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吴三桂不是忠心于清朝吗 吴三桂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

吴三桂不是忠心于清朝吗 吴三桂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544 更新时间:2024/1/10 11:20:29

吴三桂为何要起兵反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康熙皇帝在清朝的地位很高,被后人们尊为“圣祖”,在他一生之中有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功业,其中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就是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等等,其中的“平定三藩”更是一件多次被大书特书的功绩。

在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中,康熙之所以要去平定三藩,是因为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位藩王,已经流露出了谋反之心,马上就要造反的地步。以至于朝廷虽然也困难,但是康熙皇帝具有着极其深远的眼光,英明果断地决定裁撤藩镇,而事后吴三桂的称帝更是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看上去吴三桂确实是想要造反的,所以康熙出兵去打他也确实是迫不得已,但其实这并非全部的历史真相,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吴三桂之所以要起兵反清,完全就是被康熙所迫,他一直都对大清忠心耿耿,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到了61岁才起兵造反。

吴三桂手握重兵并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真的想要造反当皇帝,那么早在年轻力壮,满清王朝江山未稳的时候就可以做这件事情,为何要等到61岁了,已经人老立衰的时候才造反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康熙皇帝的层层进逼之下,他已经没有了选择,造反称帝不过是狗急跳墙而已。

出生于1612年的吴三桂可谓是“世受皇恩”的典型代表,不过不是受满清皇帝的恩,而是受大明皇帝的恩,他的父亲吴襄是明朝锦州总兵,他的舅舅祖大寿是明朝的前锋总兵官,世代吃着明朝皇帝给发的薪水。正是因为吴三桂家里世代为大明武官,所以吴三桂也因此而能够迅速成为高级军官。

等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时候,27岁的吴三桂已经成为了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宁远团练总兵,这个时候的他还是大明朝的臣子。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吴三桂听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即将打入北京,还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前去京师保卫皇帝,结果路上就听说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于是他就想干脆投降李自成得了,于是停下军队准备等李自成的使者前来谈条件。

结果等到的是李自成纵容部下抢走自己爱妾陈圆圆的消息,于是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毅然决然地率领清军入关,把李自成给赶跑了,这个时候吴三桂32岁,正是年富力强适合创业造反的年纪,他这个时候没有造反,就见得确实没有太多当皇帝的心思。

然而吴三桂之所以率清军入关,显然并不全是因为陈圆圆的缘故,要知道他这么一来,不仅仅是背弃了旧主,更是投靠“蛮夷”的汉奸,虽千秋万世亦为人所不齿,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巨大,又怎么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女子?更多的是因为满清给了吴三桂眼中足够的条件“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山河之永也”。

意思就是说吴三桂同学为了我们牺牲巨大,我们不会亏待你的,你与你的子孙们以后就永远镇守在云南那个地方,跟我们爱新觉罗一起享受富贵,只要大清还在一天,爱新觉罗还是皇者,你们吴家就永远是王者。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吴三桂不惜背上千古骂名,毕竟能够得到实惠嘛。

然而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康熙皇帝撕破脸皮不顾自己前辈的诺言,毅然决定要撤掉吴三桂的藩,这就让吴三桂彻底没得选择了,毕竟他本来就付出了一切,也就为了得到这个藩王之位,一旦藩王之位都没有了,那他所有的人生都没了意义,于是他只能造反。

当然此时的满清已经扎稳了根基,不再是他32岁时候,对于整个中原缺乏实际控制能力的样子了,于是61岁起兵造反的平西亲王吴三桂,被19岁的少年天子康熙很干脆利落地打败了,不知道他在临终之际是否有过后悔,早在32岁那年就应该彻底自立,纵然失败也是以枭雄的样子留于史册,而不是以一种叫近乎搞笑的方式。

吴三桂为何要起兵反清?完全是被康熙所迫,他一直对大清忠心耿耿!

参考资料:《明史》、《清实录》

标签: 清朝吴三桂

更多文章

  • 赵翼:清朝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翼,清朝

    赵翼(1727—1814年6月5日),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

  • 新开岭战役:蒋军“千里驹”师被四纵全歼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聿明,25师,胡奇才

    1946年秋,东北大地在经过了短暂的平静之后,硝烟再起。这年10月,时任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精心策划了一个“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妄图先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我南满主力,待解除后顾之忧后,再倾力北上,以求一战而定东北天下。10月19日,杜聿明一下子集中了52军、新6军和71军第9师、新

  • 110岁抗战老兵的抗日回忆:打鬼子不后悔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抗日,九一八,老兵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九一八”事变后弃商从军,到见证日本受降,七十余载过去,如今已110岁高龄的董济民忆起往昔峥嵘岁月,仍因身为“抗战老兵”深感自豪。12月4日,老人寿辰前夕,“互助抗战老兵论坛”与“京津冀老兵关怀计划”为这位健在的年龄最大的抗战老兵颁发荣誉证书与纪念奖章。记者跟随志愿者前

  • 战争让欧洲无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性恐慌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争,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6月,伦敦中央刑事法庭开审的一宗诽谤诉讼案,带出一则匪夷所思的谣传:性饥渴的英国妇女被战争夺走了男性伙伴转而成了同性恋。这一事件的焦点集中在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尽管该剧1896年在法国首次上演,随后又被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改编成歌剧,但在英国却为戏剧检查官所禁,理由是他认

  • 鸣梁海战:明朝海战史上一场气势恢宏的勇气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鸣梁海战,明朝

    导读: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朝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一百三十余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592年闲山岛大捷后,日本海军屡战屡败,主力丧失殆尽。特别是丢掉制海权

  • 解密必死则生背后的力量:明朝鸣梁海战战役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鸣梁海战,明朝,战役,经过

    导读:在壬辰倭乱时期屡立战功的朝鲜名将李舜臣因谗言一度入狱。接管朝鲜海军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战中指挥不利大败于日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均也阵亡。日军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当时朝鲜海军只剩下漆川梁海战后残余的12艘板屋船。由于与日军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李舜臣决定在

  • 从瓜岛之战看日军乱象:辻政信比山本五十六管用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辻政信,豺狼参谋,山本五十六

    瓜岛在日语的发音中和“饿岛”一样,瓜达卡纳尔岛在日本人心目中,代表着太平洋战争中由于军部的胡乱指挥而使得下层士兵挨饿受难的代表名词。昭和天皇在《昭和天皇独白录》里面总结过几条太平洋战争败战的原因,主要是不知己不知彼,过分强调精神因素,陆海不和这三条。对于最后陆海不和这一条,战败后切腹不用介错,折腾了

  • 苏军击败德军装甲部队的秘诀:数量高于质量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苏军,德军,装甲部队

    1940年到1941年之间,苏联的坦克是当时各国之中装甲防护最强的军事车辆。德国的反坦克武器连续换了两代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与之相抗的.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苏联的坦克制造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苏制的突击轻型坦克T-28和次重型坦克T-34可以说是无敌于世的强悍之辈,再加上后来的斯大林坦克,而与之相

  • 英国军队那些年的失败:7000正规军投降民兵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英国,美国,非洲土著

    跟罗马人一样,英国人跟各种各样的敌人交过手。他们也曾经被各种各样的敌人打败,包括美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国人。尽管是失败,但输给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敌人也是有点荣耀的。俗话说,胜利了众人邀功,失败了无人认账。但就英国而言,失败的祸根很多,有过于自信,也有种族歧视。7

  • 奉系东北海军:旧中国第一支拥有“航母”的舰队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沈鸿烈,张作霖,奉系,

    东北海军曾经是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她拥有中国第一艘环球航行的巡洋舰,舰上火炮齐射,赶得上一个炮兵团。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就诞生在东北海军,舰载飞机曾飞临上海江南造船厂轰炸……“十月革命”催生了江防舰队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西伯利亚地区一片混乱。北洋政府为了防范边境发生事端,赤色革命蔓延至中国境内,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