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

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844 更新时间:2024/2/14 8:38:03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宿州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内),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四面楚歌

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传说中有称是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斗志,但《史记》中实际并无谁故意“用计”的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同为楚人出身的刘邦部队看到数年征战,最后胜利在望,自发地唱起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乌江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刘邦称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汉政权。(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也即汉高祖五年的第1个月为十月,接下来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为当年的第5个月。)

战役点评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此战中,楚军失败原因有下列几点:

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二十多万合兵一股,排出五座连阵,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韩信率主力大军五六十万,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而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现在的情况即不能守、也不能退。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后退则江北四郡皆已经被占,无路可退;退回江南则路途遥远,且道路被刘、英军所阻,必陷于汉军前后夹击之中。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打脸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就是凸显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话不要说的太满,要等到最后收不回来了,可不就是啪啪打脸。”在历史上,也确实有这么一些打脸事件的故事,我们当做故事看就行。说说曹操的华容道事件这个事儿属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咱们当个故事看看就行,但这个事儿确实很“打脸”。这次打脸事件的主人公是曹操,东汉末年的枭雄人物

  • 赤壁之战中真正让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庞统连环计和周郎的火攻吗?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更本不在什么庞统设连环计什么的,曹操的军师就这么傻,什么都不懂吗?何况曹操本就是位难得军事家,打仗打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前两条曹操都占且运气极坏。这也是失败原因之一。赤壁之战主要的是吴国周愉为首的水军,调动了一切可用之兵力,同时有刘备的协助,当时的刘备还没有行成气候,赤壁结束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948年9月中旬,早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之时,粟裕将军就对华东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进行了筹谋,决心以苏北兵团主力收复当年的根据地中心区淮阴和淮安(两淮),再以不少于三个纵队的兵力攻取海州和连云港(其他部队打援),之后全军转入休整。战役计划亦得到西柏坡的批准。于是两淮的“淮”字和海州的“海”字,组合

  • 简短古代战争故事:白登之围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抵挡不了,

  • 赤壁之战发动战争起因结果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被后世屡屡提及,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一旦提起三国历史,很少有人会不知道这场战役的。尤其是,罗贯中通过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生动刻画,使得这场鏖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场赤壁之战,不仅结束了曹操一家独大的局面,终结了他如火如荼的统一趋势,初步

  • 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由黄帝与炎帝对战,最终由黄帝击败炎帝。此传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

  • 在中国古时一些阵摆下,只要有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题主问在中国古时一些阵摆下,只要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是真的么?我说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古时候打仗摆阵我想不过就是两种阵法,一种是活阵,一种是死阵。古时打仗也是有规则的,比兵多将广,比谋略能人使敌人屈服,在比谋略的时候就是比阵法,布阵的方法敌我双方都是一个摆法,是当时有高人出的各种阵法,传授下来的,

  • 历史上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更多?有什么依据?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我是慕慕说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历史上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最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历史,从德国和法国的国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来解析。其实,算上德国前身“普鲁士”的话,德国和法国在历史上有过两百多个战争,其中,法国比德国胜利的次数稍微多几次。但如果说是大规模的战役

  • 希特勒为什么要发动世界大战,他真的觉得德国能征服全世界吗?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希特勒并没有发动世界大战,他是引发的世界大战。他侵略和世界大战,属于一串连锁效应,一个必然联系。德国属于那种发动了战争,最后无法操控战争,想退出也无法退出,最后深陷战争泥潭,最后拖死在战争中的国家。德国和日本一样,都是开战以后,战争无法操控了,最后死在里面了。希特勒想的是,他要当欧洲老大,那个时代,

  •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此时的刘备可以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不拉拢刘备,江夏的刘琦兵力是敌是友?本来兵力不足的孙权还得防备江夏。拉拢了刘备,其实帮助有限,赤壁之战,刘备总投入兵力才2000人,可以说对胜利影响微乎其微。天下大势要想看待一场战役,首先不是看简单的兵力对比,也不是看统帅是谁,而应该先看看天下大势,看看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