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安史之乱中的安阳大溃败:史思明大败60万唐军

安史之乱中的安阳大溃败:史思明大败60万唐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91 更新时间:2024/1/3 14:49:57

唐“安史之乱”中,安庆绪于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杀死其父安禄山,做了“大燕皇帝”。他的军队在与唐军的几次交战中连连失败,长安、洛阳相继被唐军收复。安庆绪于十月逃到河北,以邺郡(治所在安阳城)为根据地,改邺郡为安成府,改元天成。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朝廷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讨伐安庆绪。但却不设主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十月,郭子仪在获嘉大破安庆绪的儿子安太清。安太清走保卫州,安庆绪以邺城7万人马赴卫州帮助安太清,又被郭子仪等打败。

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允诺把帝位相让。史思明从范阳发兵13万救邺。十二月,史思明夺取魏(今河北大名),作为立身之地。乾元二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称太圣燕王。二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筑高垒两重,挖壕沟三道,引高平渠(今万金渠)水灌城。从冬至春,安庆绪一直困守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

由于九节度使没有总帅,各军进退无人协调,加上久攻不下,相互猜疑。史思明率大军从魏州向邺进发,距城25公里扎寨。三月,唐兵将步兵、骑兵共60万陈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以精兵5万与之对抗。

唐军见史军人不多,没有在意。李光弼等部与史战于万金驿(今柏庄镇万金村)时,忽然刮起大风,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唐军大惊,向南败走,史军也急忙北撤。

史思明退到沙河,得知唐军已去,还屯邺城南。安庆绪获得唐军遗弃的粮食六七万石,看到困境已除,想反悔对史思明的承诺,拒史军入城。众将认为不可背弃史王,安庆绪便希望与史歃血为盟,带300骑来到史营。安庆绪自称臣下,说:“臣不堪担当重任,丢失两京,又久陷重围,不料大王以太上皇(安禄山)的故友交情,远道来援,使臣死而复生,无以报德。”史思明震怒道:“弃失两都,有何可言!你为人子,杀父夺位,天地不容。我为太上皇讨贼,岂受你奉承?”随即命左右把安庆绪推出斩首。

史思明率军进入邺城,收编安庆绪兵马,留其子史朝义把守相州,自己引兵返回范阳。

标签: 安史之乱史思明安禄山

更多文章

  • 田单是如何策划复国大计的?田单复国成功了吗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三国,田单,复国

    乐毅出兵半年,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莒音jǔ)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两个地方。莒城的齐国大夫立齐王儿子为新王,就是齐襄王。乐毅派兵进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战斗中受伤死了。即墨城里没有守将,差点儿乱了起来。这时候,即墨城里有一个齐王远房亲戚,叫做田单,是

  • 秦国第一次崛起标志: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秦穆公,秦国

    《史记》上说,秦人是黄帝之孙颛顼(高阳)的一个支系。相传秦人的祖先女惰吞食了一枚燕子蛋,怀孕生了大业。这和“禹母吞珠孕禹(夏朝开创者)”,“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的先祖契)”,姜姬踏巨人脚印生周的始祖后稷一样,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助大禹治

  • 历史上让明朝两线作战的邓茂七是英雄还是逆贼?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邓茂七

    邓茂七,很多人提起这个名字会感到很陌生,但是在福建一带,邓茂七的名头却很大,他的历史形象在官府和民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明末阮大铖的戏曲《荡贼录》,即以镇压这场起义为素材,讴歌了明军浴血奋战镇压逆贼的“光荣事迹”。清朝历史学家徐元文更把邓茂七与刘通,李自成并称为明朝“三大贼首”。《罪惟录》说这场起义“

  • 揭秘:中国历史上那些你可能忽略的变态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历史,军队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常胜军队,赫赫有名的便是岳家军、戚家军、大秦虎师、大汉铁军等王牌军队,但是也有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且战斗力变态强悍的铁血之师,回看时不禁热血沸腾。1、大明水师大明水师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

  • 中国古代史上三次残忍屠杀俘虏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战争.军队

    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无非有三种。胜利凯旋、战死或者被俘。战俘的种种境遇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面。自从有战争以来,战俘的血泪历史就没有结束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的残杀俘虏的事件主要有三次:秦将白起在长平“坑赵卒四十万”公元前261年初,由于上党十七县的争夺,秦国进行全国总动员

  • 是南宋愚蠢还是蒙军狡诈 天道偿还百年后历史改写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蒙古,忽必烈

    咸淳三年十二月,元朝遣使与宋议和,约定双方罢兵,互为友好,并约定在樊城外修筑榷场,供双方进行通商贸易。昏庸的南宋朝廷,竟无人看出元朝的野心,榷场越修越高,越修越大,里面栅木围栏方圆数里,俨然已是军营雏形,双方仅仅通商五个月,元朝的五万铁骑便已旋风而至,对榷场里的宋朝商人砍杀劫掠之后,便在榷场里扎下了

  • 金灭辽之战影响:金国携灭辽余威南下入侵北宋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灭辽之战,辽国,金国,北宋

    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当时金太祖只有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我,又来势汹汹,但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

  • 宋金海上之盟背景:女真部强势崛起威胁辽国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海上之盟,北宋,辽国,金国

    北宋末年宋金之间订立的联合夹攻辽国的军事合作盟约 。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而得名。重和元年(1118年),北宋统治者已看到金强辽弱的形势,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

  • 东晋北府兵是谁组建的?揭开北府兵神秘面纱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晋,北府兵,历史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

  • 望都之战的历史背景:辽国铁骑又一次踏上大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望都之战,宋朝,古代战役

    徐河之战耶律休哥被重创后河北的战况较为平静。但宋太宗死后,辽国针对宋朝政局变化,再次发动了迅猛的攻势,宋辽战事再度升级,双方互有胜负,咸平三年辽军大败宋军俘获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获得了一场大胜,但随即又在莫州中了范廷召埋伏死伤万人,咸平四年辽军入侵威虏军,因为连日大雨,辽军用皮制作的弓弦湿滑不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