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战争中,除了飞机坦克等不可抗拒的重型武器之外,士兵们最恐惧的,就要数狙击手了。在国外媒体评选的世界十大狙击手中,来自中国的军人张桃芳赫然在列。
要知道,能进入这份榜单的都是像“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伊万西德萨连科这样的传奇人物。张桃芳能与这些人物排列到一起,显然也是具有超凡实力的。
(张桃芳旧照)
那么,张桃芳的狙击实力究竟有多强呢?
张桃芳出生于1931年,他的童年几乎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桃芳也磨炼出了坚韧的心性。
1951年3月,19岁的张桃芳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9月,张桃芳跟随部队进入了朝鲜战场。一直到次年2月,他才正式走上了一线阵地。
当时志愿军与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巨大,志愿军不得不采用抓取敌方弱点,以灵活战术克敌的“冷枪冷炮运动”。美军有飞机大炮,志愿军则采取以狙击为主的灵活战法。1953年的前五个月里,光是张桃芳所在的第24军,就消灭了1万多名敌人。
实际上,朝鲜战争中,之所以会出现众多的狙击伤亡,主要是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自1951年10月以后,朝鲜战场就进入了对峙阶段,中美双方都沿着有利的地形,构建着各自的防御工事,静待着政治上的磋商解决,战场转化为双方的静态作战。在这样的环境中,美军依赖的坦克飞机无从发挥作用,志愿军抓住机会,用“冷枪冷炮战术”,与敌人展开周旋。
进入阵地后,张桃芳也成为了一名狙击手。
在第一次进行狙击之前,张桃芳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这也使得他在第一次任务中,并没能击毙一个敌人。
不过在随后的第二次狙击作战中,张桃芳成功击杀了一名美国士兵。完成首杀后,张桃芳开始变得不可阻挡,在之后的40天里,他接连毙伤了71个敌人,成为了全连的一号狙击手。
(抗美援朝)
张桃芳的天赋,很快引起了连里干部的注意。他被送往团部的射击训练班进行深造。在学习结束后,张桃芳的狙击技术更上一层楼。
张桃芳的恐怖杀伤力很快引起了美军的注意。虽然不知道张桃芳的姓名,但美军士兵都知道597.9高地上有一位神射手,弹无虚发。为此,美军曾专门调来资深狙击手对付张桃芳。在两人展开的一场对决后,张桃芳笑到了最后。
此役之后,再也没有人能阻挡张桃芳击杀敌人。根据统计,张桃芳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总共射出了442发子弹,击毙对手214人。
当时的击杀判定非常严格,目标在被打倒后,必须要保持15分钟不爬起来才算击毙,同时还需要有至少两个队友在旁证明。这就意味着,张桃芳击杀的敌人总数,很可能还要超过214人。
最终,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张桃芳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了“二级狙击英雄”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则授予了他“一级国旗勋章”。张桃芳的事迹传遍了整个朝鲜军队,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狙神”。
2003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了一部名为《狙击英雄》的纪录片,已经70多岁的张桃芳接受了访谈,并回忆了当时的一些战争场景。
(朝鲜战争)
根据张桃芳本人的回忆,他的射击距离普遍在400米以内,最远曾击杀过800米左右的敌人。但由于距离太远,准确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也只是尝试了寥寥数次。
张桃芳经历过的最危险的境况,是他在面对敌方几名狙击手的火力压制时,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的时刻。但幸运的是,他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节目播出后,有人就他射出了442发子弹,却只击杀了214名敌人,命中率还不足5成一事,对张桃芳的精准度表示质疑。但事实上,狙击手消耗的弹药数量和击杀数量,与武器有着很大的关系。
严格来说,张桃芳从来就没能使用过真正的狙击步枪。他的武器只是一支苏式步马枪,其全名是M1944莫辛纳干。这种枪支的口径是7.62mm,它曾是苏芬战争中“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的武器。但由于威力不足,这种枪支早已在1947年停止生产。
张桃芳使用这样一把过时的武器,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成功击杀了214名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士兵。这也正代表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迎难而上,顽强不屈的精神。
(参考资料:《百战青锋劈泾渭》)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狙击手》拍得很热血,其实在真实的朝鲜战场上,也确实活跃着很多志愿军的狙击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特等射手”张桃芳。即便是今天,张桃芳的战绩也无人能够超越,堪称是我国的“狙击之王”。他最著名的一次战斗,连续作战32天,打出去442发子弹,击毙敌人214人,这是朝鲜战场上的狙击手最强纪录。
图为张桃芳在朝鲜战场。
张桃芳“狙击之王”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在800米距离有过成功狙杀的纪录。这一纪录莫说是朝鲜战争的危险战场上、用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射击,即便是在普通的射击运动场地、用最现代化的高精度狙击装备,都很难射中。另外,张桃芳还有一个在600米距离取得的狙杀纪录,这些纪录在全球来看都是很难得的。
图为苏联女狙击手,就是使用,这种专业狙击枪在志愿军中很少,张桃芳也是使用不带光学瞄准具的普通莫辛纳甘步枪。
在800米距离命中目标有多难?先不说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的性能,就先说说800米距离的击杀难度吧。我们知道,射击中要干的第一件事情是测算距离。现代狙击小组往往由两人组成,一人持有专业的观测设备,一人则负责射击;利用现代化的观测设备可以获取到目标比较精确的距离,然后再由射手将相关数据装订到弹道解析装置中,取得射击参数后,进行瞄准攻击。
然而在朝鲜战争时期,没有这样的电子化设备,射手只能依靠目力进行测距。这种完全依靠经验的测距,存在很大的误差,距离越远、误差越大。一般而言,在800米的射击距离上,人眼对远处目标的测距误差大于100米,而100米的距离本身足以影响射击的准确度。这一缺陷是无法克服的,即便是再优秀的射手,也无法克服这种人类生理上自带的问题,毕竟谁的眼睛都没有刻度表,如果连目标的距离都无法精准确定,可想而知,射击命中的难度有多大。
即便是确定了目标的距离,射击的难度依然很大,因为要命中目标的是子弹。子弹在飞行中是会受到各方面影响,从而改变弹道、影响精度的。比如,子弹飞行中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弹道的高度不断下降,且由于子弹的加工、环境温度、风力等影响,弹道中下降的高度并不是恒定的,在800米距离上,莫辛纳甘步枪的子弹一般会下降7-8米的距离,误差高达1米多,运气好的时候,能估一个差不多,运气不好的时候,高度误差都在1米左右,而人是无法精准判断子弹的特征的,因此在800米距离准确命中需要很大的运气。
再者,子弹飞行中还会受到横风的影响,这就更难以预料了。如果射击距离较短,比如几十米到100米,那么影响还不会很大,偏离也不会太多。但是如果子弹要飞行800米的距离,那么风速的变化就会对子弹形成巨大影响,换言之,子弹可能会被风给吹跑偏了。有人要说了,那直接测定好风速,然后一起考虑好才射击不行吗?显然,肯定不行,因为风速并非恒定,即便是起风的天气,风速也是时快时慢,有一个区间,这怎么能测得准?
图为使用莫辛纳甘步枪的志愿军士兵。
考虑到横风的影响,子弹在800米距离上的误差将会相当大。几个因素叠加,距离难以用目力测准、重力会导致子弹弹道变化、横风会让子弹被吹跑偏,再加上温度、子弹加工等各种无法预期的影响,想要在800米距离命中目标,对于最为优秀的狙击手来说,也难度极大,比出门捡钱的概率都低。因此,张桃芳能命中800米距离的目标,也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当然,高超的射击本领是好运气的基础,不然,即便是测准了各个参数,但是打不中目标也是白搭。
图为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
根据张套芳英雄自己的回忆,他在使用莫辛纳甘步枪时,射击的命中距离大都在400米以下,且很多都是100-200米的距离。对于优秀的狙击手而言,射击的精度只是所有重要素质中的一个,如何伪装好自己,掌握狙击的战术,打完变换阵位,如何防止被追击等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特殊本领,缺一不可。
图为莫辛纳甘狙击步枪。
当然,苏联研制的莫辛纳甘步枪其实算不得先进,但是该枪的命中精度还算可以,在朝鲜战争之后,也多为我军的精确射手使用。该枪在我国后来被仿制,命名为53式步枪,还曾在1981年8月在日内瓦举办的第30届国际军事五项竞赛中大放异彩,当时我国运动员庞红云就是拿着53式步枪参赛,比起西方各国参赛者使用的现代化精确狙击步枪,我国运动员的53式步枪显得很落伍,但是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当然,这不是说优秀的狙击步枪就不需要,我国狙击手能有好的表现,一方面靠的是刻苦的训练,另外一方面也靠对步枪的了解。一把步枪,即便是不精准的,但是人枪结合的时间久了,也会产生一种默契,能熟知这把枪的各种毛病,也就能取得较好的射击成绩。因此,我国后来也发展出多种使用专业狙击枪弹的先进狙击步枪,这都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张桃芳他们依靠老式的步枪,打出了专业狙击步枪都难以企及的好成绩,“狙击之王”的美誉也毫不夸张,在整个朝鲜战场上,我军在专门发动的狙击作战中,毙伤敌军5万多人,对整个战场的走势产生了很大影响,战后,美军曾经进行了一次调查,大部分美军都声称遭遇过志愿军的狙击打击,而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志愿军的狙击作战确实对美军构成了重要影响,是十分凑效的战术。向老一辈战士们致敬!