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跟着跑肯定会累,但是又无法避免。将军虽然骑马一般不会骑行太快。会根据士兵的行进速度和大部队行进速度进行调整。
古代步兵行进距离古代步兵行进速度一天控制在30公里以内。这是一个正常的行进速度。当遇到紧急军情的时候会选择急行军模式,但是急行军模式不会持续太久,一般在七天左右。急行军速度提升大概可以达到45公里到50公里左右。三国志中有记载。孟达在新城启示司马懿从南阳出征,当时距离大概在今天的450公里左右。司马懿选择急行军模式,用了八天时间,兵临城下,平均每天行军大概在50公里以上。这应该是步兵急行军的极限了。
步兵入伍有行军能力考核如此的行进速度,作为步兵需要背负武器,战甲以及军粮,自然会非常疲惫。但是也在承受之内,况且,魏国在选取“武卒”的时候也是有门槛的,其中一条就是必须能够“身负武器、甲以及三日军粮,半日行进百里”,这里的“百里”相当于今天的30公里,所以,身为步兵,是具备这种负重行进能力的,他们虽然累,但是身体完全能够负担。
综上,步兵背负武器、军粮、战甲日行进30公里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急行军,每天行军达到50公里,也是在能力范围之内,因为这样的能力是他们入伍时考核的一项,当然,也有无法达标的武卒,这样的士兵或者是在行军途中死去,或者是被主动放弃,运气好的可能会在选择急行军的精兵时就排除在外,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士兵在行军过程中是非常累的,但是在战乱时期,活着比累要好得多。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个,梦见我被抓去当壮丁,然后被赶去攻城,刚好是站在前排,吓得我赶紧挤到后排去,但硬是挤不过去,盾牌连成的墙一点缝隙没有,压根过不去,正当我被吓得腿发抖时,惊醒了……
回归正题,当炮灰自然谁都不愿意的,谁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场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不可能愿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来构筑掩体,如果是箭雨射过来,其实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压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后的越容易被飞过来的箭所射伤。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锋部队,他们战斗力都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打仗有时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气势来了,后面的军队也有劲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稳,后面也跟着吓破胆了。
所以前排必须是精锐,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荣誉的象征,证明自己是军中的精锐。
三、有这么一句话“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居然被选为了第一排,就没得法子了。怕也没用,如果跑的话,就得被后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拼死多杀敌。
四、富贵险中求。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斩首计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杀敌就越多,捞的好东西就越多,立的功劳越大。虽然风险系数很高,但只要活着回来,你就翻身。
不过前排肉搏时确实是炮灰,前排有时也会拿囚徒、死士样的亡命之徒来站,许诺下他们免死,还给功劳,他们也会以死效力的。
古代历史上还有啥故事分享,像赵云七进七出,辛弃疾带50人闯军营等的?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西汉冠军侯霍去病,名将卫青之侄。善用骑兵,千里奔袭。西汉元朔六年,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跟随舅舅卫青出兵北伐匈奴。在漠南之战中亲率八百骑兵,奇袭百里之外的匈奴大军,斩杀两千多人。同时也斩杀了大量匈奴贵族。
霍去病二十一岁这一年,漠北之战,大败匈奴左贤王部。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行进了祭天地大典。此后匈奴不敢再犯大汉边境。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明朝军事家,民族英雄。对于戚继光丰功伟绩不能用简单的一场或几场战役来说明。
自戚家军成立以来,百余场战役未尝一败且伤亡极小。伤亡最多的一次战役;林墩之战,斩首倭寇960人,淹死烧死倭寇三千余名。伤亡人数69人。在牛田和王仓坪之战中杀敌千余人,未有一人阵亡。自戚家军成立以来到戚继光去职,共击杀敌军十五万余。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因其生活节俭,爱穿素衣,作战神勇,所以说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自身不善弓马,身体文弱,但极具军事才能。陈庆之一生百战,以七千兵力先后破魏军,邱大可七万兵马,杨昱七万,袁天穆数万,降费穆两万。陈庆之参与的战争在人数是都是要比自己的人数多数倍之余,但结果都是大胜。
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秦末巨鹿之战,项羽带兵两万,秦军四十万。在北渡黄河之后项羽命士兵把船沉河,破釜甄,烧庐舍,士兵只持有三日粮草,抱着必死的决心与秦军对决,大败秦军。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欢迎大家评论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