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雨临法门寺觐见帝王陵,慨我盛世中华历史源远流长,陕北行2)我们在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的平凉市泾川,住了一晚,闻了一点甘肃地界的气息,就怀着万分的不舍,离开了这个丝绸古道的要冲、华夏文明的腹地,径直向陕北靖边而去。全程500多公里,在阴郁的天气里一直向北,行车约6个多小时,傍晚到了靖边。早就从史料中知晓,战争时期,我党转战陕北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在靖边生活战斗约两月有余,著名的“小河会议”就是在此召开,从此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入住波浪谷国际酒店。这个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的县城,至今仍然如此朴实而简洁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匆匆来到了早在中国五世纪初,南匈奴遗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统万城。此行出来,终因8月暴雨之季,天气不是雨就是阴。导游李少鹏,热情为我们讲解着统万城的前世今生。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匈奴,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尤其令西北一代的百姓担惊受怕。他们是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反反复复、长期干扰并威胁着西域及北中国一带的民生与发展。为此,大汉帝国付出了高昂的财力物力军力,卫青、霍去病都是歼灭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东奔西突的匈奴没有文字和建筑城池的习惯,此处是匈奴在世界上唯一的遗迹。统万城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与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据说五胡十六国时期铁弗首领赫连勃勃建立这座城池时,这里可是水草肥美之地。可是随着人类对土地不加节制的开垦以及战乱,当地生态逐渐被破坏。经过成千上百年的演变,再加上气候变迁,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发起了坚持不懈的治沙战役,一代又一代榆林人倾其一生,终于让这里完成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放眼望去,绿植逐渐覆盖了黄沙。唯这座白城子分外显眼。而匈奴早在历史的长河中,因长期争战,再加之天灾、领土及人口的减小,处境日益困l,内部纷争激化,匈奴也就逐渐融入到了各民族之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断壁残垣而留下。古城不语、云海如芒。遗址白色墙体,昂然的马面,高耸的角楼遗址,清晰地勾勒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我们漫步其间,如闻汉匈争战时之金戈铁马的呼号。一代代林业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毛乌素沙漠上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走廊。沙漠变成绿洲,可以说是逆天改命,榆林人用信念谱写了人定胜天。一株株绿植,如榆林人一样挺拔而不屈。导游小伙李少鹏,将此树命名为:孤独的守望者。因此树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名字的人文情怀,这名也就传播开去……李少鹏颇多自豪。其实,孤独的守望者,今后一定不再孤独。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人类,突破了堂堂的生命禁区,顽强的沙柳功不可没。如今的毛乌素,印入眼帘的并不是漫漫沙丘,而是在这起伏的沙丘上随风摇曳的沙柳。靖边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夕日古窑洞空剩寂寞。我们在统万城后面一排排残存的窑洞间徘徊,依稀追忆陕北人苦难的曾经。导游李少鹏说:辽阔的毛乌素,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百十亩大的明沙了,毛乌素沙漠将逐渐退守到人们的记忆之中。我们收藏历史的记忆,于深厚的人文意蕴之中,体味历史的存在与现实的真实。人类,总是会有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更何况窑洞,尤其是这些古老的窑洞,正是陕北的人文风景之一,陕北人的真切记忆之一。这是一个临近傍晚的时间,天很蓝,云彩漫卷……我们一行两车在靖边的原野,寻找传说中的明长城遗址。导航把我们导得晕呼呼的。遇到一群羊羊,它们有些惊讶的望着我们。不远,有俩当地老乡……我们上前询路……老人地道的陕北话,却让我们也不知所云。遇一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基地,工人们也不很确定的给我们指了指方向。然后,经过了一片向日葵地,让我们一阵欣喜……在人们的心中,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向日葵的寓意是沉默的爱,向日葵的传奇故事就是勇敢而执着地去追求爱情。正是向日葵的形式美与人类赋予它的丰富内涵……使人们见着它们时总会欣喜若狂,唯愿与之共舞。终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于夕照时分近得明长城的眼前。我有些无畏的穿过茂密的红柳丛,我想努力的去接近那一段黄土梁子。此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竟然是这一行赫赫生威的字:爱我中华,护我长城。阳光下如此静穆。我拂过草丛,直奔跟前……阳光有些炫目,然而斑驳的字体却分外清晰有力,小花在晚风中摇曳……古长城遗址带给我们似乎有太多的历史沧桑感,中国历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有关长城的故事。据载: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山海关。我有幸在这长长的路程中,多次于各地见证着它的存在,见证着它金戈铁马的过往,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缝合这些珍贵的片段,就是完整的历史演义。站在梁脊向周围望去,山峁与河谷尽收眼底,可见当时军事地位非常的重要。靖边是知名的古战场,我们于安静祥和之傍晚,无比激情的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夕阳西下,烽燧无语。此时,许我以范仲淹诗为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靖边,大漠绝唱统万城风云,静穆如歌明长城夕照,陕北行3
更多文章
请问古代战争史中有哪些曾经发生过营啸?请尽量详细回答?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何为营啸可能只是一个士兵作噩梦的尖叫,于是大家都被感染上这种歇斯底里的疯狂气氛,彻底摆脱军纪的束缚疯狂发泄一通。一些头脑清楚的家伙开始抄起家伙来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由于士兵中好多都是靠同乡关系结帮拉派,于是开始混战,这时候那些平时欺压士兵的军官都成了头号目标,混乱中每个人都在算自己的帐,该还债的跑不
中国古代著名工匠的伟大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鲁班(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欧冶子,铸剑师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
古代中国是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吧中国是这个蓝星上唯一,一个外战硬生生打成内战的国家。秦始皇荡平六国后为啥要修长城呢。。因为长城以北地区不适合耕种。。到了冬天能冻死人。得其地不可以耕,得其民不可以战。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的这么一个地方而已。至于后来各种远征为什么打不出彩来。其实是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人吃马嚼的根本不可能在大
《水浒传》哪一场经典战役最激烈、损失最惨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水浒传》中英雄们在征战时,几乎是逢战必胜,而且损失很小,但是在激战方腊时,108位好汉,只剩下27位是健全的,这场战役损失是最惨重的。这就是宋江的重大失误。导致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因素。宋江一心是想朝廷招安,个个英雄建功立业,但是朝廷是奸臣当道,对梁山不满,怀恨在心,暗逼宋江立下军令状,规定宋江在一
各国的军事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乌龙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8752条回答。军事历史上乌龙事件很多,但二战意大利的空军元帅伊塔诺巴尔博是最惨的。伊塔诺巴尔博是意大利法西斯的四大元老,是一个比墨索尼里更有魅力的强大政客。巴尔博是个英俊的中年人,有着非常惊人的能力,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巴尔博大学毕业以后,参加了一战,目睹了意大利
明武宗指挥的"应州大捷",真的是被抹黑了吗?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我更倾向于应州之役没有被抹黑,怀疑应州之役被抹黑的人,无非就是觉得打了一天那么久,蒙古人伤亡数字太少,过于离奇。首先发出质疑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他在文中是这么写的,大家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三章》:十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换在今天,那就是十个师,别说打仗,就是搞个军事演习,也经常死那
历史上的八福晋与《宫锁心玉》中的洛晴川相似度达到多少? 并小小请求分析一个~~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八福晋其为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父姓郭络罗氏(注:《清史稿》记为乌雅氏应为误记。)。岳乐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因在战事上屡有建树,于顺治十四年晋为安亲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安亲王一家可算得上是朝中显贵,因之胤与郭络罗氏的结姻,亦在无形中拔高了他的身价,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产生的影响,为
你知道夏商周大事件有哪些吗?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钧台之享: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太坦,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建立了夏。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商汤建立商。四:武王伐纣: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迹有:1、岳飞: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
古代战争中的决水灌城为什么那么威力巨大?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一般的城池都是依山伴水。好了,这就是决水灌城的必要条件。山,地势是高低起落,给予了筑坝堵截流水的因素;水,不需多说,没水,拿什么来灌,也是因素之一。决水灌城也不是常常可以拿来用,虽然条件符合,但得算成本账目。有的比较适合,有的就不适合,毕竟防守一方也知道会被灌水,预先设置备案可以避免。所以除了上述两
王玄策是谁?做过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王玄策,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代表作品有《中天竺行记》《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