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曹操的百万大军为何在赤壁之战中战败?

曹操的百万大军为何在赤壁之战中战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168 更新时间:2024/2/3 5:59:10

赤壁之战,本是一个很一般的战役。

但由于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从而拔高了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名不副实。

我认为,可以把这次战役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时间节点,但对这次战役本身不应该给与过高的评价。

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主动发起者,曹操的确也犯下了战略性错误,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历史走向。

01

战役过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

208年十二月,曹操占据了荆州南郡。孙刘形成联盟对抗曹操。孙权为了解救刘备之困,派兵进攻合肥。

曹操亲自率兵从江陵征讨刘备,到达巴丘,同时派遣张熹救援合肥。

孙权得知张熹到达,于是撤走。

曹操抵达赤壁,与刘备交战,战事不利。

此时发生大规模的疫病,兵士死亡者很多。

曹操决定带领大军归还,刘备占据了荆州、江南诸郡。

这个过程,在《三国志》其他一些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传记里也有记载,基本都很简单。增加的环节,就是刘备派遣诸葛亮劝说孙权共同抗曹,以及周瑜力劝孙权与曹操决战。

之所以说是一次很一般的战役,是由于战役发起的偶然性,持续的时间很短,过程很简单。

简单来说,就是曹操经过精心准备,决定讨伐荆州。

但由于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其次子刘琮不战而降。这令曹操没有思想准备。

曹操就想顺势除掉刘备。不想刘备跑到了孙吴的地盘上。

由于刘备与东吴孙权报团取暖,建立了联盟,曹操临时决定与孙刘决战,企图一举解决江南的问题。

但由于曹军水土不服,发生了大面积的疫病,曹操只好撤军。

就这么一场战役,甚至说就发生了一场战斗,不足以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

不仅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两次战役相比,就是与其他战役相比,无论从规模、持续时间、还是战役的惨烈程度,都相差很远。

就是夷陵之战,也有观点认为称不上三大战役之一。

之所以有此评价,还是在战役之后,历史的走向。

官渡之战的结果,直接左右了历史的走向。

夷陵之战的结果,多少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但并不比其他一些战役影响更大。

而赤壁之战之后,的确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但这一局势的出现,并非是赤壁之战的直接结果。赤壁之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02

曹操的错误决策

官渡之战时,曹操顶不住袁绍的进攻,想要打退堂鼓。

谋士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采纳了其建议,侥幸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赤壁之战前夕,贾诩认为应该首先安抚百姓,而不应该劳师远征江东。但曹操不听,结果遭遇严重挫败。

现在看来,曹操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由于刘表突然地病逝,导致了曹操过度的放松,缺少了应有的慎重。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贸然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役,犯下了兵家之大忌。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有两段很有说服力的评论,或许是最好的注解。

其一,赤壁之战后,曹操想起了病逝的郭嘉,专门作诗以悼念:“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为何哪?

是因为之前郭嘉郭奉孝多次对曹操说:南方多疫病,如果你要去南方的话,恐怕很难活着回来。

曹操是后悔没记住郭嘉的话,导致了失败,因而怀念起郭奉孝。

在曹操、曹丕时期多次征讨江东,以及孙权多次攻伐曹魏,都是无功而返,大多是由于出现了疫病的原因。

这不是偶然的事件。

由于连年征战,大量人口死亡,得不到合理的处置,引发瘟疫是大概率事件。

鬼才郭嘉能够算出曹操不得生还,也不是没有依据的。

曹操没有想到这一点,而这又正是赤壁大败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曹操所犯下的低级愚蠢的错误。

其二,所有大佬对周瑜评价都很高,就曹操这个手下败将不服气。

曹操说:赤壁之战,正好遇到了疫病,我烧掉了船只,自行退军,横使周瑜这小子获得了虚名。

这个自然有曹操找个芝麻粒垫屁股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疫病是导致这场战役最关键的因素。

03

没有赤壁之战也会有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之前,荆州是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占据了荆州,实际上仅仅是占领了南郡。

本身南阳郡就在曹操手里,江夏及南四郡还没有染指。

赤壁之战,是曹操从南郡的治所江陵发动,追击刘备到达巴丘,然后与孙刘战于赤壁。

战败之后,曹操丢掉了江陵,回到了南阳郡,但控制了南郡的襄樊。

如果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不发动对东吴的征讨,先安抚百姓,情况又会如何哪?

能不能守得住南郡,能不能进一步控制江夏及南四郡?这是一个大问题。

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军事战略意义重大,曹孙刘三方势力相互交错,错综复杂。

我认为曹操如果控制了南郡,对其十分重要,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曹操一旦控制南郡,孙刘联盟将会更加紧密,誓死对抗曹操。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对曹操是很不利的。

曹操控制南郡,对孙权是致命的威胁。在此情况下,孙权会与刘备妥协。孙权占据江夏,刘备占据南四郡的可能性很大。

刘关张三兄弟,再加上诸葛亮,把南四郡经营好,进而图谋西川,这也是《隆中对》的战略布局。

从历史史实来看,赤壁之战的前后,比较明确的就是一个南郡的归属。

南郡是荆州的治所所在,提起南郡就以为是荆州,这显然是把南郡的重要性过度的拔高啦。关羽失荆州,失掉的也就是南郡,也没有一般认为的那么玄。

我认为,不管是否有赤壁之战,都不会最终影响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

关羽失掉了荆州,三国依然存续了四十多年。荆州重要,但不是决定三国鼎立最主要的因素。

就刘备打不赢就跑的个性,绕过荆州转个弯,跑到益州去,也会立国,一样称帝。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亲率五千精骑,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追赶刘备,是有战略意义的。

刘备不存在了,就可能不会有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从徐州、冀州,再到荆州,刘备一路逃亡,最终落脚点在益州。实在不行还有个在最南方的交州。

不安分的刘备,只要活着一天,就有称帝的想法,就是对曹操的威胁。

因此,三足鼎立是由于刘备的存在,而不在于荆州的得失。

04

赤壁之战后,曹操三声狗叫

赤壁之战后,曹操依然放不下这事,就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再夺回荆州。

荀说:现在荆州就像是一块骨头,刘备孙权就好比是两只狗都在争抢,谁也不想让对方得到。一方得到,另一方就会疯狂的争抢。如果这时候谁去动这个骨头,这两只狗会一起来咬人。

曹操一听,立马就“汪汪汪”连叫三声,许褚听了哈哈大笑。

本来是很有趣的事,却没有人跟许褚一样凑趣,搞得很不爽。

史实正如荀的判断,对于荆州这块肥肉,绝不是骨头,刘备、孙权的争抢就没有停息过。最后也是孙权把荆州抢到了,还杀掉了关羽。

如果曹操过早的参与进来,孙刘联盟将会更加的稳固,给曹操的战略机会会更少。

这或许就是赤壁之后,曹操没有对孙刘有更大的军事行动。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平定凉州消灭了马超、韩遂的实力;进击汉中,招降了张鲁

由此看来,似乎是赤壁之战导致了三国鼎立。实际上,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这是出现天下三分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对赤壁之战前后的形势,作这么多的介绍,就是想说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很偶然,没有很大的说道。

不能说曹操这次战役的失利,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没有,但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仅仅是这次战役的时间节点很重要,就如同夷陵之战。

即便刘备没有发动夷陵之战或者夷陵之战没有失利,刘备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这都是大势所趋,一个具体的事件,多少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但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但关于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一事,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不是发生了疫病,曹操攻破了孙刘联盟,那么又置诸葛亮的《隆中对》于何地哪?

曹操败于赤壁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内因,而非外因。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吟唱响彻长江两岸之时,曹操注定成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背景。总结其失利的原因,概括为急功近利、骄兵必败、藐视天下。

(一)、急功近利

曹操平定北方和三郡乌丸之后,回到邺城便开始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这个举动也是很明显的准备南下荆州了,此时的孔融也只是建议“休兵养民”一段时间再做战事,曹操却拿孔融的人头祭了南下出征的大旗。孔融好歹也是汉末的大名仕,说杀就杀,未免也太暴露了狼子野心,这等急躁是其赤壁之战前的主流心态。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三国志.贾诩传》

在拿下荆州之后,未做调整,直接追击刘备,控制江陵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面对东吴冒然发动挑战,未免太过于着急,此时贾诩的建议也放在一边,可能也忘了那句“文和,吾之陈平也”。这也是北方水军晕船,荆州降将未与北方士兵合练的原因,无奈之下才将大船用铁索相连,给了周瑜火攻的破绽。加之曹操军中是有瘟疫蔓延的,曹操没有等军中疫情得到控制就发动战争,也显得过于急躁。

(二)、骄兵必败

曹操南下前也未曾想到荆州会不战而降,刘表虽然年迈,但也是一方霸主,当年孙坚也没能拿荆州怎么样。但刘表病逝,刘琮投降,胜利来的太过于容易,这也让曹操的心态开始浮躁了,天下可定,指日可待。加之益州刘璋此时书信曹操,摇首献媚,更加增强了曹操的骄傲心态。

想想也是,本就坐拥河北、中原广袤富庶之地,如今又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这么一大块肥肉,益州方面已经开始有臣服之心,那么东进东吴,一举扫平孙刘势力,天下基本上就平定了,也难怪曹操能喊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词句。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黄盖诈降时,生性多疑的曹操却没有产生一点疑心,因为荆州这么大的势力都降了,东吴叛投过来一些降将是符合常理的。这也是骄傲带来的代价。

(三)、藐视天下

曹操与孙坚是讨董联盟里的两支最出力的队伍,曹操也将孙坚视为豪杰,没错,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但这是叔字辈夸一夸晚辈而已,曹操始终也不会将孙权放在能与自己抗衡的层面上。周瑜当时的名气也未必能入的了曹操的法眼,毕竟在打严白虎等一方诸侯的时候,吴军打的是孙策的旗号,周瑜卖了多少力,立了多少功,也未必能传到曹操的耳朵。叔叔来教育晚辈,还需要大动干戈吗?

曹操这种不喜欢拘于礼节的人,曾经笑话袁绍打个仗还让陈琳写“讨贼檄文”的人,居然给东吴下了战书。“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种战书的目的性很简单,吓唬孙权,给孙权一次投降的机会,在曹操眼里,东吴比荆州强不到哪里去,乖乖投降才是真理,这里真的就是藐视江东,目空一切,天下唾手可得的感觉。并在随后的战术选择上以水战为主,可以说是以自己之短,击敌之所长,对于军事家的曹操来说,这无疑也是一种挑衅。

而周瑜的战场选择是有远见、有预谋的,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殊地理地貌,使得火攻有了一个当时天气情况下不可能具备的条件,即“东南风”,赤壁的U型港口,和背靠的挺拔山壁,使得当时的西北风吹到此地便转化为了东南风,一向注重作战区位选择的曹操,居然没有考虑到这个战场的“诡异”性,肆无忌惮的在江对岸的乌林下寨,这也是他藐视周瑜的必然结果。

赤壁之战,曹操虽以五倍于敌的兵力强势压境,但急躁、轻敌,骄傲的心态,还是让这位志在一战定乾坤的军事家于河边湿了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是否存在?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不必疑问,火烧赤壁绝对是真实可信的!先说历史记载:“火烧赤壁”(史称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建安十三年(公

  • 曹操在赤壁之战如何被孙权刘备打败?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有孙权和刘备强强联和,步步为营,令曹军大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是怎样步步为营的呢?第一、孔明先生首先见到孙权幕下二十几位谋士,这几位都是力主孙权投降不与刘备联合的投降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战事当前形式,说得他们哑口无言,不再言降。扫平谋士这个障碍,诸葛亮得以面见孙权

  • 马鞍山有哪些景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是六朝畿辅,五代名郡。金陵锁钥,建康门户。是中原文化流向吴越的桥头堡。也是历代江南割据政权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略要地。现在江南地区主要有采石矶风景区,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大战有南宋采石矶大捷,常遇春雨夜攻采石等等。还有太白楼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始建于唐,现在的太白楼是清湘军名将彭玉麟出资重建的

  • 为什么有人说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是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此言不谬!毛主席十分推崇曹操,对他的评价改变了千年以来的传统认知。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时曾说,曹操在戏里是白脸奸臣,《三国演义》的书上这么说,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跟着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毛主席为曹操翻案,在于尊重历史,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在汉末的几大割据势力中,只有曹操因为挟天

  • 马鞍山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马鞍山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步入现实8月23日,在和县历阳镇为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农民工刘德勤和妻子上交材料、填写表格,完成了一系列住房公积金缴存手续,成为马鞍山市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第一人”。至此,马鞍山自去年10月起实行的住房公积金新政正式走入现实。刘德勤夫妇进城务工多年,一直想在城里买一套属

  • 赤壁之战东吴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损失?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先不说东吴的得失。先从说曹操下战书,率军80万,会猎东吴。你说孙权怎么办,要么打,要么降。打又怕打不过,降了又可能是下一个刘琮。当时的孙吴那也是天天争论不休,不过是文主和,武主战而已。后来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选择了战。能怎么办,欺负到家门口了。孙权也是被逼到不得不战,不得不胜份上了。所以说赤壁之战,东

  •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英雄伟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我们勿忘国耻,关于这些你知道多少,下面我整理了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1冷云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

  •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要选择水上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当时曹操以为孙权知道自己兵力强盛,必从陆路反击,因此便从水路决战。后因自负轻敌,才导致失败赤壁之战中曹操选择水战是别无选择的策略。毕竟长江是魏国吴国的天然边界,也是吴国的天然屏障,不管从合肥还是江陵出兵,都必须渡江,而且赤壁更接近吴国腹地,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古代南方很多地方没有开发,崇山峻岭,

  • 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东风,没有火攻,孙刘还会使用什么手段?孙刘会一败涂地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东风,孙刘联军也不会坐而待毙的,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对孙刘联军的五万人,确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曹军多是北方人对江南的孙刘作战也有致命的缺陷。北方人多不识水性在水面战斗与孙刘明显处于劣势。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温湿气候,恰逢瘟疫暴发使部队减员严重。孙刘联军一定会瞄准曹军的这些短板,极大

  • 有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