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国古代政治开始从北方移到南方是什么时候啊?还有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政治开始从北方移到南方是什么时候啊?还有经济重心南移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51 更新时间:2023/12/17 8:35:49

隋炀帝开运河,移宫江都郡,定位了“扬州”,即“淮南江北海西头”,并最终亡于江都。扬州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而江南古都金陵(南京)毁于战乱,又因为隋朝、唐朝都是北方政权,而南方尚未充分开发(宋朝大南迁),所以政治经济中心就移至江北广陵。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城市,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完成了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八国联军侵华的期间,慈禧向全国下诏,对十一国开战。随后有九位督抚级别的官员拒不奉诏,参与了东南互保事件。事后慈禧对这九个人的任免结果如下:

李鸿章:被慈禧寄予厚望,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担任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因胃血管破裂,于1901年病死在北京。

刘坤一:被委以重任,因东南互保有功,加封为太子太保,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许应:起初被委以重任,继续担任闽浙总督一职。但很快就遭到御史的弹劾,说他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搞得福建积弊甚深。慈禧让张之洞查复,张之洞调查后,认为御史是在胡说八道,主张不对其进行惩治。但清廷仍然死揪着不放,罢免了许的职务,将其开缺回原籍。最后许应于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广州番禺。

德寿:唯一参加东南互保的满族官员,时任广东巡抚。李鸿章奉诏北调直隶后,他代理两广总督,病逝于1903年。

王之春:时任安徽巡抚,事后被平调,担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期间因为卖国,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的愤恨,掀起了倒王运动。清政府被迫将王之春革职。1906年,王之春在老家衡州府病逝。死后朝廷追授其为光禄大夫和建威将军。(均为正一品)。

张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袁世凯: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袁世凯官至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

盛宣怀:因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慈禧临终前,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刘树棠:时任浙江巡抚(署理),其后事迹不详。

综上所述,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当年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大员,慈禧基本上都没有对他们进行惩治。不过,慈禧没有惩治,不是她不想惩治,而是她不能惩治。具体原因有四点:

第一、慈禧手上无兵可用戊戌变法被镇压后,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武卫亲军,一共分为五部。这五支部队的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前线,其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得罪了洋人,被联军列为黑名单,强制要求将甘军解散。

而北洋新军的统帅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扛把子宋庆跟袁世凯又穿一条裤子。慈禧拿他也是没办法。(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辛辛苦苦组建的武卫军,就这么“全军覆没”了。

并且这还没完。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沙俄以十九万大军突袭中国东北,将清军驻守在东北老家的九万主力军队全歼。这一事件称为沙俄入侵东北之战,也叫“庚子俄难”。

因此,清政府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时,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要是敢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她已经没资本了。

第二、东南互保在名义上无罪慈禧向八国宣战后,李鸿章不想奉诏。但又不能明说,于是他想出一个绝佳的借口:朝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的“矫诏”,是奸臣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借口一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立即响应。

过了两个月,八国联军杀入北京,逼得慈禧不得不逃往陕西,并请东南互保的牵头人李鸿章北上替自己擦屁股。

这实际上,就等于是慈禧承认朝廷错了,自己下的是“乱命”,东南互保是对的。(否则干嘛要请李鸿章呢?)

因此,倘若慈禧事后还去追究东南互保的各位督抚的“抗命”,那仿佛是说当初自己对外宣战还是对的。这对于当时已经沦为洋人的走狗的慈禧而言,这不是打脸么?洋人也不会放过她。

事后,慈禧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这实际上,就是清政府给东南互保定了性。

不过,李鸿章就倒霉了。他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还要替慈禧背锅。

第三、互保十省的盘根错节,势力太大互保十省督抚,基本上穿一条裤子: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江忠源的旧将;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都很好;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军需官,盛宣怀自己与李鸿章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吴长庆的旧部;闽浙总督许应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牵连,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慈禧动一个,怕是互保十省分分钟要造反。

事实上,东南互保十省当时也确实有联合造反的想法。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让李鸿章当大总统。即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而李鸿章幕僚刘学询也写信给孙中山,希望其回国帮忙。(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这种分分钟要散的节奏,慈禧心知肚明。所以她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

事后,除了闽浙总督许应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都没有被罢官。而许应和王之春被罢官,也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参与东南互保一事。

夭折的“两广共和国”

第四,还有利用价值辛丑之后,清廷已经风雨飘渺,不得不同意改革(清末新政)。而恰好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都偏向于改革,是推动慈禧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加以拉拢。

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张之洞、刘坤一于辛丑之后上了《江楚三折》,请求改革;袁世凯编练过新军,是改革派;盛宣怀办过铁路邮政,也是有改革经验之人。

反倒是朝廷里面怂恿利用义和团、怂恿对外宣战的几位,如载漪、刚毅等人,都是极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改革。

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继续倚重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否则,慈禧连帮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没有。

类似于岑春煊那种既忠于清廷(主动带兵勤王救驾),同又偏向改革的人,当时压根就没几个。慈禧能用的人,只有东南互保的那几个老油条。

不过,慈禧在事后没有作为,不代表她不想有所作为。

李鸿章、刘坤一、许应三人病死后。慈禧在1904年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委派铁杆心腹铁良南下,完成了“划一营制”与筹措军饷的任务,打破了东南督抚对东南地区财权和军权的垄断。互保局面至此瓦解。

其实这也说明在慈禧的心里,她对东南互保还是很忌惮的。并非不想报复,只是报复的时机没到。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有人曾质疑为何八国联军可以那么轻易的杀入北京城?其实这就与南方各路督抚的东南互保有关。

那东南互保是个什么政策呢?

在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侵华前,列强为了减轻阻力,曾与清政府的南方各省督抚达成这个“东南互保”协议。

东南互保,即东南地区督抚联通起来违抗慈禧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对列强不抵抗。对于慈禧的命令,东南督抚们只称慈禧是在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可以选择不听从。

其实早在列强来找东南督抚之前,督抚们就一直在商议着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对于慈禧太后之后又向十一国宣战,督抚们也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于是在列强找来要合作之时,立马就答应了,签定了《东南互保章程》。

东南督抚们甚至都已经想好了二手准备,若清朝完了,慈禧“仙逝”了,就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以主持大局。只不过之后清政府还是没完蛋,苟延残喘了下来。

参加这个东南互保的督抚们主要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除了我们熟悉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还有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两江总督刘坤一这四人。

那么这七人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求和后,到底如何了呢?我们以1900年为界限看,因为1900年这档子事才发生,所以要看这七人如何?则得看这七人在1900年之后是如何了。

先说李鸿章,他在此事过后反倒被慈禧继续重用,慈禧在逃亡之中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并调任为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让李鸿章来收拾烂摊子。李鸿章被迫北上,在巨大压力(背锅与列强漫天要价)面前,李鸿章在到达北京后病倒,在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张之洞在此事后,没收到任何处罚,依旧照常,在后来慈禧死后还成为中枢重臣。

袁世凯我们都很清楚了,他也依旧受到慈禧重用,在李鸿章死去,被慈禧受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班李鸿章。

许应也开始没受到慈禧的报复,不过他在1902年御史李灼华上奏弹核督闽不佳,被开缺回籍。此后回归乡里深居简出。奎俊、盛宣怀、刘坤一也是一切照常,甚至在后来还受封了,比如当时盛宣怀没过多久就被加上了太子少保。

总的来看,慈禧并没有报复他们,大多是和往常一样对待,甚至有些还被升了官。而这其中原因,并不是慈禧心地有多善良。

慈禧需要倚仗这些人,特别是李鸿章,他还得要李鸿章去签署条约,而其他人她也需要他们支持,因此慈禧是不会对他们怎么样的。而且慈禧也没能力去报复他们,东南督抚们有胆量不去救,当然也能有胆量联手起来反,若慈禧还想着算账,怕东南督抚们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在那个时候,清政府其实已经没有实际统治力了,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当的弱,所以慈禧要做的也只能是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相互试探那不是真正的战场。那是有争议的,怕有两国之际的矛盾起因才试探。真正的战场是你死我活。我公公在解放战争时期,失去了一个胳膊。他老人家常给我们讲战场上的故事,那真是你不把他打死,他就打死你,越怕死越活不成。在清明来临之际,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不忘初心,爱党爱国。对得起老一辈先烈为我们流出的血汗。都

  • 拜占庭与神圣罗马帝国有发生过什么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 当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当时的大将军匡章干啥去了?是早就死了,还是战败被杀了?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咱们先一句话简单说说“乐毅伐齐”(或叫“五国伐齐”)的事情。公元前284年,在乐毅的统帅下,燕国联合秦国、赵国、魏国、韩国一起攻伐齐国,接着五国联军攻克了齐国七十二座齐国城池,昔日的齐强最后只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在防守,也就是说齐国差点被灭国了。那大家要问了,齐国负责抵抗五国联军的主帅呢?他跑哪里去了

  • 齐国为何惨死于秦国之手?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这个道理不是只有清朝才告诉我们,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老祖宗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春秋时期,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重用原本在牢狱之中的管仲为相。管仲,管夷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后于齐桓公元年(前6

  • 桂陵之战简介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桂陵之战就发生在战国前期公元前354年。在战国初期,魏国经魏文侯改革而变的强大起来,因此引起其它诸候国的戒备,于是赵、齐、宋、燕在阿会盟,共同抵制来自魏的威胁,魏国感受到了危机,就要

  • 春秋战国时,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何却3年攻不下即墨?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攻齐,两年时间攻陷齐国全境,其中乐毅用了六个月,攻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未下。此后三年时间,乐毅对这两座城池先强攻,后怀柔,都无法攻克。三年后,新即位的燕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将乐毅被调离齐国,以骑劫代替乐毅伐齐。结果燕军被田单

  • 斯巴达为什么打败了雅典的提洛联盟?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我来给你解答波斯战争后,斯巴达为了与雅典争夺霸权,因此统率其主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火,最后斯巴达获胜。但双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结果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后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其后再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

  • 为什么历史上南方没有北方侵略性强?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攘外必先安内,没有一个统一内部环境,聚集不了大量的人力丶物力丶财力就无力征服域外地区!北方地势相对平坦,且物产丰富,相对而言,统一成本低,难度小!北方政权南下,都是在中原基本统一后开始的!而南方山形水势很复杂,古代没实现过真正的统一,所以无力集结足够的人力丶物力丶财力去攻伐中原,只有明灭蒙元是个例外

  • 汉武帝是因为汗血宝马向西域发动战争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马的地位极其重要。在众多战马中,汗血宝马又无疑是马中的佼佼者。汗血宝马最初产自西域,中原并没有这样的品种。据说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宝马,不惜发动对大宛的战争。不过分析起来,汉武帝发动对大宛的战争,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汗血宝马,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获得汗血宝马,这是无疑问的。尽管汉朝是

  • 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哪些战绩?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完颜宗弼渡江南进,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部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地区,袭扰金军知,多次获胜,并收复建康,升任通泰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飞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