峰口

    喜峰口战役是局面抗战时期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国人抗战的首次大捷。在这场战役中有一支队伍应该被谨记,它就是29军以及其下的大刀队。至今为止,大刀队抗日的故事已经传遍神州大地,因为这支队伍为中国抗战带来了一场大胜利。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

  • 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惨烈阵地争夺战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淞沪会战,山河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

  • 奇葩日军遇中国军队不放一枪,目送40万中国军队撤退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日军,中国军队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经历最大的一次打击,中国大半领土沦陷,东北人民更是忍受了长达14年的日本黑暗统治,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数千万的军民丧生,给中国带来了无法忘却的伤痛。抗日战争可谓是相当惨烈,中国军队训练不足,而且后勤补给远远不如日军,中国军人经常性饿着肚子,拿着可怜的几枚子弹面对拥有空中掩护的日

  • 楚汉战争韩信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汉战争,韩信

    韩信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劣势条件下取得的。他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一些辩证方法。木罂渡河——避实击虚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魏王豹和其他诸侯纷纷叛变。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军重兵集结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北)封锁黄河口临晋关,阻止汉兵渡河。虽然双方的兵力不详,只知均

  • 宁汉合流主要内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宁汉合流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党内部暂时联合统一,汪精卫、蒋介石、蔡元培等人担任政府主要官员。宁汉合流后,国民党一致对付共产党,要肃清共党,以保持国民革命势力之统一。 宁汉合流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国民党在反共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阶级利益的一致是促成宁汉合流的一个

  • 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以少胜多

    我们在这一站来讲解一下,三国时期又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后,挥师南下,准备一举统一全国。东吴孙权为了抵御曹军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实力不断增强。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208年元月,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