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本是一个很一般的战役。
但由于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从而拔高了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名不副实。
我认为,可以把这次战役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时间节点,但对这次战役本身不应该给与过高的评价。
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主动发起者,曹操的确也犯下了战略性错误,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历史走向。
01
战役过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
208年十二月,曹操占据了荆州南郡。孙刘形成联盟对抗曹操。孙权为了解救刘备之困,派兵进攻合肥。
曹操亲自率兵从江陵征讨刘备,到达巴丘,同时派遣张熹救援合肥。
孙权得知张熹到达,于是撤走。
曹操抵达赤壁,与刘备交战,战事不利。
此时发生大规模的疫病,兵士死亡者很多。
曹操决定带领大军归还,刘备占据了荆州、江南诸郡。
这个过程,在《三国志》其他一些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传记里也有记载,基本都很简单。增加的环节,就是刘备派遣诸葛亮劝说孙权共同抗曹,以及周瑜力劝孙权与曹操决战。
之所以说是一次很一般的战役,是由于战役发起的偶然性,持续的时间很短,过程很简单。
简单来说,就是曹操经过精心准备,决定讨伐荆州。
但由于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其次子刘琮不战而降。这令曹操没有思想准备。
曹操就想顺势除掉刘备。不想刘备跑到了孙吴的地盘上。
由于刘备与东吴孙权报团取暖,建立了联盟,曹操临时决定与孙刘决战,企图一举解决江南的问题。
但由于曹军水土不服,发生了大面积的疫病,曹操只好撤军。
就这么一场战役,甚至说就发生了一场战斗,不足以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
不仅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两次战役相比,就是与其他战役相比,无论从规模、持续时间、还是战役的惨烈程度,都相差很远。
就是夷陵之战,也有观点认为称不上三大战役之一。
之所以有此评价,还是在战役之后,历史的走向。
官渡之战的结果,直接左右了历史的走向。
夷陵之战的结果,多少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但并不比其他一些战役影响更大。
而赤壁之战之后,的确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但这一局势的出现,并非是赤壁之战的直接结果。赤壁之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02
曹操的错误决策
官渡之战时,曹操顶不住袁绍的进攻,想要打退堂鼓。
谋士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采纳了其建议,侥幸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赤壁之战前夕,贾诩认为应该首先安抚百姓,而不应该劳师远征江东。但曹操不听,结果遭遇严重挫败。
现在看来,曹操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由于刘表突然地病逝,导致了曹操过度的放松,缺少了应有的慎重。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贸然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役,犯下了兵家之大忌。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有两段很有说服力的评论,或许是最好的注解。
其一,赤壁之战后,曹操想起了病逝的郭嘉,专门作诗以悼念:“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为何哪?
是因为之前郭嘉郭奉孝多次对曹操说:南方多疫病,如果你要去南方的话,恐怕很难活着回来。
曹操是后悔没记住郭嘉的话,导致了失败,因而怀念起郭奉孝。
在曹操、曹丕时期多次征讨江东,以及孙权多次攻伐曹魏,都是无功而返,大多是由于出现了疫病的原因。
这不是偶然的事件。
由于连年征战,大量人口死亡,得不到合理的处置,引发瘟疫是大概率事件。
鬼才郭嘉能够算出曹操不得生还,也不是没有依据的。
曹操没有想到这一点,而这又正是赤壁大败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曹操所犯下的低级愚蠢的错误。
其二,所有大佬对周瑜评价都很高,就曹操这个手下败将不服气。
曹操说:赤壁之战,正好遇到了疫病,我烧掉了船只,自行退军,横使周瑜这小子获得了虚名。
这个自然有曹操找个芝麻粒垫屁股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疫病是导致这场战役最关键的因素。
03
没有赤壁之战也会有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之前,荆州是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占据了荆州,实际上仅仅是占领了南郡。
本身南阳郡就在曹操手里,江夏及南四郡还没有染指。
赤壁之战,是曹操从南郡的治所江陵发动,追击刘备到达巴丘,然后与孙刘战于赤壁。
战败之后,曹操丢掉了江陵,回到了南阳郡,但控制了南郡的襄樊。
如果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不发动对东吴的征讨,先安抚百姓,情况又会如何哪?
能不能守得住南郡,能不能进一步控制江夏及南四郡?这是一个大问题。
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军事战略意义重大,曹孙刘三方势力相互交错,错综复杂。
我认为曹操如果控制了南郡,对其十分重要,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曹操一旦控制南郡,孙刘联盟将会更加紧密,誓死对抗曹操。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对曹操是很不利的。
曹操控制南郡,对孙权是致命的威胁。在此情况下,孙权会与刘备妥协。孙权占据江夏,刘备占据南四郡的可能性很大。
刘关张三兄弟,再加上诸葛亮,把南四郡经营好,进而图谋西川,这也是《隆中对》的战略布局。
从历史史实来看,赤壁之战的前后,比较明确的就是一个南郡的归属。
南郡是荆州的治所所在,提起南郡就以为是荆州,这显然是把南郡的重要性过度的拔高啦。关羽失荆州,失掉的也就是南郡,也没有一般认为的那么玄。
我认为,不管是否有赤壁之战,都不会最终影响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
关羽失掉了荆州,三国依然存续了四十多年。荆州重要,但不是决定三国鼎立最主要的因素。
就刘备打不赢就跑的个性,绕过荆州转个弯,跑到益州去,也会立国,一样称帝。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亲率五千精骑,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追赶刘备,是有战略意义的。
刘备不存在了,就可能不会有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从徐州、冀州,再到荆州,刘备一路逃亡,最终落脚点在益州。实在不行还有个在最南方的交州。
不安分的刘备,只要活着一天,就有称帝的想法,就是对曹操的威胁。
因此,三足鼎立是由于刘备的存在,而不在于荆州的得失。
04
赤壁之战后,曹操三声狗叫
赤壁之战后,曹操依然放不下这事,就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再夺回荆州。
荀说:现在荆州就像是一块骨头,刘备孙权就好比是两只狗都在争抢,谁也不想让对方得到。一方得到,另一方就会疯狂的争抢。如果这时候谁去动这个骨头,这两只狗会一起来咬人。
曹操一听,立马就“汪汪汪”连叫三声,许褚听了哈哈大笑。
本来是很有趣的事,却没有人跟许褚一样凑趣,搞得很不爽。
史实正如荀的判断,对于荆州这块肥肉,绝不是骨头,刘备、孙权的争抢就没有停息过。最后也是孙权把荆州抢到了,还杀掉了关羽。
如果曹操过早的参与进来,孙刘联盟将会更加的稳固,给曹操的战略机会会更少。
这或许就是赤壁之后,曹操没有对孙刘有更大的军事行动。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平定凉州消灭了马超、韩遂的实力;进击汉中,招降了张鲁。
由此看来,似乎是赤壁之战导致了三国鼎立。实际上,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这是出现天下三分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对赤壁之战前后的形势,作这么多的介绍,就是想说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很偶然,没有很大的说道。
不能说曹操这次战役的失利,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没有,但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仅仅是这次战役的时间节点很重要,就如同夷陵之战。
即便刘备没有发动夷陵之战或者夷陵之战没有失利,刘备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这都是大势所趋,一个具体的事件,多少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但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但关于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一事,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不是发生了疫病,曹操攻破了孙刘联盟,那么又置诸葛亮的《隆中对》于何地哪?
曹操败于赤壁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内因,而非外因。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吟唱响彻长江两岸之时,曹操注定成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背景。总结其失利的原因,概括为急功近利、骄兵必败、藐视天下。
(一)、急功近利
曹操平定北方和三郡乌丸之后,回到邺城便开始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这个举动也是很明显的准备南下荆州了,此时的孔融也只是建议“休兵养民”一段时间再做战事,曹操却拿孔融的人头祭了南下出征的大旗。孔融好歹也是汉末的大名仕,说杀就杀,未免也太暴露了狼子野心,这等急躁是其赤壁之战前的主流心态。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三国志.贾诩传》
在拿下荆州之后,未做调整,直接追击刘备,控制江陵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面对东吴冒然发动挑战,未免太过于着急,此时贾诩的建议也放在一边,可能也忘了那句“文和,吾之陈平也”。这也是北方水军晕船,荆州降将未与北方士兵合练的原因,无奈之下才将大船用铁索相连,给了周瑜火攻的破绽。加之曹操军中是有瘟疫蔓延的,曹操没有等军中疫情得到控制就发动战争,也显得过于急躁。
(二)、骄兵必败
曹操南下前也未曾想到荆州会不战而降,刘表虽然年迈,但也是一方霸主,当年孙坚也没能拿荆州怎么样。但刘表病逝,刘琮投降,胜利来的太过于容易,这也让曹操的心态开始浮躁了,天下可定,指日可待。加之益州刘璋此时书信曹操,摇首献媚,更加增强了曹操的骄傲心态。
想想也是,本就坐拥河北、中原广袤富庶之地,如今又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这么一大块肥肉,益州方面已经开始有臣服之心,那么东进东吴,一举扫平孙刘势力,天下基本上就平定了,也难怪曹操能喊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词句。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黄盖诈降时,生性多疑的曹操却没有产生一点疑心,因为荆州这么大的势力都降了,东吴叛投过来一些降将是符合常理的。这也是骄傲带来的代价。
(三)、藐视天下
曹操与孙坚是讨董联盟里的两支最出力的队伍,曹操也将孙坚视为豪杰,没错,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但这是叔字辈夸一夸晚辈而已,曹操始终也不会将孙权放在能与自己抗衡的层面上。周瑜当时的名气也未必能入的了曹操的法眼,毕竟在打严白虎等一方诸侯的时候,吴军打的是孙策的旗号,周瑜卖了多少力,立了多少功,也未必能传到曹操的耳朵。叔叔来教育晚辈,还需要大动干戈吗?
曹操这种不喜欢拘于礼节的人,曾经笑话袁绍打个仗还让陈琳写“讨贼檄文”的人,居然给东吴下了战书。“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种战书的目的性很简单,吓唬孙权,给孙权一次投降的机会,在曹操眼里,东吴比荆州强不到哪里去,乖乖投降才是真理,这里真的就是藐视江东,目空一切,天下唾手可得的感觉。并在随后的战术选择上以水战为主,可以说是以自己之短,击敌之所长,对于军事家的曹操来说,这无疑也是一种挑衅。
而周瑜的战场选择是有远见、有预谋的,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殊地理地貌,使得火攻有了一个当时天气情况下不可能具备的条件,即“东南风”,赤壁的U型港口,和背靠的挺拔山壁,使得当时的西北风吹到此地便转化为了东南风,一向注重作战区位选择的曹操,居然没有考虑到这个战场的“诡异”性,肆无忌惮的在江对岸的乌林下寨,这也是他藐视周瑜的必然结果。
赤壁之战,曹操虽以五倍于敌的兵力强势压境,但急躁、轻敌,骄傲的心态,还是让这位志在一战定乾坤的军事家于河边湿了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