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中魏居北方不善水战,蒋干盗书操中离间计误斩水师降将蔡瑁张允二人,又遭庞统假投曹唆使铁索连环舟,周瑜打黄盖巧使苦肉计假意投魏,为火攻谋取了决胜的先机,吴蜀联手孔明巧借东风等精彩片段,还不如说吴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才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关键原因。
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一个,当然还是疏忽大意,被吴军火攻成功,烧了大量的战船。攻吴无望,又干脆自己放了把火,把剩下的船只和水寨都烧了。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血吸虫病。现在有人专门去做过考证,赤壁一带,包括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都是血吸虫高发区。解放后都还流行广泛,造成大量的人死亡。连毛主席都有“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血吸虫的主要寄主钉螺,生活在水中和潮湿的泥土中。在赤壁地区,吴军驻扎的南岸,是石头地形,吴军因此不受影响。当时是冬季,曹军驻扎的长江北岸,在夏季是被水淹没的滩涂。冬季水枯后,则是土质的江岸。钉螺和血吸虫密集,此病到解放初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办法。曹军因此死亡严重,战斗力大减。
第三,曹军主要是北方军士,大多不习水性,当然也无熟练的水军。归降的刘表的水军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本身荆州水军是新附之军,应该也很难放心使用。而吴军的水军战斗力强悍。
第四,运输能力弱,生产力弱,曹军因为不能速胜,后勤出现问题。古代的的道路条件和运输能力,是非常差的。打一场大的战役,往往需要数年来积攒和准备物资。运输也非常的困难,需要动用大量的民夫,因此影响到生产。长途运输的消耗也非常大,能真正运到前线的粮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会消耗在运输的过程中。曹操消灭袁绍的势力,都用了十几年,就是因为双方都受物资短缺的限制。没有物资,就打不了仗,只能退走。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中曹军本已是强弩之末,又被吴军放了一把火,渡江彻底无望,只能退走。输在形势和谋略上,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完全没有能够得到发挥。
三国中赤壁之战是真的还是假的,都说风云变化莫测,为什么诸葛亮能借来东风?
诸葛亮借东风,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三国演义》小说中这样写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鬼神莫测的神机妙算而已。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作者重点描写的主角,关羽、诸葛亮、周瑜、赵云等人都有夸张的描写,包括曹操,这其实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重新编绘再创作的一部小说,既然是文学创作,就可以适当的进行文学加工。如:历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被描写成为了一位奸雄。再比如,周瑜是一位儒将,《三国志》记载:,
瑜长壮有姿貌。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瑜非常大度,还精于音乐,有时候即便是喝了酒,厅上演奏的音乐错了,周瑜都能听出来,不断的回头去看演奏音乐的人,说明周瑜非常有才华,可《三国演义》就把周瑜描写成为了心胸狭隘之人,还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了,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病死的。
不得不佩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把这些历史碎片巧妙的糅合在历史小说中,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还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之大,让人们都忘记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赤壁大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军为了能火烧曹操的战船,演绎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传奇故事,但这个故事显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是作者重点描写的人,肯定得有主角的光环,于是,作者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借东风”。如果诸葛亮能借来“东风”,那诸葛亮一念咒语肯定能扫平天下,刘备也不需要哭哭啼啼辛辛苦苦的来打江山了。
无论作者如何妙笔生花,历史就是历史,小说毕竟是小说。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就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意思是《三国演义》写人的时候,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到一种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就如妖怪一样。而关羽特别爱多说些好听的话,义勇的话,经常可以看见。
赤壁之战的真假我还没有办法回答你。
但是诸葛亮之才确实真实的,但是有一点,他不是神,而是和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在草船借箭的时候,他在船中放半碗水,当船受箭倾斜后,水快要溢出时,他下令调转船头。在别人眼里,他是个坐在船内便知船外受箭情况的神,而他确实一个在船内思考的人。
对于孔明借到东风一事,我曾在野史中看过。孔明为出山之前,一次在江边遇到一个钓鱼的渔夫,聊天的时候渔夫说过会会有东风起,孔明问其缘由,那个渔夫就给孔明说了说怎么从鱼的情况,江面的情况看风向,这是从古传下来的渔民的经验,孔明坐着听了一个下午,才掌握了其中奥秘。故人们从生产劳动中总结的经验其实是蕴含着科学道理的真理。而孔明的善于学习和勤于思考才使得他蕴大才,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神话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