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开运河,移宫江都郡,定位了“扬州”,即“淮南江北海西头”,并最终亡于江都。扬州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而江南古都金陵(南京)毁于战乱,又因为隋朝、唐朝都是北方政权,而南方尚未充分开发(宋朝大南迁),所以政治经济中心就移至江北广陵。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城市,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完成了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八国联军侵华的期间,慈禧向全国下诏,对十一国开战。随后有九位督抚级别的官员拒不奉诏,参与了东南互保事件。事后慈禧对这九个人的任免结果如下:
李鸿章:被慈禧寄予厚望,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担任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因胃血管破裂,于1901年病死在北京。
刘坤一:被委以重任,因东南互保有功,加封为太子太保,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许应:起初被委以重任,继续担任闽浙总督一职。但很快就遭到御史的弹劾,说他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搞得福建积弊甚深。慈禧让张之洞查复,张之洞调查后,认为御史是在胡说八道,主张不对其进行惩治。但清廷仍然死揪着不放,罢免了许的职务,将其开缺回原籍。最后许应于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广州番禺。
德寿:唯一参加东南互保的满族官员,时任广东巡抚。李鸿章奉诏北调直隶后,他代理两广总督,病逝于1903年。
王之春:时任安徽巡抚,事后被平调,担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期间因为卖国,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的愤恨,掀起了倒王运动。清政府被迫将王之春革职。1906年,王之春在老家衡州府病逝。死后朝廷追授其为光禄大夫和建威将军。(均为正一品)。
张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袁世凯: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袁世凯官至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
盛宣怀:因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慈禧临终前,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刘树棠:时任浙江巡抚(署理),其后事迹不详。
综上所述,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当年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大员,慈禧基本上都没有对他们进行惩治。不过,慈禧没有惩治,不是她不想惩治,而是她不能惩治。具体原因有四点:
第一、慈禧手上无兵可用戊戌变法被镇压后,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武卫亲军,一共分为五部。这五支部队的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前线,其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得罪了洋人,被联军列为黑名单,强制要求将甘军解散。
而北洋新军的统帅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扛把子宋庆跟袁世凯又穿一条裤子。慈禧拿他也是没办法。(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辛辛苦苦组建的武卫军,就这么“全军覆没”了。
并且这还没完。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沙俄以十九万大军突袭中国东北,将清军驻守在东北老家的九万主力军队全歼。这一事件称为沙俄入侵东北之战,也叫“庚子俄难”。
因此,清政府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时,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要是敢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她已经没资本了。
第二、东南互保在名义上无罪慈禧向八国宣战后,李鸿章不想奉诏。但又不能明说,于是他想出一个绝佳的借口:朝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的“矫诏”,是奸臣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借口一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立即响应。
过了两个月,八国联军杀入北京,逼得慈禧不得不逃往陕西,并请东南互保的牵头人李鸿章北上替自己擦屁股。
这实际上,就等于是慈禧承认朝廷错了,自己下的是“乱命”,东南互保是对的。(否则干嘛要请李鸿章呢?)
因此,倘若慈禧事后还去追究东南互保的各位督抚的“抗命”,那仿佛是说当初自己对外宣战还是对的。这对于当时已经沦为洋人的走狗的慈禧而言,这不是打脸么?洋人也不会放过她。
事后,慈禧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这实际上,就是清政府给东南互保定了性。
不过,李鸿章就倒霉了。他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还要替慈禧背锅。
第三、互保十省的盘根错节,势力太大互保十省督抚,基本上穿一条裤子: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江忠源的旧将;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都很好;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军需官,盛宣怀自己与李鸿章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吴长庆的旧部;闽浙总督许应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牵连,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慈禧动一个,怕是互保十省分分钟要造反。
事实上,东南互保十省当时也确实有联合造反的想法。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让李鸿章当大总统。即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而李鸿章幕僚刘学询也写信给孙中山,希望其回国帮忙。(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这种分分钟要散的节奏,慈禧心知肚明。所以她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
事后,除了闽浙总督许应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都没有被罢官。而许应和王之春被罢官,也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参与东南互保一事。
夭折的“两广共和国”
第四,还有利用价值辛丑之后,清廷已经风雨飘渺,不得不同意改革(清末新政)。而恰好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都偏向于改革,是推动慈禧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加以拉拢。
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张之洞、刘坤一于辛丑之后上了《江楚三折》,请求改革;袁世凯编练过新军,是改革派;盛宣怀办过铁路邮政,也是有改革经验之人。
反倒是朝廷里面怂恿利用义和团、怂恿对外宣战的几位,如载漪、刚毅等人,都是极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改革。
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继续倚重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否则,慈禧连帮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没有。
类似于岑春煊那种既忠于清廷(主动带兵勤王救驾),同又偏向改革的人,当时压根就没几个。慈禧能用的人,只有东南互保的那几个老油条。
不过,慈禧在事后没有作为,不代表她不想有所作为。
李鸿章、刘坤一、许应三人病死后。慈禧在1904年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委派铁杆心腹铁良南下,完成了“划一营制”与筹措军饷的任务,打破了东南督抚对东南地区财权和军权的垄断。互保局面至此瓦解。
其实这也说明在慈禧的心里,她对东南互保还是很忌惮的。并非不想报复,只是报复的时机没到。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有人曾质疑为何八国联军可以那么轻易的杀入北京城?其实这就与南方各路督抚的东南互保有关。
那东南互保是个什么政策呢?
在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侵华前,列强为了减轻阻力,曾与清政府的南方各省督抚达成这个“东南互保”协议。
东南互保,即东南地区督抚联通起来违抗慈禧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对列强不抵抗。对于慈禧的命令,东南督抚们只称慈禧是在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可以选择不听从。
其实早在列强来找东南督抚之前,督抚们就一直在商议着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对于慈禧太后之后又向十一国宣战,督抚们也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于是在列强找来要合作之时,立马就答应了,签定了《东南互保章程》。
东南督抚们甚至都已经想好了二手准备,若清朝完了,慈禧“仙逝”了,就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以主持大局。只不过之后清政府还是没完蛋,苟延残喘了下来。
参加这个东南互保的督抚们主要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除了我们熟悉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还有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两江总督刘坤一这四人。
那么这七人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求和后,到底如何了呢?我们以1900年为界限看,因为1900年这档子事才发生,所以要看这七人如何?则得看这七人在1900年之后是如何了。
先说李鸿章,他在此事过后反倒被慈禧继续重用,慈禧在逃亡之中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并调任为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让李鸿章来收拾烂摊子。李鸿章被迫北上,在巨大压力(背锅与列强漫天要价)面前,李鸿章在到达北京后病倒,在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张之洞在此事后,没收到任何处罚,依旧照常,在后来慈禧死后还成为中枢重臣。
袁世凯我们都很清楚了,他也依旧受到慈禧重用,在李鸿章死去,被慈禧受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班李鸿章。
许应也开始没受到慈禧的报复,不过他在1902年御史李灼华上奏弹核督闽不佳,被开缺回籍。此后回归乡里深居简出。奎俊、盛宣怀、刘坤一也是一切照常,甚至在后来还受封了,比如当时盛宣怀没过多久就被加上了太子少保。
总的来看,慈禧并没有报复他们,大多是和往常一样对待,甚至有些还被升了官。而这其中原因,并不是慈禧心地有多善良。
慈禧需要倚仗这些人,特别是李鸿章,他还得要李鸿章去签署条约,而其他人她也需要他们支持,因此慈禧是不会对他们怎么样的。而且慈禧也没能力去报复他们,东南督抚们有胆量不去救,当然也能有胆量联手起来反,若慈禧还想着算账,怕东南督抚们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在那个时候,清政府其实已经没有实际统治力了,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当的弱,所以慈禧要做的也只能是当作什么都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