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82 更新时间:2024/2/16 1:36:41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诗的含义不难理解,译成白话是

普天之下远或近,都属周王所君临;循沿国土四境内,没人不是周王臣。

但是,在看似直白的文字里,却隐藏着几个大秘密第一,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第二,西周通过分封制实现了一切土地归周天子所有的占有制度;第三,这种土地占有制度以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来。

从对这句诗的分析开始说。此句诗,出自《小雅.北山》,原句是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三家‘溥’,作普。”

“三家”,是指汉代齐、鲁、韩三家今文《诗》之传授,时被立于官学。《毛诗》以古文传授,曾不受重视,只在民间传承。

据《诗三家义集疏》,之后,“溥天之下”,大多改为“普天之下”了。

战国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古文《诗》,被称作《毛诗》,其实后世影响更大。现在看到的是他们流传下来的本子。

东汉郑玄,为毛亨的《诗传》作《笺》,被称《郑笺》,影响尤为深远。

毛亨《传》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又曰:“溥,大。率,循。滨,涯也。《笺》云:此言王之土地之广矣,王之臣又众矣。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行。”

这解释得非常清楚了。

有人把“率土之滨”的“率”,解为“率领”、“管辖”;把“滨”,改作“宾”,释为“率辖土地的官员”。这是不对的。

如《传》云,“率”为“循”,也就是“沿着”;“滨”,是“涯”,也就是边缘。古时,认为“四土”,即四方之外是“四海”,所以,“四土”的边缘称“滨”。

《诗》三百,由周官采集而来。大致上,《雅》《颂》出于士大夫之手;而十五国风,民歌为主,“多为村夫鄙妇所唱和”。

即便《雅》《颂》中,也有属“刺”的一类。《北山》即是,是周贵族大夫对周幽王“役使不均”之“刺”,正如《诗传》所云。

不过,此诗的蕴含绝不仅在于“刺”。

首先,从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西周所实现的中国第一次“大一统”。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时期。

夏商周“三代”之前,是“古国”时期。所以,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镇遗址,有学者称之为“河洛古国”。

“三代”之后,从秦国开始,是“帝国”时期。黄仁宇将此时期划分为“秦汉”“唐宋”“明清”三大阶段。

“三代”,则是“方国”时期。

在“方国”时期,周代,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转化阶段从面积来说,周,把自己的、夏商的“领土”合为一体,称为“天下”;开疆辟土的同时,通过“封建”的“国策”,实现了政权治理的一次大跃升,为秦帝国的第二次“大一统”创造了足够的条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的正是这种第一次的“大一统”。

其次,从此句诗中,可以了解到西周的土地占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讲的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西周初年,周王室“封建亲戚”,一下封了五十五个姬姓诸侯国,还分封了十六个与姬姓通婚的异姓诸侯国。

分封,以土地分封为基础。但是这并不改变所有土地归属周天子所有的实质。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各国诸侯不过是周天子的代理人,代行管理职责,只享有土地的“经营权”。

毛亨《诗经.瞻仰》传曰:“古者天子为籍千亩,诸侯百亩。”郑玄《诗经.载芟(shan).序》亦曰:“籍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

《说文》讲,“籍”就是“(jie)”,“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

“籍田”,说白了,就是役使奴隶或耕农无偿为天子和诸侯耕作,所以叫“使民如借”。

“籍田”分公田和私田,公田所产作物上缴天子,私田收获留作诸侯士大夫己用。

但公田和私田,所有者都是周天子。

“”与“(chu)”通,后来“”字变化出“租”字;“”变化为“借”;与“籍”“租”双声同语的“责”,演变出“债”字。

这种汉字上的变化现象,实际上反映着土地占有制的本质。

土地全归周天子所有,诸侯和士大夫“莫非王臣”,还要受天子“役使”,没完没了干天子派的活儿,于是,《北山》里那个士大夫就牢骚满腹地“刺儿”了。

再次,从此句诗中,可以体察周代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有人说,这句诗里的“土”,不仅仅指“土地”。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甲骨文中,“土”指“土地”,也是“社”的本字。“社”,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和土地有关的祭祀。

周代,“社”字和“土”分开了,有了专门的“社”,但其和土地的关系并没有分开。

所谓“社稷”,表面看是指“土地之神”和“农稼之神”,究其核心意义,确指的是“天下”、“国家”和“政权”。

《说文》曰:“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竖其土所宜之木。”

这是说,“社”的本义,是土地归谁所有“地主也”;“社”,还代表“神”,是祭祀场所;“社”,还是基层治理单位“周礼二十五家为社”;每个“社”,都须注各竖其土所宜之木”,《五经通义》曰:“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之木。有木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树,故树木也。”

西周,采用分封的办法加强周王室的政治统治。分封土地的同时,又叠加了神权的统治,用“社”这种方式,愈加巩固了周天子对土地的占有权。

这样来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更可以理解其意义了。

周朝的瓦解,是从土地制度开始的。分封制所体现的周天子占有全部土地的制度,必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开始,周天子管不了的“私有土地”越来越多。

鲁国于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等于公开宣称土地非周天子所有的“私有”合法化。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藉”,即“籍”,也即“”。这是说,初税亩的办法,按照土地面积收税,而不再采用“使民如借”的无偿劳役办法。这等于宣布西周分封和“井田制”土地制度的作废。

从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局面,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踵而来的,是更加强大的秦汉帝国。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怎么感觉春秋战国的国际关系,都跟过家家似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过家家”的说法虽然不够专业,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间的关系也确实有那么一点感觉。首先是因为西周取代商朝之后,创造性的使用“分封制”作为维系帝国的纽带,所以春秋战国各个皇室贵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亲属关系,大部分都是姬姓。西周之所以如此安排,一个重要原因是吸收了商朝的教训。当时商朝维系国家统治主要方

  • 周幽王如果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还会灭亡吗?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周幽王如果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还会灭亡吗?在我还在看小人书的年纪,我就有点怀疑“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当然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位名叫司马迁的大神。倒不是我小时候有多天纵英才,只不过跟家里人去过关中,感觉路上好难走,对大家一起赶过来排队游戏有点怀疑。再有一个记忆深刻的槽点便是,褒姒您从来不笑,看个别

  • 谈对西周到春秋时代战争的认识是把他们当成一个历史时期,还是分开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也许连专业的历史学家也是有争论的。笔者的看法是:中国对于历史的记载和断代从来是以所谓的王朝或朝代为主线的,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文字记载的《春秋》,《史记》以致后来所有历史都是这样记述的。史书上也把周王朝划分为西周和东周(即春秋战国),西周是由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起来的,时间是公元前1064年

  • 帮忙将夏,商,西周,后面的朝代排一下,春秋战国在什么时候??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221具体参照:

  • 商朝和西周的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之君,亡国之君,暴君谁有?急用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都城是殷,开国之君是汤亡国之君是纣,暴君也是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城是镐京,开国之君是周武王亡国之君是周幽王(西周似乎没有暴君但东周有名的暴君是厉)

  • 从夏商西周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带故事,不少于20个。帮帮忙,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呆若木鸡纪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

  • 卧薪尝胆是有关战争的成语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是和战争有关[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

  • 夏商西周时的成语故事100字十个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释义]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语出]《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辨形]魏;不能写作“味”。[反义]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每一个朝代的君主统治残暴,阶级斗争明显,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扩展资料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亡国君主:1、夏朝:

  • 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共同原因是:1.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诸侯分封制的必然结果。2.没有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权力实际掌握在各地诸侯手里。3.奴隶制社会的不合理性,必然被封建社会取代。我简单的说一下吧,西伯侯姬昌由于在西岐这个地方的名望非常高,高到影响了商纣的统治,在谗臣费仲、尤诨的唆使下,商纣找了个借口把姬昌关押起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