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山海关附近的地形:
山海关的位置其实是恰恰处于辽西走廊的一个拐角处,它是沈阳直行北京最快的一条通道。在明朝中后期,后金和明王朝的多次战争几乎都在这一条狭长的辽西走廊上展开,宁远、锦州这些重要的关城也伫立在辽西走廊这条战线上。
可是,除了直接通行山海关抵达北京,还有其他的方式也能够抵达北京,那就是从沈阳北上绕行北京外围的三大关口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这三座伫立在燕山山脉上的关城,构成了北京城外围的三个完善而又严密的防御体系。
不过,绕行这三个关口的代价不是一般的大,因为绕行关口同时也意味着要将战线拉伸千里之长,如此漫长的战线,就算是机动性较强的后金铁骑也被后勤军资死死的拖垮。
后金军队曾经五次绕行关口侵入北京,但是并没有真正能够拿下北京城,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战线太长,补给极其困难,在那个时代北上绕行可以说是自断命脉的一种做法。
山海关关城的修建
山海关城的修建始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让徐达亲自督工建造,打造了这座天下雄关。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洪武年间以一次性就已经将山海关打造成为了一座完善的防御性城池,它的完善可以说洪武年间之后,陆陆续续都有修建。
洪武年间:开始修建山海关,完工之后,再次修建靖边楼、东门镇东门(天下第一关关门)、西门迎恩楼、钟鼓楼(图片按顺序看)
钟鼓楼要和大家说一下,因为它的位置比较特殊,明王朝在修建之初就是在整个山海关中构造一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结的中心枢纽,因为钟鼓楼即是单独的一座城楼,又是山海关关城中,东南西北四大城门的交汇点。
因此,站在钟鼓楼上顺时针望便能够依次看到山海关的四大城门:
迎恩门、威远门、镇东门、望洋门
天顺年间:修筑北门威远门(面朝山脉,和长城防线联结在一起)
嘉靖年间:修筑南门望洋门(面朝海域,联结到海域接口)
万历年间:修筑建牧营楼、临闾楼、东罗城(无遗迹)
牧营楼和临闾楼是山海关第一关镇东门两侧的独立塔楼,它们分别盘踞在镇东门的东西两侧,这两座塔楼的作用更多的是充当镇东门的两翼防守据点,以此增强镇东门这个重要关门的侧翼防守力量。
即便如此,山海关一直到崇祯年间都在陆陆续续的修筑炮台和一些外围城池。这座防御性的城池一直到崇祯末年才渐渐成为了一套完整而又规范的全方位钢铁之城,想要轻而易举的拿下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因为,即便有大军逼近山海关,他们能够攻打的其实并不是山海关的四座关门。
他们首当其冲面临的而是山海关这座城池外围的东罗城、西罗城,以及山海关城池两翼的南翼城、北翼城,只要打开这四座外围城池的缺口,才有攻入山海关的机会。
李自成带领大军曾经攻打吴三桂的时候,正是从北翼城为突破口,西罗城为正面冲击区来进行车轮战术进行攻打,可是数万大军最终还是没能攻入山海关的正面关门,而是被死死的困在了山海关关城的外围。
怎么绕行山海关
前面已经说了山海关绕行的代价,我们看一看怎么绕行山海关。
绕行山海关直接面临的就是辽西丘陵以及燕山山脉,再在古代,行军打仗最为机会的便是长途跋涉奔袭山路,因为这样行军对于自己的军队而言,往往都是未战而疲,尤其是长途奔袭行走这些更多,可以说是极为致命。
很多时候,大军在行军休整的时候,也许敌军就冲杀过来了。
山海关其实并不古老,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距今639年,它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
在明以前,没有山海关,历朝历代也没有打造长城防线,所以它并不是很重要。两汉时疆域早已经过了幽燕,深入辽东,魏晋南北朝动乱,这个地区割据独立,北朝统一北方后,长城也失去了防御作用,到了隋唐,特别是唐代,其疆域和军事制度,也并不用依靠长城防线,两宋时,汉人失去了燕云,就更加不可能在此建立防线了。
所以说,山海关的重要性,只体现在明朝,明朝在连接京畿与辽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即山海关地区,打造了九边体系中防御东北方向的山海关军事防御体系。它重要,是因为这里形成了一个各营路、关堡、卫所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没有这个体系,山海关也谈不上多么重要。如果明朝没有放弃奴儿干都司,在关外的统治依然稳固,那么山海关防御体系也没有什么用。
事实上,在明万历四十六年以前,山海关在九边防御体系里面并不是那么重要,相较于防御鞑靼、瓦剌的大同、宣府,从洪武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山海关在帝国整个防御体系中相对靠后。
因为在辽东,明朝没有什么敌人,女真两百多年来各自攻伐,形成不了能够威胁帝国统治的力量,而明廷在关外经营得也挺好,对女真的控制也很强。所以作为从辽东直入北直隶的最后防线,山海关防线在前面那么多年的时光里,没有显得那么重要。
直到白山黑水之中出现了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女真开始,这一切才发生了变化。山海关建镇于万历四十六年,而在第二年就发生了决定后金命运的萨尔浒之战,也是从这里开始,明廷在关外的土地逐渐丧失,不得不将山海关地区打造成防御后金的重要防线。
而时间到了这个时候,明朝的敌人,鞑靼蒙古们四分五裂,在没有统一的可能,逐渐崛起的女真虽然在关外压着明朝打,但后金的地缘位置决定了,他们入关的方向只有山海关一道。
为什么说只有山海关这一条路呢?
首先,在皇太极以前的努尔哈赤时代,后金一统女真,虽然蚕食了辽东大部领土,但它还是一个东北政权,在它的东边,还存在明朝的附庸朝鲜,在它的西边,是蒙古诸部,与后金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明廷漫长的长城防线上,一大半都是防御鞑靼诸部的,只有山海关防线是防御女真的。
努尔哈赤还没有征服整个辽东,所以谈不上染指山海关,但如果在没有征服蒙古的情况下,进攻明朝,也只能选择山海关方向。
其次,皇太极时代虽然干掉了林丹汗,大致上征服了漠北蒙古诸部,使得其可以绕开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从大同,宣府其其他方向的长城防线入寇。但满清八旗兵力虽强,却并不持久,皇太极的四次入寇,都只能以劫掠为主,而非攻城略地,长久占领。
所以这一时期明清对峙的主战场依然是山海关一线,这里集结了明廷最后的军事力量,毕竟这条防线一破,北京朝廷就直接完蛋了,不把主要兵力放在这里还能放在哪里?而对于盛京朝廷而言,山海关也是距离满清大本营最近的明军防线,突破山海关,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可以直抵北京,动摇明王朝统治;二是扩展战略纵深,可进可退,三是,在这里打几次战略性会战,就能够极大消耗明廷的有生力量。
从山海关入关,对于满清而言,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成本上,都是最优选择,从归附的蒙古地盘上突破长城防线虽然相较于山海关容易,但不持久,只能作为劫掠消耗明廷力量的选项。
等到李自成灭亡明朝后,形式虽然大变,但山海关依然是满清入关的最优选择,无论是从宣府大同,或者其他方向入关,满清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入关的政治“合法性”。它需要一个能够争取汉人地主阶级支持的“理由”,让汉人地主们倒向自己的借口。
满清人口少,资源少,虽然八旗很强,能够攻略汉地很多城市,但攻下来之后若要分兵驻守,这就会使其立即崩溃,他没有那么多兵力,在汉地也没有统治支持。
所以攻略汉地最重要的就是拉拢地主阶级,给自己的入侵披上合理的外衣,政治上成功了,军事上才能成功。
选择从山海关入关,是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北方大部分都已经落到了大顺政权的手中,大顺对地主阶级的迫害使得明朝地主们对之恨之入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满清有了入主中原的可能性。当时北方只剩下吴三桂这么一个敢于反抗大顺的武装集团了,清廷为了取得政治上的支持,自然还是要选择吴三桂,选择从山海关入关。
清廷真的不可能击溃山海关防线吗?
其实不然,松锦之战后,明朝军事力量基本崩溃,只剩下吴三桂在山海关苟延残喘,在北京朝廷被李自成威胁的情况下,攻下山海关只是时间问题。但攻下山海关,并不符合满清的政治利益,所以他需要一个“投降”的吴三桂,把自己包装成解救汉人地主的“救世主”形象,谁叫当时北方就只剩下一个吴三桂跟李自成作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