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尽量简单说,三点原因。
第一,反斜面战术和坑道战术。
真实情况是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下我军一开始也被打蒙了,电话线被炸断,部队指挥一开始也搞不清楚前面的情况。比如597.9高地的11号阵地,一个班直接全冲到了表面阵地,结果一轮轰炸全牺牲了。2号阵地看见11号阵地丢失,试图反击夺回,结果冲到一半又被一轮轰炸炸没了。可以说战役的一开始我军确实损失惨重,2号阵地、7号阵地和11号阵地直接失守。
但我军灵活的战术头脑立刻得到体现。之后的阵地就学聪明了,只在阵地上留3个观察哨,其他人全在坑道里待命,前面的阵亡了一个,后面就补上去一个。我们的反斜面阵地在山背面,坑道在山底下。美军的直射火炮无法命中,而曲射火力或航空打击稍微偏差也无法造成有效杀伤。(不过也算天佑志愿军,当时钻地弹性能不够完善,温压弹还未发明)。加上我军日益完备的坑道防御体系,确实极为坚固。美军从51年开始40到60发炮弹就能杀伤我方一人,到52年2月已经平均需要263发炮弹杀伤我方一人,而到了52年4月平均646才能杀伤我方一人。
而只要我军保住阵地不失,联合国军就只能继续用步兵冲山头,而上甘岭战场狭窄,无法同时投入太多兵力,只要我军火力配置到位,一个班就可以封锁数百米的防线。联合国军空有纸面兵力,但进攻时实在无法展开,双方都只能以连排为单位进行添油战术,而这种刺刀见红的战斗恰恰是我军最擅长的。
第二,因为我军也有炮火支援,并且也很猛。
这种阵地攻防战,不管防御一方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多么坚固的工事。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火力对进攻方予以杀伤,失守就是时间的问题。而这个时期,已经得到大量苏联援助的我军炮火支援虽然不及美军但也相当可观了。美国幸存大兵战后哀嚎:中国炮兵每秒钟就会落下一枚炮弹,简直太恐怖了。(当然美军的火力是每秒钟6枚炮弹)。
据志愿军第十五军45师迫击炮手唐章洪回忆,仅战役第一天白天,他一人就发射了上千发迫击炮炮弹,给冲击阵地的美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军7成的伤亡是被我军炮兵造成的,整个战役我军日均弹药量也是极其恐怖的,一天打出了3万多手榴弹,260根爆破筒,30多万发子弹,2.1万发炮弹。可见志愿军的炮兵还是给力的,确实功不可没。
第三,志愿军钢铁般的战斗意志
《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拥有绝对的地空火力优势,绝对完美的后勤补给,总发射20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出动了飞机280余架。而志愿军的炮火,只有美军的四分之一,几乎没有制空权。后勤被切断,战士缺水缺药缺弹药,一个苹果20个人传四圈才吃完,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中,十五军涌现出英雄集体200多个,其中特等功单位2个,一等功单位28个,二等功单位60个。另外涌现出以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为代表的功臣12347名,其中有明确姓名和事迹的黄继光式战斗英雄就有38位。其中:
特级英雄
黄继光第45师第135团第二营营部通讯员
一级英雄
孙占元第45师第135团第7连排长
邱少云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胡修道第31师第91团第5连战士
二级英雄
王彦林第45师第133团第1连班长
侬廷秋第45师第133团第1连班长
蒋元伦第45师第133团第6连班长
郑金钵第45师第133团第9连班长
田立明第45师第143团第1连班长
欧阳代炎第45师第134团第4连副排长
葛洪臣第45师第134团第6连排长
龙世昌第45师第134团第8连战士
赖发均第45师第134团第8连战士
陈治国第45师第134团第8连战士
孙子明第45师第135团第1连战士
牛保才第45师第135团第1营营部电话班副班长
邓章德第45师第135团第3连通信员
粟振林第45师第135团第3连排长
吕慕祥第45师第135团第6连班长
易才学第45师第135团第7连战士
李忠先第45师第135团第7连副班长
刘俊卿第45师第135团第3营机炮连班长
马新年第29师第86团第2连战士
唐治平第29师第86团第5连副班长
林炳远第29师第86团第9连战士
余贵第29师第86团侦察排战士
薛志高第29师第87团第5连副班长
王合良第29师第87团第5连战士
戴荣华第29师第87团第7连班长
李元兴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欧文辉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李文彦第44师第130团警工连工兵班班长
崔长海第31师第91团第6连战士
蔡兴海第31师第91团第8连副班长
曾平章第31师第92团第2连副班长
蒋永德第31师第92团第4连副班长
程云庆第31师第92团第6连班长
郝兴文第31师第92团第7连班长
杨国良第31师第93团第9连副班长
高良伦第31师第93团第9连战士
周平第31师第93团第9连班长
刘保成第34师第106团第9连班长
高守余第34师第106团第9连战士
张瑞城第7师第24团第8连炮手
11月25日,整个战役,志愿军投入兵力4.2万人,伤亡1.15万人,美军投入兵力6万人,伤亡1.5万人。43天的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而结束,震惊世界。有五千余名志愿军烈士永远倒下在这两个阵地上,很多烈士甚至找不到一块骨头,但正是他们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明白了只要中国人决心守住的地方,管你是谁也别想夺走一寸土地!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甘岭战役前夕,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犯了临阵换将的大忌。艾森豪威尔为了竞选美国总统,辞去北约最高指挥官的职务,多国部队的司令李奇微从朝鲜调到欧洲,接替艾森豪威尔。美国陆军任命二战期间美军第五军司令克拉克担任多国部队总指挥以接替李奇微。
(克拉克)
克拉克与李奇微相比还是差点意思。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后,他针对志愿军没有空中优势,火力不足,没有机动化部队,后勤补给方式落后的弱点,对乘胜追击的志愿军采取了以快速穿插为战术的大规模反击,让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只能退回三八线,进而陷入了两军僵持的局面。接任的克拉克在与志愿军的作战经验上明显不如李奇微,这对于志愿军来说是个利好。
(李奇微)
范弗里特的儿子在此前的美空军执行任务时阵亡,范弗里特复仇心切下,将上甘岭的作战计划呈报给了克拉克。而两军此时都已经筋疲力尽,进而展开了第一次停火谈判,不过由于美方代表不愿退出三八线,而以实际控制线为界限而谈判破裂。为了能在谈判中获得更多筹码,以及为了让民主党继续执政,杜鲁门政府也急于一场胜利。美军就在仓促和功利心之下打响了上甘岭战役。
(范弗里特)
志愿军15军的军长秦基伟在上甘岭的两个山头上各部署了一个连的兵力,依靠上甘岭500多米的海拔和30多度的陡峭山势,让美军的坦克和重型火炮无法向上开拔进行仰攻,只能在低地进行炮轰,但是志愿军却可以躲进上甘岭的坑道里避开美军的兵锋。
而范弗里特逆势而为,先挑上甘岭这块硬骨头进攻。他的盘算是拿下上甘岭后进而拿下五圣山,在凭借五圣山1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居高临下,进攻朝鲜北方近200公里的平原地带。但是五圣山和西方山,上甘岭形成了三角形的掎角之势,互相呼应和协防牵制美军,易守难攻,范弗里特只是一昧地觉得上甘岭的布防薄弱而放弃了美军善于使用的穿插迂回战术,让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秦基伟)
负责进攻的美7师动用了300多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一门炮每天发射300多发炮弹,30多辆坦克,以及40多架飞机,轮番对上甘岭进行轰炸。由于上甘岭的重要战略位置,志愿军开始调集兵力在周边进行集结。美军的战机要想对上甘岭实施轰炸,必须得飞过志愿军部署的12道防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其轰炸的效果。
15军的其他防线也很重要,为了不至于顾此失彼,志愿军调动临近的12军对上甘岭进行增援,并交由秦基伟暂时指挥。12军到达上甘岭后,发现当时驻守上甘岭的15军的2个连共发射了近40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和手雷近万枚,已经将战前储备的弹药消耗殆尽,武器损耗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也所剩无几,仅凭着人在阵地在的意志在坚守。而当时为了弥补减员严重的问题,负责后勤运输的志愿军的后勤兵在运送伤员和物资之余,还兼任临时的作战士兵,以让上甘岭的守军有喘息的机会。
尽管志愿军顽强抵抗,但是上甘岭的外围阵地还是失守了。背水一战的志愿军只能顶着敌人的炮火进行绝地反击。由于五圣山与上甘岭最近的位置只有500米,而且上甘岭也很小。不需要多大射程即可从五圣山打到上甘岭。为了给上甘岭的守军提供火力支援,秦基伟命令15军配属的19个炮兵连,46门山炮,野战炮,榴弹炮全部从原部署的阵地搬到五圣山,对进攻上甘岭的多国部队进行火力压制。
当时从苏联援助的专家和从蒋军投降的技术炮兵,让志愿军拥有了一批经验熟练的炮手。上甘岭一带形成了6个炮兵群,志愿军的火炮大多是缴获或者苏联援助而来,第一群配有美式155毫米榴弹炮8门,第二群配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三群配有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配有日式38野炮11门,第五群配有山炮8门,第6群配有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后来24门喀秋莎火箭炮也被运到了上甘岭前线,配备喀秋莎的志愿军仅用了20分钟就夺回了537.7的全部阵地。志愿军弹药匮乏,只有11万发,只能依靠侦察兵确定目标后再开火,但这很大缓解了在上甘岭守军在最初几天没有炮兵火力支援,全靠步兵和对手火力对抗,这也是志愿军在上甘岭大面积伤亡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志愿军的火炮仅是美军的三分之一,但有了火炮的支援后,给了上甘岭志愿军提供了坚守信心以及奠定了反击的可能。
美军在战后曾用电脑进行模拟,以美军在上甘岭的火力投放足够将上甘岭来几回地毯式轰炸,志愿军若都在露天阵地与美军进行作战,是无法守住上甘岭的。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光靠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是不可能的,唯一能让志愿军保存有生力量的是战前在上甘岭挖掘了一年多的坑道作战体系,可以依靠坑道与美军进行不对称作战。而朝鲜北部80%都是山地丘陵,山多路小,山体多由异常坚硬的花岗岩和长闪岩组成,为志愿军的坑道作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坑道的推广率先是由陈赓提出的,这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坑道顶部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护厚度达10米到15米,坑道幅宽1.2米。每个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根据上甘岭的山势,坑道造型从马蹄形,Y形,H形,鸡爪形一应俱全。志愿军战士和弹药就可以在坑道里贮藏,在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在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共挖掘了7789条坑道,朝鲜人民军共挖掘坑道1730条,总长度能够绕地球一周半,构成了朝鲜战场的地下长城。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得雷曾评估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用这种作战方式,美军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打到鸭绿江。
像上甘岭的山地争夺战最后的胜利关键是看谁能掌握棱线。棱线是山顶最高的地方,可以俯视山两面的轮廓线。一般敌我双方都各占山的一面,志愿军的坑道均设在棱线以下的反斜面。这样可以躲避对方的正面火力,也便于志愿军可以在反斜面死角进行躲藏,也可以此夺回棱线。另外受上甘岭地势的限制,多国部队的进攻区域并不广阔,若让多国部队沿着棱线进攻到20至30米距离时再开火,将会给对方沉重的打击。这要求志愿军战士应变能力快,阅读战场形势变化能力强,若对方请求炮火支援,就必须得躲到坑道里。这种打法可以有效与敌人周旋。
志愿军此后很快夺回了537.7高地前沿的8号阵地,暂时站稳了脚跟。不甘失败的美军再次投入火力,双方进入拉锯战。激烈的炮火使得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所笼罩,相隔百米就无法看到光亮,而美军借着炮火的掩护,向上甘岭的阵地发起冲锋。在密集的火力下,上甘岭的守军必须要敢于冲出坑道,利用废墟般的工事和弹坑向美军还击才能坚守阵地。由于战场上扬起的灰尘会使枪支无法正常发射,志愿军战士只能用麻袋将苏联援助的莫洛托夫手雷进行近战反击。这种手雷破甲深度可达170毫米,可击穿厚度500毫米的混凝土工事。莫洛托夫手雷可以利用重力加速度的特点,可以从高处往下扔,美军很多杀伤都是被手雷造成的。
为了减少志愿军的伤亡,还使用了一种叫小兵群战术,在坑道的出口安排1到3人,在轮流休息或者士兵阵亡后,坑道里的战士再出来接替战斗。若坑道里的战士减员严重时,在坑道后方100多米的预备队陆续进行兵力补偿。后来15军又要求战士不再坚持以往的阵地每失必反的策略,而是集中力量守住主要阵地,对其他阵地只需火力侵扰的拖延战术。即使阵地被美军占领,也可以采用小兵群突袭和炮火急袭的方式进行打击和歼灭。
而志愿军打击在上甘岭山下集结的坦克,唯一可以用的只有90火箭筒。90火箭筒的有效射程100至150米,破甲厚度120毫米。当时志愿军的每个连队只配备有2到4个90火箭筒,志愿军通过在地面挖战壕,火箭筒手在低地无法让坦克察觉,在坦克靠近时就将其击溃,以减少美军的坦克对上甘岭的炮火支援。
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埃森豪威尔在拉票造势活动中,重申了朝鲜停战的主张,受到美国选民的青睐。美军在上甘岭陷入困境后,杜鲁门政府曾考虑动用原子弹,但是由于美国的反战情绪开始高涨,以及艾森豪威尔的声势渐起,民主党为了不给对手落下话柄,最后杜鲁门打消了动用原子弹的念头。
此时志愿军已经能找到多国部队的很多弱点,美军在占领上甘岭的前沿阵地后空袭很大,而且美军每天都换防,频繁地调动让美军士兵不熟悉地形,他们尽管火力强大,但大多数是盲目地进行射击,打的空炮数量不在少数。志愿军用喀秋莎轰平了上甘岭597.9高地的美韩阵地,15军45师转向五圣山防御,退出该地防务,全面交给12军接管。这表明志愿军打赢上甘岭战役只是时间问题。
范弗里特发现他手中的王牌部队美军第七师已经越打越少,而且还出现营级,连级部队这个建制都打光的情况。美军有个忌讳,当一个军队建制被打光时,心里就犯虚,这种心理作用使得美军不擅长在逆势中打持久战,作战意志也就随之降低。为了降低美军的抵触情绪,范弗里特将目光转向了丁一权的韩2师,让其接替美军主攻上甘岭的任务,以让范弗里特补充兵员。
丁一权的兵锋正盛,让志愿军只能全都躲进了坑道里防守。但随着韩国部队在上甘岭的增加,也预示这多国部队的兵源正在枯竭,让志愿军反而看到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希望。志愿军在面对比美军更弱的韩军更有信心,韩2师在伤亡5000余人后,被迫退出阵线。范弗里特让韩9师接替韩2师继续进攻上甘岭,同时使用美187团空降团王牌部队进行空降作战。但是美军空降部队在上甘岭的作战并没有起到效果。志愿军使用“添油战术”,以少对少,以多对多等战术,造成4000多名美军伤亡。多国部队的进攻也就达到了强弩之末,很快美军就有了和谈停战的意愿。
(丁一权)
在上甘岭面积仅3.7平方公里上,多国部队先后投入总兵力6万余人,志愿军投入的第15军和第12军总兵力4万3千余人。志愿军在上甘岭的43天里打退多国部队排以上的进攻达900余次,与敌人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歼灭敌人1个营,18个连,218个排,击毁坦克14辆,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双方共有4万余人血洒上甘岭。美军的伤亡率更是超越了硫磺岛战役,达到了38%。
综上所述,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是由于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正确使用了坑道作战战术,以及志愿军及时增援默契配合,后勤部队克服了种种困难,让上甘岭的守军可以获得及时的补给。而范弗里特在战术制定之时,犯了先难后易的错误,低估了志愿军的作战意志,只想依靠先进的武器和优势炮火取得胜利,事实证明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人,而不是工具。上甘岭的胜利巩固了三八线的前沿阵地,为后来我方与美军停战协商获得主动权,范弗里特不仅颜面扫地,克拉克还成为美军历史第一个没在胜利情况下签订停战协议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