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是否存在?

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是否存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724 更新时间:2024/2/3 6:02:14

不必疑问,火烧赤壁绝对是真实可信的!先说历史记载:“火烧赤壁”(史称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宣布废除三公制度,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上年秋天,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后,打算统一南方,进而统一全国。他首先剑的是荆州。战争刚开始不久,占据荆州的刘表就病死了。刘表在他妻子蔡夫人的作梗和大将军蔡瑁张允等拥立下,他的次子刘琮继荆州牧,谁知道,刘琮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在曹操威逼利诱下,投降了。

刘备当时任荆州左将军,驻守樊城(今襄阳樊城区),刘琮向曹操投降,并没有告诉刘备,刘备发现了状况,急忙派亲信询问刘琮,这时刘琮这才派宋忠告知了刘备。刘备闻知既惊骇又气愤,只好弃樊南逃。打算退守到江陵,与驻扎在夏口(今武昌)的刘表大儿子刘琦形成犄角之势。

曹操率领大军20多万(号称83万)由新野南下,得知刘备欲往江陵。曹操知道江陵是荆州的补给站,贮有大量军用物资,如果刘备先到江陵,实力必将大增。于是,曹操留下辎重,亲率五千名精兵急速追赶,终于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这一点历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讲述大致相当,不再赘述。

江陵被曹操占据后,东吴的孙权坐不住了,他懂得,曹操下一步就是要对付自己。东吴大臣既乱作一团,又莫衷一是。这时,刘备派的诸葛亮到了,孙权同意派大将周瑜程普鲁肃等3万多人马与刘备联合抗操,刘备率两万多人马在樊口(今鄂州市鄂城西北)与周瑜人马汇合,然后孙、刘两军逆水而上,西进驻守地赤壁(非樊口附近的黄州赤壁)。

曹军当时正遭瘟疫流行,水土不服,士兵死伤很多。而

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初次交手,就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只好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曹操水军大多从陆军改造过来的,大多不熟悉水性,许多士兵晕船。曹操想了一个办法,用铁索将战船锁在一起,这样保证战船不会左右摇摆,士兵走在上面也不会晕船。而这恰恰给了周瑜火攻的机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典故由此产生。

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于是,选取艨斗舰十艘,装上干柴,再浇上燃油,当时东南风正急,斗舰顺着风势向曹军战船冲来。由于黄盖事先派人给曹操送过信,谎称投降。黄盖将数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也不加防备。看看离曹军不远,那十艘斗舰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曹军战船全部连在一起,无法躲避,一时烈焰冲天,曹操水寨瞬时化成火海,火势还蔓延到曹军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黄盖等则乘快艇逃跑了。这就是火烧赤壁的全过程。

再说历史文物:1970年以后,蒲圻市(今赤壁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发现了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发现的各式汉朝带钩等,1987年,在开探的古墓室中,发现了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1983年至2006年之间分别在赤壁镇的赤壁山、哈西山、南屏山和金銮山等墓地发掘出土的镜、剑、弩机、矛、箭镞等三国器具。

1996年04月21日《中国文物报》发表《蒲圻赤壁出土弩机等三国文物》。原文如下:“本报讯湖北蒲圻市赤壁镇同心村五组村民李四海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挖地时发现十一件文物,其中有弩机(残)一件,四神四兽铜镜一件,滑石猪两件,陶罐七件,他立即将它们主动上交市博物馆。蒲圻市文化局迅速组织文物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证实这批文物系一残损的东吴古墓所出土。这次出土的弩机是蒲圻赤壁迄今发现的第三件。(游哲茂)”。

如今,赤壁市博物馆收藏、展示了许多出土的三国时期的文物,如:刀、枪、剑等兵器1000多件。以及大量东吴铜币、铜镜等国家珍贵文物。

以上,我们通过《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和赤壁市的三国时期历史文物展示证实,得出的结论是:“赤壁之战”是绝对真实可信的!

火烧赤壁一定存在的,因为《三国志》中,多处都有提及。不过对于这火到底是谁放的,书中几处的叙述却并不相同。

一,《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为: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这里很清楚,东吴孙权派周瑜、程普,与刘备合力,在赤壁大败曹操,焚烧曹军舟船。

二,《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为: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这里写的是,东吴周瑜、程普各领数万人,与刘备合力,在赤壁大败曹操。曹操烧掉自己剩余的船,率军撤退。

三,《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为: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这里说,黄盖以诈降之计,借风势放火,烧了曹操的大营。

由此可见,赤壁烧是真烧了,但是谁烧的就不确定了,不过曹操自己焚烧战船的可能性并不高。这个说法好像来源于赤壁以后曹操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曹操为了挽回一些面子,故意说船是自己放火烧的,后来《吴主传》又采用了信中的这些内容。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在赤壁之战如何被孙权刘备打败?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有孙权和刘备强强联和,步步为营,令曹军大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是怎样步步为营的呢?第一、孔明先生首先见到孙权幕下二十几位谋士,这几位都是力主孙权投降不与刘备联合的投降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战事当前形式,说得他们哑口无言,不再言降。扫平谋士这个障碍,诸葛亮得以面见孙权

  • 马鞍山有哪些景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是六朝畿辅,五代名郡。金陵锁钥,建康门户。是中原文化流向吴越的桥头堡。也是历代江南割据政权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略要地。现在江南地区主要有采石矶风景区,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大战有南宋采石矶大捷,常遇春雨夜攻采石等等。还有太白楼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始建于唐,现在的太白楼是清湘军名将彭玉麟出资重建的

  • 为什么有人说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此言不谬!毛主席十分推崇曹操,对他的评价改变了千年以来的传统认知。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时曾说,曹操在戏里是白脸奸臣,《三国演义》的书上这么说,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跟着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毛主席为曹操翻案,在于尊重历史,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在汉末的几大割据势力中,只有曹操因为挟天

  • 马鞍山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步入现实8月23日,在和县历阳镇为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农民工刘德勤和妻子上交材料、填写表格,完成了一系列住房公积金缴存手续,成为马鞍山市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第一人”。至此,马鞍山自去年10月起实行的住房公积金新政正式走入现实。刘德勤夫妇进城务工多年,一直想在城里买一套属

  • 赤壁之战东吴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损失?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先不说东吴的得失。先从说曹操下战书,率军80万,会猎东吴。你说孙权怎么办,要么打,要么降。打又怕打不过,降了又可能是下一个刘琮。当时的孙吴那也是天天争论不休,不过是文主和,武主战而已。后来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选择了战。能怎么办,欺负到家门口了。孙权也是被逼到不得不战,不得不胜份上了。所以说赤壁之战,东

  •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英雄伟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我们勿忘国耻,关于这些你知道多少,下面我整理了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1冷云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

  •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要选择水上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当时曹操以为孙权知道自己兵力强盛,必从陆路反击,因此便从水路决战。后因自负轻敌,才导致失败赤壁之战中曹操选择水战是别无选择的策略。毕竟长江是魏国吴国的天然边界,也是吴国的天然屏障,不管从合肥还是江陵出兵,都必须渡江,而且赤壁更接近吴国腹地,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古代南方很多地方没有开发,崇山峻岭,

  • 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东风,没有火攻,孙刘还会使用什么手段?孙刘会一败涂地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东风,孙刘联军也不会坐而待毙的,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对孙刘联军的五万人,确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曹军多是北方人对江南的孙刘作战也有致命的缺陷。北方人多不识水性在水面战斗与孙刘明显处于劣势。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温湿气候,恰逢瘟疫暴发使部队减员严重。孙刘联军一定会瞄准曹军的这些短板,极大

  • 有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

  • 古代战争是社会进步还是后退?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从古到今每一场战争都有深刻的历史义意和文献价值,后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血的教训和亡国灭种的切齿之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夏亡于商汤是因为夏杰的暴劣成性和荒淫无度。有经约六百年商亡于周武王的七万多虎喷甲士,六十万大军一昏而散,兵败如山倒,可见其人心向背,仁德亿方,经过了西周东周约八百年的王化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