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1921年南北战争指的是?

1921年南北战争指的是?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92 更新时间:2024/2/23 11:06:58

1921年9月,孙中山在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战事结束后不久,又开始着手组织北伐。10月8日,非常国会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出师北伐的议案。12月14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在桂林设北伐大本营,分兵两路,第一路由李烈钧率领进取江西南部和湖北东部,第二路由许崇智率领出湖南直趋武汉。

这次北伐的军队约4万人,颇具声势。然而,这次北伐的进展,却引起了要实行割据的军阀陈迥明和唐继等人的不满,他们勾结北洋政府破坏北伐行动。

正当北伐军在江西取得重要胜利的时候,1922年6月16日,陈迥明在广州叛变,包围并炮轰总统府,妄图将孙中山置于死地。北伐军只得回师靖难,途中又遭到直系军阀和陈迥明的夹击,北伐的大好形势被葬送了。

1924年9月3日,江浙军阀战争爆发,孙中山立即宣布出师北伐,并将大本营移至韶关。9月5日,孙中山又发布讨伐曹锟吴佩孚宣言,并命令编入北伐军的各部定期开赴韶关。虽然先遣队樊钟秀部在进入江西后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且人多、战斗力较强的驻粤滇军又不愿离开广州,未能给北洋军阀以重大打击,此次北伐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下,是仓促和轻率的。

上述三次北伐,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孙中山先生从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政策和措施,为后来的北伐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与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大大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北伐战争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军事干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带着“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在北京逝世,但是他后半生为之奋斗不已的北伐大业,因他晚年所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决策而产生了巨大作用,使得北伐的条件和时机成熟了。

1926年4月,在中共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作出了出师北伐、统一全国的决定。6月6日,蒋介石任北伐总司令。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布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分三路向两湖、闽浙、江西进军。

在北伐的主战场两湖方面,由于有叶挺将军率领的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先遣独立团英勇奋战,北伐军很快攻占了长沙、岳州,挫败了吴佩孚的气焰,然后长驱直入,进攻湖北,攻下汉口,10月10日占领武昌。1926年底,吴佩孚残部被逐出武胜关外,北伐军占领湖北。

在江西方面,北伐军虽一度失利,但后经有共产党领导的第二军和第六军参战,北伐军于11月8日攻占了南昌,孙传芳的主力被消灭。北伐军乘势沿江东下,1927年3月24日,攻占南京,由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已取得胜利,北伐军于26日进入上海。

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时候,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从绥远南下,入陕西,进攻河南,与北伐军遥相呼应,大大牵制了北洋军阀的力量,也瓦解了北洋军阀的阵营

七七事变背景及过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事变背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

20世纪初叶,日本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

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

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

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直接起因: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

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事件经过: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

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

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

但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

7月8日,北平当局令驻军坚守卢沟桥。宋哲元致电蒋介石,报告卢沟桥事变真相。

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为卢沟桥事变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

同日,日本内阁会议提出所谓“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集部队。

9日,北平当局与日军达成协议:(1)双方立即停止射击;(2)日军撤退至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撤至右岸;(3)卢沟桥守备由河北保安队石友三部担任。

翌日,中国军队撤退,日军不仅不履行诺言,反而大批调兵向中国军队进攻。

11日,平津当局与日军达成现地协定:(1)第二十九军代表声明向日军表示道歉,并惩办此次事变责任者;(2)取缔共产党、蓝衣社及其他抗日团体的抗日活动;(3)永定河以东不驻中国军队。

10日,各方纷纷报告,日军已由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陆续开到,且有大炮、坦克等向卢沟桥前进,已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占领;平卢云路也不通行,战事即将再发。11日起,日军时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城内居民伤亡颇多,团长吉星文亦负伤,就将城内居民向城外比较安全地带疏散。

战事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第二十九军各部分散于各处应敌。

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战事时断时续。

事变各方: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第37师师长冯治安,驻守北平、南苑、西苑、丰台第38师师长张自忠,驻守天津、大沽、沧县、廊坊第132师师长赵登禹,驻守河北省大名、河间第143师师长刘汝明,驻守张家口、张北,怀来第9骑兵师师长郑大章,驻守通县。

南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香月清司中将(接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步兵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步兵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陆军大臣,第40任首相东条英机大将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中将事件影响“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历史意义七七事变的整个过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财阀、政党的共同意志,绝不是什么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

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是日本长期以来侵华野心的最终全面实施,也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中国已经丧失了台湾、澎湖列岛和东北等一系列领土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还霸占了中国剩余领土内一系列军事、经济主权,更甚而要侵占华北,中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不得不还手的最后地步了。

日本知道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退让,渐进式的蚕食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行不通了。

为此,日本急不可耐地抛弃了渐进式蚕食的方法,为了实现预定的大陆政策,对中国开始全面出击,企图根本上灭亡中国。

然而,侵略者总要给自己粉饰一下,说什么是由于中国的“反日”行为才造成了日本的被迫反应简直是一派胡言,潜台词无非是“中国应该顺从地接受日本的统治、占领和奴役”。而这,只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的梦想罢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关于圆明园的传说20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圆明园西洋楼的建造极具创意巧思,由其总设计师郎世宁在清朝时便巧妙的融合了西方文化,其中还有鲜为人知的罗马神话故事。在西洋楼的几座建筑群中以大水法最为知名,大水法是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券前边有狮子头喷水布瀑,成七级水帘,前下方为椭圆形菊花式喷泉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

  • 六霸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晋国六霸,指的是春秋时期,为晋国打下霸主威严的六位国君,他们分别是:晋文公晋重耳、晋襄公晋欢、晋景公晋、晋厉公晋寿曼、晋悼公晋周、晋平公晋彪。民族华夏族主要成就称霸天下会盟诸侯国家晋国所处时代春秋时期本名晋国六霸别称晋国六霸主晋文公晋文公晋重耳(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

  • 潍坊抗日英雄的故事有哪些?快!是潍坊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今年90岁的抗日老英雄张英吉,出生于寿光市侯镇泊头子村。幼时家贫的他,整整讨了三年饭,过足了苦日子。备受日本人的压迫,张英吉在给日本人干活的时候多次“使坏”。参军之后,张英吉亲眼见证了日本人缴械投降的时刻。7月29日,记者对张英吉老英雄进行了采访。幼时家贫讨饭三年张英吉老人回忆道,当年日寇入侵寿光后

  • 打败楚国百万雄兵后,吴国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楚?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在打败了楚国百万雄兵之后,吴国并不是没有想过要一鼓作气灭楚。但像吞并楚国和战胜楚国的军队,这完全是两回事,仅凭强兵灭国是不现实的。灭国凭借的是国力,兵强马壮不过是国力的一部分。秦能统一六国,除了秦军强悍之外,更在于其后勤保障可以源源不绝的将物资运往前线,保证秦军在前线的战斗力,否则无以为继灭国又从何

  • 谁知道特洛伊战争的经过?起因?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荷马之前就流传于世,但现代人熟知的特洛伊故事,主要还是源自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塞》。其中,《伊利亚特》讲述的故事从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到赫克托尔之死结束。《奥德塞》主要讲战后俄底修斯历经艰险回故里的故事。荷马史诗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远不是完美的化身。他们好斗、善于辞令,很少

  • 列举出三个在鸦片战争中与侵略者抗争的历史故事或英雄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关天培时任广东水师提督。1839年11月,在穿鼻海战中,指挥官兵发炮,打伤英舰窝拉疑号,迫使敌败逃。后又调集官兵向盘踞尖沙嘴、乌涌的英国侵略者发动5路进攻,身先士卒,迫使敌人逃者过半。1841年2月25日,英舰18艘向虎门进攻,他驻守靖远炮台,率兵死战。26日下午,英军再度猛攻,他孤军奋战,受伤

  • 历史的卫子夫真是贤后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孝武思皇后(?-前91年),卫氏,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38年,谥号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1]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讴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册立为皇后,征和二年

  •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1、淞沪会战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军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区和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基地,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我军西撤结束。这次战役,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先后投入陆,海,空与特种兵部队近30万人,动用舰船130余艘,飞机400余架,战车300余辆,狂妄

  • 37年日本侵略者挑起什么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

  • 现寿县在古代有哪些称谓?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