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试探那不是真正的战场。那是有争议的,怕有两国之际的矛盾起因才试探。真正的战场是你死我活。我公公在解放战争时期,失去了一个胳膊。他老人家常给我们讲战场上的故事,那真是你不把他打死,他就打死你,越怕死越活不成。在清明来临之际,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不忘初心,爱党爱国。对得起老一辈先烈为我们流出的血汗。
都列着阵呢,左右后面都是自己人挤着,躲也没处躲,逃也没处逃。就前面是敌人,想活命就得把前面的剁了,换你会试探吗?你试探的时候,后面的自己人已经把你推倒对方的刀枪上面去了!
在古代战争中有哪些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来说一段印度人的悲惨遭遇吧,有点奇葩,大家搬好凳子坐下慢慢听。
(这几位朝思暮想的就是天竺)
那是唐贞观年间的事情,印度还不叫印度,叫天竺。对,就是那个唐僧带着徒弟们朝思暮想的地方。
唐贞观二十一年,当时的唐朝算是超级大国,周围收了一大帮小弟。李世民为了展示大唐恩典,要时不时和这些小兄弟们交流一下感情。但是,那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动车,出去一趟不容易。所以每次都要安排专门的使臣,带着一堆人出远门。
这一年,一个叫王玄策的人成为了使臣,带着几十人的观光团出发了。这次的目的地是天竺,一个神奇的地方。
本来吧,印度国王对唐朝是充满了景仰的。但是,他不小心死了。然后,一个叫阿罗那顺的大臣篡位了……所以印度就乱了嘛,打打闹闹的,好不精彩!
王玄策带人过来一看,哎呦喂,咋就乱了呢?出啥事儿了?
大唐观光团蒙圈的时候,篡位的阿罗那顺脑子也被驴踢了,他毅然决然的带领所有军队,来抢劫王玄策了。大唐观光团才30多人,阿罗那顺出动了数万人的军队……
所以,毫无悬念的阿罗那顺抢了几车东西,把唐朝使者囚禁了。
幸好,王玄策带领几个人逃了出来。
大唐使者竟然被抢劫了?这怎么能忍?按理说,王玄策应该快马加鞭回大唐,报告这件事情,然后大唐出兵报仇。
但是,王玄策这个人脾气有点倔。就这么回去了,太丢人了吧!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报仇。
他很快就通知了大唐的两个小弟,吐蕃和泥婆罗(尼泊尔)。泥婆罗对大唐那是服服帖帖的,帮老大报仇没有二话。吐蕃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所以李世民是人家老丈人。老丈人被驳了面子,还那有啥犹豫的?
吐蕃迅速派来了精锐骑兵1200人,泥婆罗送来了7000铁骑。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就带着这些人飞奔过去,在恒河边上把唱歌跳舞的阿罗那顺数万精兵打残了……
一万骑兵追着数万印度人跑,砍死了300多,赶到河里淹死了10000多。
阿罗那顺不服气,又组织了一批人,反扑了。结果,阿罗那顺被俘……
看我大唐铁骑来了,还敢反抗?王玄策被气的吹胡子瞪眼,决定好好教训一下印度人。此时,阿罗那顺的残部还在抵抗,而且还是在阿罗那顺后宫嫔妃的带领下。
于是,副使蒋师仁带兵把他们灭了……俘虏了后宫的嫔妃王子公主,以及皇族贵族一万两千人。
印度国内的各个城池都吓得争先恐后开门投降,一口气有五百八十多座城市啊!王玄策估计也想不到会是这个结果。印度人各种害怕,争先恐后的送来宝贝,表示臣服。王玄策想着不能再打了,再打就真的灭了全印度了,还是回家报告一下吧。
于是,带着一大堆战利品,回去了。
但是,当时的唐朝太强大,根本就没把天竺放在眼里。所以,王玄策的功绩,大家也都不太重视。
不过,像这种脾气倔的外交官,带着一万借来的兵就差点灭了印度,也确实是不可思议。
如今看来很愚蠢的战争宋楚涿谷之战,即“襄公之仁”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说宋国与楚国在涿谷打仗,宋军已经在泓水岸边列好了阵,楚军正准备渡过泓水来交战。
宋国右司马建议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多,请主公在楚军渡过一半人马且队列不整之时,就下令发起进攻,楚军必败。”
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趁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人还没准备好,不能突施偷袭。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有害于仁义。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我们再击鼓进攻。”
之后宋军也如此做了,结果就是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三天后就死了。
宋襄公认为,打仗时没有列好阵就进攻,是违反游戏规则的非君子行为,辜负了楚军的信任,令人不齿,不屑于去做。韩非子定义他为“亲仁义之祸”,宋襄公也因此被嘲笑了两千多年。
自此之后,华夏人民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来呀,互相伤害呀,反间计,连环计,计中计,将计就计,三十六计,看谁更无耻,看谁更无下限。不要脸变成了智多星,宋襄公成了最后一个真把仁义当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