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项羽的确有一把好牌:他是楚国贵族、“力拔山兮气盖世”楚霸王;他是反秦急先锋;他武功超群又有战无不胜的楚国江东子弟兵团;推翻秦朝他已执天下牛耳隐然天下共主...慢慢被刘邦翻盘,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一、效仿周朝封王丧失战略主动。攻破咸阳后,项羽一下子封了十八个王,仅仅满足于一个“天下共主”的虚名而已,没有节制和管控办法,而裂土封王的诸侯们,在自己的领地内完全可以自行其是,诸侯的军队和封臣效忠对象是诸侯本身。
二、用兵残暴丧失民心。改朝换代最能看出统治者的仁德。项羽在巨鹿大战中获得大胜后,用狡诈的办法把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埋,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楚怀王本是项羽道义上的保护伞,最后也被项羽派人杀害。
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韩信、陈平、英布等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刘邦夺得天下主要功臣,然而最起码这三人都曾在项羽手下工作,被项羽怠慢轻忽,而被他人用。项羽的谋士范增,智计超凡,也没有得到尊重,最后抑郁而终。韩信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四、政治意志不坚纵虎怡患。在鸿门宴上就是要弄死刘邦,结果在刘邦的演技里迷失,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坐失良机。
项羽有血勇,但出于对自身实力的过于迷信,他最终败于自己的结拜兄弟之手。
楚汉争霸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出陈仓占领关中,接着趁项羽在齐地攻打田荣的功夫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诸侯转变风向降汉叛楚,但项羽反应迅速,带领三万骑兵打赢了彭城之战,刘邦败逃回关中。
第二阶段刘邦带兵再度出关,经过京索之战和项羽两方相持于荥阳成皋一线,此时战场关键转向外线。刘邦采纳张良的谋划,联络英布、彭越,不断的骚扰项羽的后方,项羽只能派龙且平叛,稳定粮草供应,北边又有韩信灭魏、赵、代、齐,逼降燕国,在灭齐的过程中,项羽派去支援齐国的二十万楚军,连带龙且都赔在了里面,项羽的外线形势彻底崩坏。
第三阶段就是众多诸侯合围项羽,直至项羽垓下之败,楚国最终灭亡,汉朝建立。
项羽是个独夫
项羽和刘邦在战争过程中,外线战争情形几乎是天差地别,刘邦通过或诱降、或逼降、或消灭,争取到了一大票的盟友,而项羽几乎没什么盟友,魏国、赵国、齐国之所以积极反抗刘邦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和项羽几乎没什么关系。
项羽长于勇力,短于谋略
项羽自从在巨鹿之战中凭借着一身的血勇之气大败秦军,诸侯紧张到拜见项羽甚至用爬的,从此项羽便迷恋上了自身的勇力,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不将天下诸侯放在眼中。灭秦之后,有人建议他定都关中,项羽以“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拒绝,这里面除了项羽的思乡之情,恐怕也少不了项羽对于自身勇力的自负,他以为自己定都到哪里都不会有人胆敢反叛自己,所以后来田荣叛乱他才会那么的生气。
在楚汉双方相持时,范增已经去世,而项羽的南边有彭越作乱,北边韩信又一路收割人头,自己身陷于战争泥潭无法抽身,项羽此时已经没了办法,先是绑架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不投降就烹了刘邦父亲,无奈刘邦不吃他那一套,后来又要和刘邦单挑,被刘邦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拒绝,可见项羽在当时已经无可奈了。
项羽骄傲自大无法任才
项羽勇力惊人,谋略不足,原本可以通过招揽人才弥补,可项羽自傲,不能任用人才的性格特点使得他无法积聚人才,甚至原本的人才和朋友都渐渐流失。他瞧不起身为小兵的韩信给他谏言,韩信投奔了刘邦,他责骂英布出工不出力导致英布惊恐投奔刘邦,连自己的亚父都不能完全相信,最终逼走了范增。已经被逼到了乌江项羽还要怨天尤人,说自己失败是老天不长眼,是“天之亡我”,到此时还没有放下自己那点骄傲,觉得渡江无颜见江东父老,恐怕就算他渡了江也一样会再次失败。
而刘邦正好相反,该低头就低头,从项羽进关中时就能退军霸上,然后乖乖到鸿门谢罪,之后项羽封他为汉王也能忍耐,在刘邦项羽相持的关键时候,韩信要“假齐王”的封号,刘邦直接封了他齐王。刘邦能屈能伸,不吝封官许愿,人事主管萧何为刘邦留住了战斗领班韩信,而策划专员张良也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刘邦击败了项羽。
争夺天下中的自傲最要不得,曾经的日本认为三个月灭亡中国,曾经的委员长认为三个月击败我党,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败于对自己力量的迷信。自认为天下老子第一的项羽相信自己的力量足够击败所有的敌人,但蚁多咬死象,项羽被刘邦缠在了荥阳,当项羽绑架了刘邦的父亲时,我们才发现项羽耍心眼稚嫩的很,一直迷恋力量的项羽已经难逃失败的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