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抗倭名将戚继光,生前战功赫赫,死后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抗倭名将戚继光,生前战功赫赫,死后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472 更新时间:2024/1/24 14:04:01

戚继光这个人是明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无论是打仗或者是装备的发展,以及军队的训练上来讲,戚继光都可以做到首屈一指,在多方面,多领域达到了是明朝领先的水平。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的晚景确实让人感到唏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中有家庭的,也有来自于朝廷的。

家庭的方面,戚继光先娶了一个夫人,骁勇善战,而且是红颜将军,这个人明事理,懂是非,是戚继光的贤内助,但是这个女人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是他没孩子,戚继光和她待在一起几十年了,都没孩子,所以戚继光在外面找的小三,正好这个小三又替他生了孩子。

知道这件事情的戚继光的夫人自然是怒火万丈,直接找戚继光算账,气继光这个人虽然是一个军事将军,但是他确实惧内,有一回他的手下,说要打算替戚继光教训一下这个夫人,因此都集结在帐下,打算等他夫人到了以后给他一点颜色看看,结果他夫人过来看见一大帮子人全集结在这里,直接问戚继光,你想干什么,戚继光直接回答,请夫人阅兵,全场哄堂大笑。

当然,这件事情没持续太长时间,这个孩子后来过继给了戚继光的夫人,但是在戚继光晚年的时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个孩子被逼自杀了结果直接导致戚继光的夫人进入到了一种神经质的状态。最终离开了戚继光,戚继光晚年就是孤身一人,凄凉苍苍。

这种情况之下,突然朝廷方面发难,由于气继光当初是张居正一个派系的,并且气继光本人也表示为张居正马首是瞻,戚继光此举无疑得罪了当时朝廷内部很多派系,所以在张居正倒台以后,戚继光立刻成为了朝廷方面攻讦的对象。

戚继光在北方镇守十余年,保北方边境太平无事,被他们说成了碌碌无功,不仅如此,戚继光还被他们攻讦,成为了朝廷方面营私结账的对象。

由此,朝廷方面,针对戚继光以及他本身携带的军队,展开了一系列的清除活动,不仅如此,就连戚继光以前的同僚也开始攻击自己,朝廷方面立刻免除了戚继光广州总兵的身份,并且发放还乡。在这种情况之下,戚继光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家里面无人照看,三年以后郁郁而终。

一代名将从南方对抗日本一,直到后来在北方对抗蒙古部落,可以说战功由南至北,天下无双,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面,确实明朝朝廷之腐败,让人感觉可叹,崇祯临死的时候说文官都该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戚继光,一代名将,一生在东南的浙闽,北方的蓟州,都留下了诸多传奇事迹,抗击倭寇,抵御蒙古,可谓是大明朝得以延续的栋梁支柱。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赫赫的良将,结局却无比悲惨。戚继光晚年,接连遭遇了弹劾,官职被一贬再贬,最终被彻底罢免职务,凄惨死于故乡,享年不到六十。

戚继光一生的兴衰荣辱,和当时明朝的一位名臣休戚相关,此人就是一代改革者张居正。

明朝与宋朝一样,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明朝,武将实际上没有太大权力,在军队中往往受到作为文官的监军的节制;在朝堂上,武将的话语权也从来不被文官所重视。如果一位武将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便不得不依附于朝中的重臣。戚继光所依靠的这位重臣,便是张居正。

戚继光在和张居正接上线之时,张居正尚不是大明朝的内阁首辅,而仅仅是内阁成员之一。但大人物,必然有异于常人的地方,戚继光作为大人物,他深知这一点,他没有选择当时权倾一时的首辅徐也许徐根本看不上他,也没有选择作为最大潜力股的高拱,而是选择了张居正。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在东南的抗倭事业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不再遭到任何人的掣肘,这是戚继光腾飞的开始。

张居正取得内阁首辅之位后,更是对戚继光委以重任。当时张居正锐意推行改革,自然是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的支持,于是张居正派遣自己的亲信李成梁,戚继光,谭纶等人镇守于明朝的宣大蓟辽等边境重镇,他本人坐镇中央,如此一来,整个大明朝的局势,便都处在张阁老的掌控之中。

戚继光虽然说因为张居正的关系,调往蓟州重镇镇守,且在张居正面前毕恭毕敬,自称张居正门下小狗,但他在蓟州,的确多次击败蒙古人的来犯,保卫了大明朝的安危,可以说是真正的劳苦功高。戚继光此时在军队中,不再需要接受文官的掣肘,在军队中可以说是一言九鼎,这也是他一生中仕途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正所谓欧阳修所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高峰与低谷,往往能在电光石火之间发生转换。

万历十年,权倾朝野的张居正因病去世。

张居正的倒塌,以及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死后的态度,也预示了戚继光的结局。万历在张居正死后,立即下令,对张居正抄家,流放其后人,推翻张居正改革的一切措施,对被认为是张居正党羽之人,一律严加惩处,彻底清算。自然而然,戚继光成为了最大的目标之一。

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戚继光的死,标志着张居正试图改革明朝的计划,彻底失败。自此,明王朝已经在通往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阿普笃慕是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祖先。关于彝族的起源,有“北来说”、“土著说”、“南来说”等等,但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观点是基本统一的,认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为主体,在与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昆明族是生活在西南地

  •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士” 举例 事例战国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古代的“士”类似现代的“达人”,不知道你问的是那方面的“士”下面列举的士中国古代“士”的分类1.逸士:隐居的人.2.知士:即“智士”.指足智多谋的人.3.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4.修士:操行高洁的人.5.下士:(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秦以后仍沿用.(2)最差一

  • 中国的古典神话中如同诸神黄昏般宏大的战争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共工怒触不周山应该算一个。原文如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另外一个是炎帝、黄帝、蚩尤之间在历史上有两场著名战役,一个是炎黄之争的阪泉之战,另外就是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然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争霸纷飞战火了。小

  • 中国古代战役:龙山所之战,戚继光大败倭寇,明军战力为何堪忧?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龙山所之战以前,明军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加上当惯了官差门吏欺压百姓尚可,但在对负倭寇海匪上确实不堪一击,明显处于劣势,以于大由为列其兵丁如没有主将不怕死,力死战,也许早以惨败,幸愧朝中有张居正,胡宗宪二位大人保举戚继光将军,惊天伟地,足智多谋,历精图治,严格训练,整肃军记,使之唤然一新,令倭寇闻风丧

  • 古代打仗基本没有手术方法,是不是被刀捅伤必死无疑?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谁说古代没有手术,华佗,扁鹊都有给人开刀治病的记载。关公刮骨疗毒。这些都是。这个古代不知道要古多久,是从炎黄时期还是从蚩尤时期?好像自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以来,两军交战就有了后勤保障。自神农氏起,中草药就开始了在古代军队当中的运用,随军的巫医不但精通精神疗法还会使用中草药的熏蒸之法。在140年前,在云南

  •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之战,为何能九战九捷?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明朝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但由于明军腐败无能,抗倭200年倭患未除。直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奉调浙江任宁绍台参将后,东南沿海抗倭形势才发生根本改变。从1555年到1566年,戚继光抗倭百战,节节胜利。期间,戚继光先后

  • 求一个古代战争的事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是晋国和仇由国攻仇由之战春秋时期,晋国的执政官知伯要攻打毗邻的仇由国。晋国与仇由国,横亘着崇山峻岭,道路艰险阻塞,行军十分困难。若派兵劈山开路,则会暴露军事企图。于是,知伯用利而诱之的谋略,铸造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不听大臣赤章曼枝劝谏,贪图财物,开山辟路,迎取大钟。七个月以后,晋

  • 明代是如何解决北伐军和九边驻军的饮水问题的?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延河行军,驻军水边。自古以来,兵家一旦发生战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里首要解决的就是饮水问题。古代行军打仗,寻找和准备供士兵饮用的水源一般来自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就是打井。北方地区,河流湖泊比较少,雨水也比南方少,历朝历代的军队中都有专人负责在安营扎寨之地,选择适合打水井的地方,打水井,提供给士

  • 古代某些国家发动战争真的能转移国内矛盾吗?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国家为什么有矛盾呢,无外乎利益问题了,当这个国家资源分配不均或者资源不足之时,当权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一来可以抢夺资源二来可以通过赫赫战功巩固自己的地位。利益,可以说是让人类发展最快的动力之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始于英国,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岛国,创造了太多奇迹,建立起了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殖民于

  • 一代名将陈庆之有哪些英勇的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陈庆之出名主要在于毛主席,当年毛主席曾经五读陈庆之传为之神往拍案称绝,毛主席对陈庆之的军事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陈庆之是我国军事史上比较个性的将军,他善于用兵,但是他却是书生带兵,他不是一介武夫,甚至他的身体都很虚弱,不能骑马,更拉不开弓,像他这种人在古代是根本没有资格成为军人的。但是大器晚成的陈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