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真的要逃避,大可以直接自杀,而不是先投降。丁汝昌选择先投降再自杀,也是综合当时局势的无奈之举。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为了歼灭北洋水师,连续对旅顺和威海发动进攻,最终日本陆军击败清军,攻占了威海卫的南帮、北帮炮台,和日本海军一起将北洋水师围困在刘公岛。此后日本海军在陆军所占炮台的掩护下,对困守刘公岛的北洋水师发起了进攻。
在击退日军多次进攻以后,北洋水师又损失了定远、来远、靖远等舰,再加上黄海海战损失了5艘主力战舰,鱼雷艇又私自逃跑,此时北洋水师仅有镇远、济远、平远、广丙四艘主力战舰和部分蚊子船。而镇远此前因为触礁受伤,难以出海作战,平远的炮弹不足,北洋水师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刘公岛上的炮台也多被击毁,弹药损耗极大,局势岌岌可危。
自爆后的定远舰
而更糟糕的是此时山东巡抚李秉衡以防止日军进犯烟台为理由,将山东清军集中在烟台,而李鸿章调来增援威海的陈凤楼等部又被抽调去加强北京的防务,北洋水师和刘公岛驻军处于外无救兵的状态。
在刘公岛保卫战期间,岛上守军因为战局不利,军心浮动,曾经多次请求丁汝昌放他们一条生路。在这种情况下,丁汝昌多次派人外出求救,但是最终却得到了援兵无法赶来的答复,为了避免无谓牺牲,他决定承担责任,以自己的名义向日本联合舰队投降。
丁汝昌决定投降以后,其实可以不死。他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亨私交不错。而伊东亨和日本陆军司令大山岩更是早在刘公岛保卫战初期,就曾经给丁汝昌送去劝降书,两人向丁汝昌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并劝他去日本暂居。丁汝昌如果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选择这条路。
但是丁汝昌作为李鸿章的心腹,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就成为以翁同为首的清流攻击的主要目标。早在黄海海战前,清流就攻击他多次率领北洋水师出击,居然一直没遇到日军,一定是故意避战。之后又以各种捕风捉影的罪名对丁汝昌进行弹劾,其目的是为了扳倒李鸿章。
李鸿章对丁汝昌有知遇之恩,丁汝昌深知自己如果避居日本,那么李鸿章将面临极大的政治风潮。为了保全李鸿章,此时他就只能选择自杀这条路。
所以丁汝昌选择投降,是为了避免岛上守军的无谓牺牲,而选择自杀,则是为了保全李鸿章。
丁汝昌是个有争议的人,战争中的指挥者带领将士们奋勇杀敌威振一方,和邓世昌一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至于说他为何选择自杀定论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是他看到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官场黑暗,使他心恢意冷,哀莫大于心死,所以选择了自杀。
甲午战争中,那些逃跑将军最后怎么样了?
甲午战争里逃跑的清军将校甚多,但是有幸登上教科书为人所知的唯有叶志超,方伯谦二人而已。当我们认真总结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逃将很多并没有被问罪,战后还活的相当的滋润,充分展现了一下为什么教科书里经常说清政府腐败。
一、满八旗里的逃跑双子星
(一)丰升阿,字厚斋,郭布罗氏,满洲正白旗人。此将资历甚老,侍卫出身,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奉命统领八旗马队南下作战,虽然查不到他有什么煊赫的战功,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步步高升,到甲午战争时期,他已经是厢白旗副都统,统领盛京(辽宁省)的八旗练军盛字营出征朝鲜。
盛字营的八旗老爷打仗不行,祸害百姓是把好手。还没有离开盛京就有士兵无故打死外国传教士(不学无术的八旗兵以为所有外国人是一家),到了朝鲜更是一路抢掠,偏巧出征朝鲜的淮军主力盛军与其军号一样,于是这个黑锅让盛军背了,这也是盛军统领卫汝贵后来被冤杀的罪名。
到了平壤之后,由于其战斗力太差,被讥讽为鸭蛋兵,也就是一碰就破,清军总指挥叶志超只好把盛字营的主力打发去守卫后路补给线,只有六百名骑兵跟着丰升阿在平壤呆着。日军围攻平壤之时,丰升阿的任务是带着骑兵守在玄武门外的树林里,作为反击力量。
玄武门失守、左宝贵阵亡后,丰升阿吓破了胆,他倒是没胆子从日军中间冲出去,就带着骑兵绕到城西出门逃跑,还带动了奉军骑兵也一起跟着他逃跑。不过丰升阿没想到的是,迟到的西路日军这时候正好赶到城西,日军以为丰升阿是来进攻的,立刻排开阵型一阵猛打,打得丰升阿又逃回了平壤城,至于跟着他逃跑的两位奉军骑兵营官则没有这么好运,双双毙命。
清军从平壤溃败后,丰升阿的八旗练军纪律最差,一路边逃跑边抢掠,以至于日军北上时发现沿途村庄已经抢无可抢,房子都被烧光了。
从朝鲜跑回来之后,自觉大难不死的丰升阿完全放飞自我了,日军打过鸭绿江,他逃到岫岩。日军打到岫岩,他逃到海城。日军打到海城,他稍作抵抗又弃城而逃。若把逃跑将军排个第一名,丰升阿将以失土最多而高居桂冠。
但是作为满八旗贵胄,丰升阿先是在其族亲、吉林将军长顺恳请下戴罪立功。虽然没立下什么功劳而被革职。但还是在战后升了回来。1899年任库伦办事大臣,1904年任马兰镇总兵、总管内务府大臣,1906年署理镶黄旗副都统,1909年任密云副都统,不久病故。
(二)倭恒额,郭布罗氏,也是侍卫出身,甲午战争时黑龙江八旗练军齐字营统领。在鸭绿江之战时,倭氏不听上级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指挥,后者只好让他单独驻守安平河口。日军强渡鸭绿江的第一战就是进攻安平河口,由于倭氏疏于防范,日军快登陆了才发现,而且很快就放弃阵地逃跑。当时倭氏所部有1500人进攻的日军也只有1000来人,结果齐字营没放几枪就逃之夭夭,其中骑兵由于过于慌乱跑进了死路,返回时被日军打死了二十多人,这也是其仅有的损失。最气人的是,倭氏放弃阵地后,根本没有向上级汇报,还是依克唐阿听到枪炮声,派部队来侦察,才发现日军已经占领安平河口。后来也是在其族亲、吉林将军长顺保护下,强调其曾经奋勇抵抗,最后寡不敌众才被迫撤退,没有受到什么处罚,战后还被晋升为山海关副都统。
吉林将军长顺,他本人虽然不是逃跑将军,却保护了两个逃跑将军,因为都是他的族亲
二、英雄部队的堕落
由民族英雄左宝贵统领的奉军,本来是清军中一支意志顽强的部队,即使左宝贵战死、玄武门失守后,伤亡过半的奉军余部仍然坚守平壤北城,使日军无法深入。但是由左宝贵的副手聂桂林继任统领后,奉军即迅速完成了从坚韧不拔到一触即溃的蜕变。
聂桂林,字馥山,贵州松桃人,淮军出身,随左宝贵出关创建奉军,后任靖边军统领,在左宝贵带往平壤的八营奉军中,有五营都是聂桂林的靖边军。在平壤之战中,聂桂林主要在城南作战,从朝鲜撤回后,聂桂林率奉军余部和丰升阿合为一处,共同防守大孤山港。很可能是受丰升阿的影响,聂桂林率领下的奉军,逢敌即逃,先后放弃大孤山,岫岩,海城,丢弃了大片国土,仅仅给日军造成了个位数的伤亡。
由于后台没有丰升阿硬,聂桂林被革职,发配新疆。
三、被忽视的长腿将军
孙显寅,湖北黄冈人,淮军出身,为盛军左军分统、四川重庆镇总兵。在清军从平壤溃败中后,孙显寅逃得最快,其他将领还知道一路收拾残部,听从指挥,唯独孙氏一直逃过了鸭绿江,在安东县(丹东市)沙河镇才停了下来,因此被革职,留营戴罪立功。
但很快他的春天就来了。由于盛军统领卫汝贵被冤杀,李鸿章本来准备任命盛军飞骑马队统领吕本元接管盛军,因为吕本元资历浅,担心他压不住,于是让原本属于盛军二号人物的孙显寅与吕本元一起统领盛军。结果这样一来,吕本元完全说不上话,孙显寅成为盛军实际上的领导人。
鸭绿江之战中,孙显寅防守清军右翼的安东,日军攻破鸭绿江防线中央后,盛军正面并无日军部队,但是孙显寅惊慌失措,丢弃所有大炮物资就带部队逃之夭夭。
孙显寅率部逃到摩天岭后,一直躲在后方避战,接替叶志超的聂士成名义上是总指挥,但是盛军根本调不动,只能吕本元的骑兵听他指挥,所以名义上他手下有七八千人,其实只能指挥三千人。幸运的是日军没有认真进攻摩天岭,孙显寅也没有了再次表现其逃跑技能的机会。战后自然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四、总能逃脱的海军舰长
吴敬荣,字健甫,安徽休宁人。幼年时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学习,加入北洋水师。后调广东水师,任广甲号兵船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广甲号在初期比较积极,跟随左翼的致远、经远围攻日舰赤城,但是当致远战沉、济远逃跑后,广甲遂跟着逃跑。不过没有像济远那样一直跑回旅顺口,而是在大连湾口的三山岛触礁。广甲轮机军官卢某在回忆录里指吴敬荣是为了避免再次出战,故意让军舰触礁,不过目前属于孤证。
吴敬荣
因为济远的逃跑情节更为恶劣,所以济远舰长方伯谦被砍了头,吴敬荣则被从轻发落,革职留营,以观后效。在威海卫之战中,由于陆军兵力不足,海军提督丁汝昌让吴敬荣带着水兵三百多人配合陆军防守北帮炮台。结果当陆军战败后,吴敬荣既没有坚守炮台,也没有破坏炮台然后撤回刘公岛,而是带着部下逃之夭夭了。
吴敬荣的第二次逃跑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在战后历任建安号鱼雷炮舰管带,宝璧号炮舰管带,江利号炮舰管带。在进入民国后,作为海军元老的吴敬荣混得更是如鱼得水,官至海军中将。
五、鱼雷艇长的逃跑团体
正当刘公岛海陆军将士奋战之时,北洋海军全部13艘鱼雷艇却临阵脱逃,途中为了逃离日本军舰的追猎而纷纷搁浅,所有鱼雷艇损失殆尽。这些艇长除了被俘的福龙艇长蔡廷干以外,王登云、李士元、刘芳圃、吴怀荣等都受到清廷的通缉,不过一个也没有落网伏法,看来都活的很逍遥自在。
蔡廷干
被俘的蔡廷干更自在。蔡廷干,字耀堂,广东香山人,幼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入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蔡廷干的表现算是勇敢,指挥福龙艇攻击了日舰西京丸,不过三发鱼雷都没有命中。在威海卫之战的前期,工作还算尽心,不过当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定远、来远相继被日本鱼雷艇偷袭击沉后,蔡廷干悲观失望,遂与其他艇长一起逃跑。被俘后的蔡廷干非常清楚,一旦被日军释放回国,必然被清廷处决,于是恳请其美国老师出面,让自己留在日本避难。直到1901年才回国任袁世凯的幕僚。
进入民国后,蔡廷干先后任海军中将副司令、海军上将、外交总长,成为北洋政府的风云人物。九一八事变后,蔡廷干拒绝日本的招揽,完全退出政坛,积极从事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成英文版的工作,得到社会赞誉。算是甲午逃将中名声最好的一位。
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蒋希夷,河南人,豫军出身,参加国过镇压捻军的战争,升为副将。甲午战争中,营口道台让其招募五营新兵,名为镇海军,守卫营口。当湘军败于牛庄后,清军后路被断,本来在营口附近的宋庆率大军退往田庄台,蒋希夷不顾自己的职责是守卫营口,也率部退往田庄台,结果营口很轻易就被日军占领。事后为了免罪,蒋希夷在报告中巧言令色,说自己率部血战,实在是寡不敌众才放弃营口。气的盛京将军裕禄大骂其无耻。
在田庄台之战中,蒋希夷率部防守右翼,遭到日军迂回部队的进攻。这时候蒋希夷倒真的如其谎报的一样,奋力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才撤退。但他努力得显然晚了点,仍然被逮下狱,而且审问中又发现一件奇葩的事情。蒋希夷虽然只是副将,却冒充提督,而各级领导都没有发现。最后蒋希夷死于狱中。如果他能在营口像在田庄台那样表现积极的话,就不会得到这个结局了。
中国近代史上的甲午和平,间接缘由是朝鲜东学党叛逆激发的一场清代与日本的和平。深层缘由是清代和日本在抢夺朝鲜或许东亚控制权的一场和平。这场和平是清代路过数十年洋务运动的后的第一次与本国的现代化和平,也是一场对中国近代史上清代大张旗鼓数十年洋务运动的一次检测。固然后果我们都晓得了。固然清代惨败,但日本也是惨胜。跟着解密材料越来越多,能够发明李鸿章对甲午和平的惨败负有很大的义务,由于恰是李鸿章亲身挑选的总兵叶志超的逃窜,才激发了朝鲜疆场的间接溃败。那末李鸿章为何选叶志超当朝鲜疆场的总兵呢?一贯自称擅长识人的李鸿章此次真的糊涂了?
中国近代史上甲午和平的导火索-东学党
叶志超这个人的名声十分欠好,略微对清末历史上有些理解的人,多数会对这个出名的“逃窜将军”印象深入。叶志超是淮军发迹,晚年随从跟随刘铭传反抗捻军叛逆,有功后升为总兵。捻军失利后,失掉李鸿章的选拔,参加北洋。1894年日本借东学党叛逆平乱为托言入侵朝鲜,后间接对清军作战。叶志超被李鸿章派往朝鲜对日作战。后其总兵左珍贵捐躯后,叶志超弃城逃脱,据《清史稿》纪录:“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疾走五百里,只退到中国境内未止。叶志超路过定州,亦弃城不守,疾走五百余里,度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才中止。朝鲜境内清军总指挥叶志超的逃窜招致了清军在朝鲜疆场的大溃败。把日军间接引到了中国疆域。
中国近代史上的出名“逃窜将军”叶志超
就这么一个贪恐怕死的“逃窜将军”,为何李鸿章会挑选这么的一个人去朝鲜任总指挥呢?不外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李鸿章此次是真的选错人了。但实际情况是,四个字“无人可用”。李鸿章淮军发迹的四大干将,张树声、潘更始、吴长庆已死,刘铭传久病卧床。没有一个能上朝鲜火线的。而朝鲜火线的几个总兵,聂士成、马玉昆、左珍贵等都是精锐部队。但他们都是总兵,资格等各方面都差不多,谁也不平谁。选他们任何一个人当总指挥,别的都不平,怎么办?没办法,直隶总督叶志超,这简直成了李鸿章的独一的挑选。所以在任用叶志超的成绩上,实际情况是李鸿章也没有太多的挑选。明晓得叶志超不是合适的人选,也不能不挑选他了。
中国近代史上甲午和平火线炮台
叶志超逃窜返国以后,清廷命令免职,1896年被押送京师。经刑部审问,定斩监侯。几年后被赦宥归家。1900年获释。第二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