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基本都是由北向南完成的统一。
以封建大一统王朝为例,如秦、汉、随、唐、宋、元、清,而由南向北完成统一的只有明朝(原因下文有介绍),历史看似巧合,却蕴藏着千年不变的深层原因。
一、农耕文化注重安土重迁,侵略性不足我国封建文明起源于中原大地,这里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河流密布,非常适宜精耕细作,并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文化。耕地作为唯一的生产资料,生产要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广大农民紧紧依附在土地上,使国人逐渐养成了与人为善、落叶归根的民族性格。
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具有流动性强,乡土观念弱的特点,他们经常与狼群等野兽搏斗,日常吃的都是牛羊肉,与面食为主的南方人相比,身体对抗性和弑杀性格无疑更强。
此外,由于经常迁徙,游牧民族不善于物资储备,在食物、日常用品短缺时更习惯向富庶的中原进行掠夺,经常来个“中原一日游”。
二、北方盛产优良战马,游牧民族骑兵作战优势明显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王朝在对峙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短板战马。战马作为骑兵部队的灵魂,直接决定了作战机动性和打击力度,游牧民族正是凭借强大的骑兵才屡屡侵犯又得以迅速逃脱,让中原政权不胜其扰。
我国的优良马匹多产自西域和蒙古高原,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著名的大宛马、伊犁马、蒙古马都在这里出产。而中原王朝则以耕地为主,缺乏大型草场,不具备培植良种马的自然条件,只能通过高价买进和马场人工繁殖的方法来弥补,战时更是稀缺资源,不仅容易受制于人,且难以满足大规模作战需求。
开头咱们说过,明朝是唯一从南向北统一成功的政权,原因就是元朝在统治时期在南方建立了大量马场,定期从北方补充优良战马,后来被朱元璋照单全收,也间接为他北伐蒙古提供了条件。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中,直接损失20万匹战马,让明朝再也无力与蒙古骑兵硬碰硬,从此一蹶不振,兵在边境大规模修筑长城,为的就是阻挡蒙古的骑兵部队。
三、北方苦寒天气造成士兵水土不服,影响战斗力发挥在南北政权对峙的过程中,天气也是决定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北方天气寒冷,四季温差大,冬天最冷时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而南方则四季恒温,气候湿润宜人,这也是我国宜居城市大部分都在南方分布的重要原因。
因为极寒天气战争失败的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最著名如拿破仑、希特勒两大战争狂魔尽管在欧洲所向披靡,但入侵沙俄和苏联时,都无一例外被当地的寒冬所打败。
明朝以前,棉花还没有引进我国种植,棉衣后来才得以普及和推广。当时人们御寒主要以“麻衣”为主,防寒效果较差,南方士兵到北方作战很容易冻伤,甚至丧失作战能力,而天气也成为了致命武器。
古代外患主要是来自北方的狼,游牧民族强盛时,总要侵扰丶掠夺,从西汉到大唐,中原为了安宁,采取了和亲政策。而唐宋元明清,元和清都是由北向南,而大明是由南向北。
北方是主要古战场,夺取天下就要逐鹿中原。而大明之所以北伐,就是直捣蒙古老巢。
南方自衣冠南渡后,中原贵族为避战祸,纷纷南下,而且王朝破碎后往往在南方建立半壁江山(南宋丶南明)。相传闽南话是原正宗古汉语。南方除吴越丶楚人外,很多都源自北方,几百千年后都南化了。但华夏文明就是在战火中高度凝聚成的。福建偏处东南,后来却有众多秀才丶状元,就是南北交流中形成的。
到了明朝,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长江三角洲丶江南鱼米之乡丶江浙财团正是老蒋的发迹地。但中国的政治中心仍然一直在北方。形成的北强南弱的格局。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南方,东方之珠灿烂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